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服务河南省“文旅强省”战略,积极落实河南省社科联相关科普工作部署,9月22日至26日,旅游学院非遗工作坊在学院二楼大数据与智慧旅游实验室成功举办了“文旅强省·文化繁兴”科普系列讲座。学院党委书记冯峰、副院长王二红等师生代表共同参与了此次系列活动。
系列讲座首场由学院党委书记冯峰以“墨迹寻踪:从书法非遗到心灵之旅”为题开讲。他系统梳理了汉字书法从甲骨文到行草的历史演变,深刻阐释了书法作为活态文化遗产的价值。通过对比书画作品,他生动讲解了“书画同源”的审美理念。在作品展示环节,其个人创作的《将近酒》长卷等作品,更以其精妙笔法和深厚内涵引发了全场赞叹。


随后,陶老师带来了《“在旅行中遇见传承:韩国非遗的现代之旅”》专题分享。她详细介绍了韩国发酵酱料、假面舞、燃灯会等特色非遗项目。通过丰富案例与图片,她生动展示了这些非遗如何与现代旅游产业巧妙结合。讲座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跨国视角,深化了对非遗旅游实践的认识。牛明铎老师主讲的《“车马很慢,山河很远:古代旅行有多难又多酷?”》则引领听众进行了一场历史穿越。他深入剖析了古代旅行在交通、路途与信息方面面临的巨大挑战。通过讲述徐霞客、玄奘等传奇旅程,他精彩揭示了古代旅行独特的精神价值与文化魅力。古今对比的视角,更凸显了旅行方式变迁中不变的人文情怀。贾蒙蒙老师以《“舌尖上的风物之旅:从食材源头解锁中国非遗美食”》为题,开启了一场味觉探索。讲座创新采用六大板块结构,系统展现了从四川麻辣到山东咸鲜,从云贵发酵到岭南本味的饮食地理。她对食材源头与制作工艺的深入解析,生动揭示了中国非遗美食背后深厚的地域文化与生活智慧。王二红老师主讲的《“民俗非遗的‘活化’之旅:从科普认知到沉浸体验”》聚焦方法论。她精准指出了当前民俗类非遗传承面临的认知与体验困境。进而,她系统提出了“认知-理解-体验-创新”的四步活化模型,并结合VR技术、数字博物馆等实例,详细阐述了民俗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的创新路径。

张世杰老师的《绝壁·峡谷·红岩岭:南太行地质魅力与深度旅行》带来地学与人文的碰撞。他运用大量地质图表,科学解析了南太行典型地貌的形成机制与特征。同时,他深刻阐释了古村落、寺庙遗存以及“愚公精神”在该地域的文化内涵,展现了地质旅行与人文探索融合的深度魅力。韩立钦老师则以《数启新篇:文旅产业的智能跃迁与未来图景》引领师生展望未来。他清晰阐释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核心原理及其在文旅场景的应用。他系统构建了技术融合框架,分析了数字化如何重构文旅产业生态。最后,他前瞻性地指明了数字文旅的未来趋势与学子们的发展新方向。王晶老师主讲的《茶汤里的非遗:品茗与习俗的变迁之旅》,系统梳理了茶文化的悠长历史。她深刻阐释了茶作为文化载体与精神纽带的独特地位,清晰勾勒了其从药用到雅饮的演变轨迹。通过对比不同朝代的饮茶方式,她生动展现了茶习俗变迁背后所映射的社会演进与文化交流智慧。系列讲座的收官之场由翟洲燕老师带来《解码传统村落:探寻乡土中国的文化“宝藏图”》。她从建筑布局、民俗活动、手工艺三个维度,深入解读了传统村落蕴含的哲学思想、文化认同与生态智慧。她强调传统村落是立体的文化宝藏,并针对文旅融合趋势,提出了“保护为前提、活化为手段”的创新传承思路。

本次“文旅强省·文化繁兴”科普系列讲座活动,内容涵盖书法、跨国非遗、古代旅行、非遗美食、民俗活化、地质旅游、智慧文旅、茶文化、传统村落等多个前沿与热点领域,兼具学术深度与科普广度。活动成功搭建了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不仅有效拓宽了师生的专业视野,激发了大家对文化遗产保护与文旅融合发展的深入思考,更是学院主动对接国家与区域战略、发挥学科优势、服务社会文化发展的生动实践,对推动相关科学研究的建设和高素质文旅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旅游学院 文/贾蒙蒙 张甲升 贾宇飞 图/贾莹莹 王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