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1

  • 5月24日下午,应我校化学化工学院邀请,国家优青、四川大学博士生导师钮大文教授在化学北楼N102报告厅作了题为“Site-Selective Modification of Glycosides and Polyhydroxylated Natural Products”的学术报告。学院相关学科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近百余人聆听了本次报告。教授钮大文围绕糖类化合物选择性官能团化反应,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实现了糖类羟基的选择性芳基化反应,发展了铜/硼双催化不对称炔丙基化反应,并先后实现了烷基醇的不对称炔丙基化反应和糖环羟基选择性不对称炔丙基化反应。报告会结束后,教授钮大文与到场师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在座成员积极发言、热烈讨论。专家简介:钮大文,四川大学化工学院、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青。2006年本科毕业于东南大学。2008-2013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化学系Thomas R. Hoye课题组,从事天然产物全合成及有机合成方法学研究,获博士学位。此后麻省理工学院Stephen L. Buchwald课题组从事博士后研究。自2015年8月任
    2021-05-27
  • 5月25日上午,复旦大学外文学院英文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陈靓教授应邀在外语楼智慧教室作了题为“美国本土裔文学的语言核心与转换策略”的讲座,学院有关学科负责人、青年教师、研究生等六十余人聆听了本次报告。讲座由学院教授梁晓冬主持。陈靓指出,在当代美国本土裔文学中,族裔性的建构及重构是文学策略和文化身份塑造的关键问题,也是目前美国本土裔文学创作和批评的核心所在。他分别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上,向在场师生具体阐述了阿诺德·克鲁帕特提出的世界主义和戴尔·海姆斯的民族志诗学的基本内涵。此次讲座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同学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讲座结束后,陈靓与现场师生进行了互动,并就在场师生提出的问题给予了耐心细致的解答。(外国语学院王华鑫/文 王振/图)
    2021-05-26
  • 报 告 人: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吕兴梅 研究员报告名称:离子液体多氢键联合效应在高分子溶解降解中的应用报告时间:5月27日 13:00报告地点:化学北楼N102室报告人简介: 吕兴梅,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基于离子液体介质的可持续过程研究,包括离子液体数据库及功能化设计、PET化学回收、生物质分离转化等。建立了离子液体催化降解PET的千吨级工业示范装置。主持完成科技部863课题、国家重大仪器设备开发专项课题、中国科学院先导A专项课题等40余项。近年来发表论文130余篇,申请PCT专利1项,中国发明专利90项,获授权专利42项。编著中英文书籍7部。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4项。中国化工学会离子液体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化学热力学和热分析学术委员会委员、全国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学术委员会理事。
    2021-05-26
  • 报 告 人:郑州大学 周震 教授报告名称:从计算模拟到人工智能的能源材料创新报告时间:5月27日 16:00报告地点:化学北楼N102室报告人简介: 周震,男,山东龙口人。1994年本科毕业于南开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1999年毕业于南开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同年留校任讲师。2001-2005年赴日本名古屋大学从事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等机构资助的博士后研究。2005年11月作为副教授(引进人才)回到南开大学化学学院继续从事教学科研工作。2010年底晋升教授,2011年起任博士生导师。2012年被任命为南开大学分子科学计算中心主任。2014年被任命为南开大学新能源材料化学研究所所长。2015年起为南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2019年度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21年3月调入郑州大学化工学院工作。主持(含已结题)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等研究,通过高性能计算与实验相结合揭示了二维材料储能特性,构筑了兼顾高功率密度和高能量密度水系超级电容器和锂/钠离子电容器,指导设计了系列钠/钾/镁离子电池新材料;首次提出了基于C
    2021-05-26
