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教育强国建设部署,推动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深度融入服务地方发展大局,7月2日,河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与原阳县鹤立学校“志愿服务实践基地”揭牌仪式在鹤立学校隆重举行。河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党委副书记翟方、路寨镇人民政府副镇长王星盼、原阳县鹤立学校校长别源渊等领导老师出席仪式。此次揭牌标志着双方合作迈入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的新阶段,为赋能乡村教育振兴、关爱留守儿童成长搭建了坚实平台。
仪式上,河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党委副书记翟方详细介绍了河南师范大学的办学成就以及旅游学院在学科特色、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显著成果。她着重强调,暑期社会实践是高校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深化实践育人与服务社会相结合的重要途径,是青年学子锤炼意志、增长才干、奉献国家、服务人民的有效载体。翟方指出,学院已连续三年组织“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原阳县鹤立学校,充分发挥旅游+地理学科优势,精心打造了“文旅+地理+教育”融合的创新课程体系,如“小小导游”“世界那么大”等特色课程,通过沉浸式教学有效拓宽了乡村留守儿童的视野,累计惠及学生超过500人次。她表示,此次实践基地的正式挂牌,是将短期志愿服务项目升级为长效合作机制的关键一步,旨在探索高校智力资源与乡村教育需求精准对接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路寨镇人民政府副镇长王星盼对基地的建立给予了高度评价。她表示,鹤立学校自2019年创办以来,从别源渊的个人初心,已凝聚成一群教育工作者共同奋斗的事业。如今,在河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的深度参与和专业赋能下,正式升华为校地共建的规范化实践育人平台。“这种‘专业赋能+情感陪伴’的志愿服务模式,为破解乡村教育难题、助力留守儿童成长提供了新思路、新路径,是校地协同助力乡村教育振兴的生动实践。”王星盼副镇长承诺,镇政府将全力支持基地建设与发展,未来计划整合联动更多社会资源,努力将鹤立学校打造成为“教育振兴乡村”的示范标杆。
原阳县鹤立学校校长别源渊深情回顾了学校的创办历程和“为留守儿童点亮希望之光”的办学初衷。她满怀感恩地提及母校河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对其个人的悉心培养和产生的深远影响,并衷心感谢学院长期以来对鹤立学校教学工作的专业指导以及对留守儿童倾注的持续关怀。她表示,实践基地的建立将为学校注入新的活力和优质教育资源。
在全体与会人员的共同见证下,河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翟方与鹤立学校董事长刘新枝共同为实践基地揭牌。
作为学院2020级研究生,别源渊心怀教育梦想和社会责任感,为解决原阳县路寨镇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毅然创办鹤立学校。她在河南师范大学就读期间,凭借卓越的表现和突出的贡献,先后荣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出彩河南人”第六届最美大学生入围奖、河南省“就业创业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称号,成为广大青年学子学习的榜样。河南师范大学与原阳县鹤立学校的深度合作,正是别源渊校友精神传承的体现,是教育力量投身乡村建设的生动写照,也是高校践行社会责任、助力乡村振兴的有力行动,正在书写着教育改变乡村的感人篇章。
仪式现场,一个温馨的画面令人动容:鹤立学校的小明同学看到走近的志愿者,兴奋地拍手告诉小伙伴:“里面有两个姐姐我认识,她们又来了,她们说话算话的!”这质朴的话语生动展现了志愿者与乡村孩子之间深厚的情谊,有力印证了河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志愿服务的持续性和稳定性,让孩子们真切感受到持续关爱带来的温暖。
河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将以别源渊为榜样,深化“实践育人”理念,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教育发展目标,全力培育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学院将依托志愿服务实践基地,构建“专业教育+社会实践+价值引领”的全链条培养体系,鼓励更多学子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服务社会中成长成才,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为实现教育强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旅游学院 闫依铭 崔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