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1

  • 报 告 人:河南大学大学 张礼刚 教授报告题目:史学论文的写作规范与技巧报告时间:2021年5月21日 10:00—12:00报告地点:历史文化学院406报告厅
    2021-05-18
  • 报 告 人:山东大学 杨蕙馨 教授报告题目:学术、学术研究与基金项目申报报告时间:2021年5月18日 19:00报告地点:旅游学院教研室
    2021-05-18
  • 5月13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李泉应邀在崇文楼一楼报告厅为我院师生作题为“国际中文教育的若干核心教学信念——兼谈硕士学位论文写作”的讲座,学院教授连晓霞及百余名学生参与学习本次讲座。讲座由连晓霞主持。李泉结合自己数十年的教学实例,从国际中文教学信念的宏观性、微观性两个角度展开讲解。对于涉及国际中文教学全局性的宏观信念,他围绕目标观、语言观、教师观、方法观四个方面进行探讨,通过生动鲜活的事例让与会师生充分了解宏观信念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及教学方法的重要影响。李泉强调,教师的具体教学方法和教学行为背后往往都有信念,不同的教学信念会引起不同的教学实施,从而获得不同的教学效果。随后,他从教材观、语法观、语音观、偏误观及备课观等方面对涉及局部问题的教学信念进行阐述,进一步加深同学们对教学信念的理解,并从课型观、背诵观、管理观等方面入手,层层递进剖析涉及具体问题的微观信念。针对硕士学位论文写作,他以论文选题如何具备创新点、论文内容如何具备实际价值、论文标准如何进行规范等五个问题作为切入点,结合自身实例深入交流。他指出,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学习成绩和学术水平的标志,应具备足够的重视,研读一百篇至二百篇业界
    2021-05-18
  • 会议主题:本次会议主题包括以下森林演替与土壤生物学研究的前沿方向:生态屏障功能与科学参照系;森林植物种质资源分布格局、储量及其变化趋势;森林生态系统演替与生物多样性;森林生态系统演替与土壤生态等。会议时间:2021年5月30日-31日会议地点:河南省新乡市开元名都大酒店
    2021-05-18
  • 报 告 人:上海交通大学 王伟 教授报告题目:Charmed Baryon Decays From Lattice QCD 报告时间:2021年5月19日 8:30报告地点:物理南楼511报告人简介: 王伟,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2009年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先后在意大利核物理研究院巴里分部,德国电子同步加速器研究所和波恩大学核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4年加入上海交通大学。现任《中国物理C》编委、粒子天体物理与宇宙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从事粒子物理理论研究,在本领域国内外一流学术期刊上共发表SCI论文近100篇,含6篇Physical Review Letters, 被引用超过4000次。
    2021-05-17
  • 5月14日下午,复旦大学郑土有教授应邀在崇文楼一楼报告厅为文学院师生作题为“民间文学类非遗保护的困境与可能途径”的讲座。学院部分教师及百余名学生参与学习此次讲座。讲座由学院副院长李占伟主持。郑土有以民间文学的发展引入,讲述了民间文学在精神、文学、文化三部分所蕴含的巨大价值。他指出,民间文学因作品内容与现代生活脱节、人们价值观念发生变化、传统“传承场”消失及传承后继人缺乏四个原因而陷入了濒危的状态,难以传承下去,同时,传统文化如何更好的进行现代转化也是中国民间文学非遗保护所面临的困境。郑土有提出,针对这一困境可实施的途径有三条,一是民间文学文字化、电子化;二是传承方式活态化;三是现存资源活化利用。讲座结束后,李占伟对郑土有的学术分享表示感谢。他表示,民间文学类非遗保护是文化传承之实践,对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具有重大意义。学院学子应提高非遗传承热情,将传承与创新相融合,为社会留下历史的见证。专家简介:郑土有,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书院教育实践基地(青浦)负责人,青浦-复旦江南文化研究院“江南非遗保护与利用工作室”负责人。兼任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国家文旅
    2021-05-17
  • 5月16日上午,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任许晓明教授应邀在文学院二楼会议室为师生作题为“学术前沿与论文写作”的讲座。本次讲座由学院副院长屈会超主持。许晓明教授以生产者技术层面的问题为例,引出论文的规范性问题。她从《民族艺术》发展历程、办刊经验,《民族艺术》如何选稿,论文写作与规范,论文投稿技术四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重点强调了《民族艺术》以“跨民族、大艺术、多学科”为办刊方向,倡导在跨学科背景下用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在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领域进行实证性研究与经验性考察。针对论文写作的规范化问题,许晓明从论文写作的每一个部分具体展开,分别就研究的应然和存在的问题出发,具体分享了自己在办刊审稿过程中的认识,其中关于研究的三个层面——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和范式研究的论述给到场师生留下深刻印象。屈会超对许晓明教授精彩的分享表示感谢。他指出,许晓明教授的分享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论文写作的认识,提高了大家论文规划化的认识。他鼓励学生们更加重视论文写作的规范性与创新性,助推学院学术水平的提高。专家简介:许晓明,哲学博士,研究员,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 《民族艺术》杂志主编。兼
    2021-05-17
  • 5月15日下午,北京师范大学色音教授应邀在崇文楼506室为文学院师生作题为“少数民族民间艺术的创造性转化——以内蒙古乌兰牧骑为例”的讲座。学院近百名师生参与学习本次讲座。讲座由中原非遗研究中心主任丁永祥主持。色音教授通过介绍我国的民族政策,引出对乌兰牧骑创建历程的阐述。他以安代舞为切入点,从整体论视角分析乌兰牧骑队员对蒙古族民间艺术的继承和创新。他指出,60年来,乌兰牧骑对蒙古族民间艺术的不断吸收和加工创新,使得蒙古族民间艺术不断与时俱进、顺应当今社会需要,得到了极大的弘扬和发展。色音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的回信,强调在当今市场经济环境下,乌兰牧骑也需要适当考虑市场运作,探索结合文化产业发展的创新性转化路径。讲座结束后,色音就安代舞创造性转化的方式及其成功之处等问题与在场师生进行深入交流。丁永祥对色音教授精彩的分享表示感谢。他指出,色音教授介绍的关于蒙古族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思考和做法,为传统文化的学习、研究和保护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鼓励更多师生关心、支持和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让非遗文化不断传承,焕发出新的活力。专家简介:色音,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非物质文
    2021-05-17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