  • 报 告 人:北京大学 孙庆丰 教授报告题目:量子霍尔效应的耗散报告时间:5月31日 10:00报告地点:物理南楼二楼报告厅报告人简介: 孙庆丰,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分别于1995年和2000年在北京大学获得理学学士和博士学位,2000年至2003年在加拿大McGill大学作博士后,2003年至2013年在中科院物理所工作,2013年至今在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工作。研究领域是凝聚态理论,主要从事低维体系量子输运理论研究,所涉及的体系有量子点、石墨烯、多体强关联体系和Kondo效应、拓扑体系、Majorana费米子、有机分子体系等。至今已发表SCI论文200多篇,其中Phys.Rev.Lett. 17篇,Phys.Rev.B. 130多篇,h因子42。2002年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获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在拓扑绝缘体方面参加的工作获2010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和2011年“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2013年获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2015年获华人物理学会亚洲杰出成就奖;2018年国家万人计划创新领军人才;2019年获周培源物理奖。现主持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和基金委创新群体项
    2021-05-26
  • 5月22日晚,应我校物理学院邀请,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潘苏东教授在物理南楼学术报告厅以“高考新政与中学物理教育”为题作了学术报告。学院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150余人参加此次报告会。潘苏东带师生回顾了我国高考的发展之路,从改革开放初的“文六理七”到江苏高考的改革,高考在我国教育一直起着“指挥棒”的作用,把个人的发展与考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指出,这种教育制度导致了应试教育愈演愈烈、制约创新人才的培养、学生出现文理偏科等一系列的问题。潘苏东向师生简要阐述了高考新政带来的影响,着重分析在高考新政给物理课程带来的困境以及这些困境背后的原因,并提出了高考新政下中学物理课程的应对策略。报告结束后,潘苏东与现场师生进行了互动,就提出的相关问题给予解答。专家简介:潘苏东,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生导师。现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大中物理教育衔接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理事,全国高等物理教育研究会理事等职。主持2017年度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考新政下提升高中生科学素养的策略研究》(物理
    2021-05-26
  • 5月22日下午,应我校物理学院邀请,南方科技大学物理系教授徐虎来我校讲学。本次报告在物理南楼508报告厅举行,学院相关专业师生参加了报告会。徐虎以“金属氧化物表面反应及催化机理研究”为题,介绍了此研究的背景和意义、金属氧化物表面结构和催化机理等。徐虎带领在场师生了解了金属氧化物材料的优越性,以及在新能源研究领域的应用前景。他描述金属氧化物稳定的表面结构和O2、H2O的表面反应,展示了金属氧化物吸附行为及相应的催化原理。报告结束,徐虎还与学生互动,对学生提问进行了解答。专家简介:徐虎,教授,2005年获得山东大学学士学位,2010年从中国科学院获得博士学位,曾长期在德国不莱梅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从事访问研究。从2011年8月起,加入南方科技大学物理系,2020年10月至今,成为南方科技大学教授。2017年,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广东特支计划”百千万工程青年拔尖人才,2019年,深圳市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深圳市高层次专业人才地方级领军人才。主要从事半导体功能材料基础性质研究,内容包括金属氧化物表面和纳米材料,硅纳米材料结构和电学性质等,以及金属氧化物表面和纳米结构的表面反应
    2021-05-26
  • 5月22日下午,应我校物理学院邀请,武汉大学王倜研究员在物理南楼511教室以 “杂化钙钛矿的超快光学成像及光谱研究” 为题作了学术报告。相关专业师生参加了此次报告会。王倜首先介绍了超快光学显微术在纳米级的空间尺度以及飞秒级的时间尺度上研究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载流子动力学性质的研究背景。他深入讨论了“杂化钙钛矿材料中的热声子瓶颈效应”“不同阳离子掺杂对热载流子动力学行为的影响”和“表面缺陷对杂化钙钛矿单晶微米片中载流子输运行为的影响”三个话题。该研究揭示杂化钙钛矿材料中基本载流子的动力学性质,对钙钛矿作为功能材料的器件性能提升有着重要意义。报告结束后,王倜研究员与现场师生进行了互动,就提出的相关问题给予解答。专家简介:王倜,2013年获武汉大学博士学位。2013-2018年先后在University of Kansas和Purdue University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8年至今为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超快激光光谱学,包括利用超快激光技术研究二维材料、有机材料和新型太阳能半导体材料中载流子的超快动力学,以及其在空间上纳米尺度和时间上飞秒级别的输运、转移与分
    2021-05-26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