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28日,2024年中国地理学会春季年会暨中国地理编辑出版年会在郑州召开,该会议重点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的科学论断,充分发挥科技期刊在科学研究中的龙头和龙尾作用,促进地理学内部及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将自然与人文有机结合,更好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大局。我院多位教师积极报名参会,根据各自国家基金项目申报的相关内容延伸、挖掘形成汇报内容,重点围绕数字化、农旅融合、遥感大数据、生态系统服务等主题在多个分论坛做口头汇报。
韩立钦老师在分论坛“高分遥感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做题为《高分遥感数据驱动的黄河重点支流岸线演变规律研究》的汇报。该报告重点围绕黄河重点支流岸线演变规律开展深入研究,通过分析高分遥感获取的数据,主要研究内容有黄河主要支流河岸线提取与近20年的演变规律,利用空间分析和人工智能方面分析了驱动因素和未来发展趋势。该研究为黄河重点支流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支撑。
王二红老师在分论坛“旅游地理研究的新视角、新方法、新趋势”做题为《数字普惠金融、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与农旅融合发展》的汇报。该报告基于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旅融合程度的正面影响及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的中介效应,验证了空间异质性与非线性影响特征,并从差异化数字普惠金融政策实施等方面提出推动农旅融合发展的相关建议。
王二红老师在分论坛“城市空间公平与正义”做题为《农旅融合促进乡村生态振兴的机制与实证研究》的汇报。该报告采用实证分析法探究农旅融合对乡村生态振兴的促进机制,研究发现农旅融合既能直接正向促进乡村生态振兴,也可通过要素流动间接影响乡村生态振兴,未来应从要素流动配套政策等方面发力,实现农旅融合对乡村生态振兴的有效带动。
余玉洋老师在分论坛“中国南北过渡带与中华文明起源”做题为《基于多尺度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的秦巴山区优化管理》的汇报。该报告引入生态辐射力概念模拟区域固碳服务的域外效应,从受偿方和补偿方两个视角解析秦巴山区的横向生态补偿价值。结果表明:秦巴山区固碳服务总供给量大于总需求量,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存在显著差异性;固碳服务处于盈余状态,可为域外效应提供良好支撑;区域横向生态补偿在市县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性。
吕富成老师在分论坛“国家生态安全与长江大保护”做题为《未来长江上游森林生态系统碳汇和碳利用效率动态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的汇报。该报告基于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SSP126,SSP245,SSP585)预估了森林碳收支动态变化和空间差异,指出了高海拔地区森林碳利用效率高于低海拔地区,并深入分析了气候因素(气温和降水)对森林生态系统碳通量的作用机制。为国家实现碳中和和碳达峰战略目标提供了科学参考。
贾蒙蒙老师在分论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做题为《黄河流域粮食安全与农旅融合发展水平的相关性研究》的汇报。该报告以黄河流域粮食主产区为研究区,依据研究区农业和旅游业相关数据,通过构建PVAR模型,探究粮食安全与农旅融合发展的互动关系,为实现黄河流域粮食安全并兼顾农旅融合高效发展提供实证支撑。
本次学术会议的召开,吸引了上千位全国各地的学者齐聚一堂,共享学术盛宴。我院教师们通过参加本次会议,进一步加强了同领域专家的交流与合作,也有效践行了我院基金过程化管理“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基本宗旨,是学院学术影响力提升的一次积极探索。
(旅游学院 贾蒙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