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公告

河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赴殷墟开展 人文地理综合实习

发布时间:2025-07-07    浏览次数:11


202573日,河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2023级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师生赴安阳殷墟遗址开展专业综合实习。本次实习依托殷墟博物馆新馆及遗址核心区,以“探析人地关系演进,深化文明认知根基”为目标,通过空间分析与实物实证,解读早期文明的地理适应策略。

一、新馆展陈:全景呈现商文明空间逻辑

1. 迁都轨迹中的地理智慧

在博物馆新馆“探索商文明”展厅,通过动态迁都地图与水文环境模拟系统,师生系统考察了商代五次迁都的空间轨迹。从漳河流域到洹河之滨的选址变迁,凸显古人“避水患、据高地、控资源”的地理决策。定都安阳充分利用了太行山屏障(防洪)、洹河水系(供运输与灌溉)和黄土台地资源(保障农耕定居),印证了《尚书·盘庚》中“视民利用迁”的人地关系思想。

2. 都城规划的功能分区

新馆大型沙盘复原模型直观展示殷墟“三位一体”空间结构宫殿宗庙区(礼制核心)临洹河布局,夯土台基高达80公分以避洪;手工业作坊区沿河分布,陶制排水管道(每节长33厘米)构成地下管网,满足铸铜等生产用水;王陵区占据西北高地,形成防御与风水格局的统一。

二、文物实证:多维揭示人地互动技术

新馆近4000件展品为专业解读提供立体素材:司母戊鼎(832kg)与平民陶器的体量差异、妇好墓、亚长墓与平民墓中陪葬品的数量差异,揭示资源分配的空间等级化;贝币、南方铜锭及玉器,佐证商代已形成跨越长江流域的物资流通体系;甲骨文田猎记载与鹿角、象骨出土位置叠加分析,还原安阳周边森林-湿地生态系统;总干渠遗址(长2500米)采用倒梯形截面,顺应西北-东南地形落差实现自流灌溉;宫殿区4.5万平方米人工池苑兼具蓄洪、供水、景观功能,体现城市水网系统化设计,展现了古人应对地理环境的技术智慧。

本次实习实现了三大教学目标:第一,强化人文地理核心素养。将《人文地理学》教材中“人地关系”“文化生态区”等理论具象化,提升空间分析实操能力。第二,构建文明认知科学框架。通过物质遗存空间分布、资源利用地理特征等实证分析,避免文化解读空洞化奠定文化自信专业根基。   

当师生立于洹河岸畔,回望新馆青铜鼎形建筑矗立水中央,地理空间与文明基因在此重叠——这座用22米高夯土台基托起的商代宫殿,这条用2500米水渠连通的都城命脉,正以穿越三千年的实证之力,锤炼着新时代规划人“以地承文、以理筑城”的专业使命。

(旅游学院  翟洲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