教学科研1

  • 报告人:清华大学张洪杰院士报告名称:稀土发光及生物材料的基础研究与应用报告时间:2022年12月6日9:00报告地点:腾讯会议483263240报告人简介: 张洪杰,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无机化学家。长期致力于稀土功能材料的基础研究与应用,以材料的结构与功能关系为研究重点,着重解决影响学科发展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发展了系列材料制备的新方法和技术。并将基础、高技术及应用研究有机结合,研制出的稀土新材料已成功应用于稀土交流LED照明、智慧农业用稀土补光灯、高性能稀土护眼灯、航天航空高超风洞测温、稀土镁合金汽车零部件等领域,相关成果满足了国家的战略需求,同时得到国际学术同行认可,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近年来开展稀土上转换发光材料及稀士生物技术材料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发表学术论文700多篇,他引51000多次;获授权发明专利95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吉林省特殊贡献奖、吉林省发明和科技进步奖4项、澳大利亚金袋鼠世界创新奖,卢嘉锡化学奖等国内外重要奖项。
    2022-12-05
  • 报告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孔少飞教授报告名称:中国烟花燃放、烹调油烟、焚香祭祀等碳气溶胶排放的时空演变和驱动因素报告时间:2022年12月5日报告地点:腾讯会议580-478-719 密码123456报告人简介 孔少飞,男,博士,教授/博导,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大气科学系党支部书记/副主任,湖北省大气复合污染研究中心主任。近年来围绕大气污染源排放监测设备自主研发、源成分谱和排放因子测试、源解析新方法开发与物种排放清单构建和模拟等开展全链条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省科技厅技术创新专项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面上/重点(子课题)、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等项目。在NG、npj CAS、ESSD、EST(L)、ACP、GRL、JGR、EI、中国科学.地球科学、中国环境科学、环境科学等期刊发表论文184篇,其中SCI论文135篇,参与编写专著2部,主编1部(入选十四五规划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申请专利12项(已授权10项,转化4项)。
    2022-12-04
  • 12月3日上午,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哲学重点学科第二十四期哲学沙龙在线上举行,本期沙龙邀请学科成员程永凯博士进行题为《孟子思想中的天命、至诚与性善》的学术报告,学院相关专业教师、研究生、本科生等60余人参与。报告由张昊雷博士主持。围绕报告主题,程永凯梳理了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发展脉络,并以此引出研究孟子思想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他强调“天命”是孟子思想的根基,将“天”划分成主宰之天、义理之天和运命之天三重层次,继而以“天道之诚”和“恻隐之心”为例,揭示孟子思想中“至诚”与“性善”的具体含义。程永凯聚焦“心与理一”“因敬明诚”“圣人本天”三方面,重新审视了孟子思想同程朱、陆王学派的接续关系。报告尾声,张树业、苗敬刚、宗新华和程丽君分别进行了评议。张昊雷总结指出,程永凯的报告论点清晰、内容丰富,有助于增进与会者对孟子思想的理解。(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李广宇徐婧圆)
    2022-12-04
  • 12月3日下午,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举办第六期思政名师大讲堂。本期邀请新乡市骨干教师、河南师大附中政治教研组长范楷在腾讯会议上作了题为《情境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应用》的学术报告。学院相关专业教师、研究生、本科生等百余人参与。报告由毛哲山副教授主持。围绕报告主题,范楷结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和自身教学经验阐述了情境教学法的含义和来源。通过具体案例比较,他分析了简单情境和复杂情境的运用效果;以中招考试试题为载体阐释了情境的标准。他以播放原创歌曲视频、修改学生教案等方式探讨了情境教学与素养导向课堂教学的关系。范楷强调创设“好情境”要做到改编原型、明确类型、多维审视、任务导向,为师生运用情境教学法提出建议。报告尾声,河南省教育厅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主任杨伟东和中原教学名师魏巍进行了评议。毛哲山总结指出,范楷的报告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为参会师生进行课堂教学提供了有益指导。(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李广宇林晓冉)
    2022-12-04
  • 报告人:哈尔滨体育学院 朱志强教授报告名称:北京冬奥会热点与未来展望报告时间:2022年12月6日 14:30报告地点:腾讯会议
    2022-12-03
  • 悠悠岁月风雨兼程,春华秋实薪火相传。河南师范大学即将迎来100周年校庆,这是学校发展历史上的重大里程碑。为营造学科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特举办计算机学科交叉融合创新论坛系列活动,打破计算机学科专业壁垒,激发与学校其他学科团队间的合作意愿。摆脱惯性思维,抓住科研范式变革的机遇,凝练孕育一批新的研究领域和方向,打造一批计算机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的研究团队。促进各学科间不断融合,取长补短,产出重大原创成果,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能力,推动学科交叉融合迈上新台阶,为高水平科技创新和高质量人才培养提供重要支撑,有力驱动学校“双一流”创建这一发展引擎。
    2022-12-03
  • 12月2日晚,《新闻界》副总编段吉平应邀做客“卫风讲堂”之“百年华诞·学术专场”,为文学院师生作题为“《新闻界》选题与选稿偏好”的线上讲座,学院师生积极参与。讲座由校社会科学处处长段勃主持。段吉平围绕传媒研究中心情况简介、《新闻界》栏目选题、《新闻界》选稿偏好三个方面对《新闻界》进行讲解。她阐述近年实践应用的新媒体产品,从实效性、普及度、互动性等方面体现创新性的技术影响。在对栏目设置的分享中,段吉平重点介绍“博士生新论”部分,广泛号召广大在读研究生、博士生积极投稿。她详细阐释专题情况,提出选稿的开放性、前沿性原则。段吉平从问题意识、方法意识、现实关照三个角度展开说明选稿的偏好,结合领域、脉络、概念、价值、论点等六个方面着重强调选题的注意事项。在讲座互动环节中,段吉平就“中国新闻史研究选题”“理论与实物相结合的研究方向”“口语传播”等方面的问题耐心地作出解答,并阐述自己的看法建议。段勃在总结中表示,段吉平教授的讲座从现实问题出发,既具有极高的媒体实践价值,又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对学院师生未来的论文写作和课题申报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专家简介:段吉平,女,河南温县人,现任职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传
    2022-12-03
  • 为促进学院内部学术交流,加速经验传递和提高学院教师学术水平,12月1日,外国语学院青年教师博士论坛系列讲座第七讲如期举行。学院新引进教师白旭浩然博士在线作了题为“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文化错误­——以俄汉语为例”的学术讲座。百余名校内师生及省内外部分兄弟院校师生参会聆听。讲座由博士贾淑月主持。白旭浩然指出,近年来,中俄关系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俄汉语研究在蓬勃发展之后又迎来了新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学者和专家为了提高俄汉语的学习和教学质量,将研究聚焦于二语习得中的错误分析上,希望通过研究可以帮助学习者有效地避免一些错误的出现。与此同时,很多学者关注到,有些错误是在母语者和非母语者交际的过程中产生的。她以俄汉语学习为例,通过实验分析,揭示了在俄汉语语言文化背景下,中国的俄语学习者和俄罗斯的汉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所产生的错误。通过此次讲座,聆听者对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文化错误有了清晰的认知,拓宽了学术视野,启迪了科学思维。据悉,外国语学院青年教师博士论坛系列讲座将由近三年新引进或毕业的博士教师陆续开讲,预计12月底结束。(外国语学院 刘予辉)
    2022-12-02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