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1

  • 12月15日上午,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萨格达大学孔子学院院长陈运香一行莅临文学院指导工作。学院相关负责人及教师代表参加。此次交流会在崇文楼二楼党建书屋进行。交流会上,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与相关教师集体观摩2021年“汉教英雄会”国际中文教学技能线上交流活动。学院院长赵黎波从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概况、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和学生培养等方面对学院进行了介绍。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赵扬对学院工作目前取得的成绩予以肯定。她分析了我校国际合作交流工作现状,将我校国际化办学水平与国内高校进行对比,有针对性地指出国际化办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实际情况,陈运香对学院国际化工作的开展提出建议,并详细解答了与会师生的疑问。本次交流会的开展,肯定了学院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培养工作方面的积极探索,明确了下一步的努力方向,并细致分析了存在的不足,为学院国际合作工作水平迈上新台阶奠定了良好基础。(文学院武波张国斌)
    2021-12-16
  • 12月15日下午,应物理学院邀请,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马新文为我校师生作题为“重离子诱发小团簇碎裂动力学”线上学术报告,学院相关师生参加。马新文在报告中介绍了用重离子诱发小团簇研究的背景、进行此研究的实验技术、重离子诱发小团簇碎裂的机制、氦原子二聚体的理论研究以及近期的进展。报告中讲述了极光的产生、原子与分子进行碰撞会发生的三种情况等,还介绍了氢键体系以及范德瓦尔斯体系,为与会师生拓展了视野,扩充了知识面,帮助与会师生了解物理前沿的内容。报告会结束后,马新文与现场师生进行了互动,就师生提出的相关问题给予了耐心细致的解答。专家简介:马新文,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原子物理中心主任。2000年度中国科学院“引进海外杰出人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十二五大科学装置实验终端负责人、中科院战略性先导B项目课题负责人、暗物质卫星“悟空”号载荷分系统副指挥。主要从事粒子与原子分子碰撞超快动力学、强库仑场中量子电动力学效应和离子激光谱学实验研究,以及原子谱学在核物理中的应用和相关大型实验装置研制。在PRL、Nature子刊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50余篇,应邀在国际会议上做报告2
    2021-12-16
  • 12月15日下午,学校研究生教育督导组来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检查研究生培养和管理工作,学院相关负责人、教师和研究生代表参加检查工作。学院院长苗雨对督导组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对督导组本学期开展的工作表示感谢,并对学院的研究生培养和管理工作进行了简要介绍。学院副院长高福根向督导组汇报了学院近年来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建设情况,重点介绍了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学制规划、教学技能比赛和毕业论文安排的整体情况。导师代表王振平针对督导组关于学院教育实习和2021版培养方案提出的问题进行了逐一回答。研究生代表就教育实习、分类培养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督导组对学院的研究生工作给予了积极肯定和高度评价,并就教育硕士培养方案的改进和教学技能的进一步提高提出了宝贵意见并希望学院教育硕士充分借助校外实践机会,主动参与实践教学,积极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此次检查工作有助于推动学院研究生培养和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和科学,同时学院也会向兄弟学院学习好的经验做法,切实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马迎宾)
    2021-12-16
  • 12月13日晚,湖南师范大学尹韵公教授应邀为文学院师生作题为“马克思新闻思想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的线上讲座。学院师生在崇文楼二楼会议室通过腾讯会议参与学习。讲座由学院党委书记段勃主持。尹韵公围绕“马克思思想的产生背景”展开论述,对德国、法国在十八、十九世纪各自的盛衰历程、德国国内思想倾向及当时思想家的荟萃情况等进行深入分析,阐述国家意识觉醒的重要性和马克思思想转变过程。他介绍马克思的政论文章《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的发表环境,讲述马克思辗转普鲁士、比利时、英国等地的经历和办报的曲折。尹韵公强调,马克思主义在欧洲产生却在中国扩散主要得益于毛泽东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号召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提出“打土豪、分田地”的口号。尹韵公表示,学习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新闻思想,了解其历史与时代背景,将他们的成长历程与今天中国的国情相联系,我们才能够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段勃结合讲座内容表示,本次尹韵公的分享既包含了深刻的理论,又通俗易懂,为学院学习新闻的同学树立观念、明确方向、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他从具备实事求是的精神,培养发现问题本质的能力,要从历史背景与语境层面
    2021-12-15
  • 12月13日下午,应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邀请,德国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所高级研究员Dr. rer. pol. Clemens Striebing为学院师生作了题为Bullying and Discrimination in the Research Workplace: Typology, Prevalence, Group Differences and Prevention(《科研工作场所的欺凌和歧视:类型、流行、群体差异和预防》)的英语学术报告,学院部分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参与学习。报告由副院长韩万渠主持。Clemens Striebing首先介绍了德国最大的学术机构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所的基本情况以及与报告主题相关的科研项目情况。其次,他围绕欧美国家学术机构和大学中存在的不公平和歧视现象展开主题报告。他研究认为不公平现象有以下三种:一是与工作相关的不公平与欺凌,二是与个人相关的侮辱性语言、流言、不适宜的调侃等情况,三是肢体上的不合理接触。根据Clemens Striebing所在项目组的调查研究,女性在学术界遭遇的不公平现象要多于男性,尤其是自然科学、计算机、工程等女性科学家仍属少数
    2021-12-14
  • 12月11日上午,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举办第三届学术年会。学院领导班子成员、校内专家学者、学院教师及部分研究生参加。年会由学院副院长韩万渠主持。学院院长李洪河致开幕词。他对受邀参加本次年会的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在总结前两届学术年会取得成果的基础上,指出学院现阶段科研方面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希望学院教师通过学术年会的平台,取长补短,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学术年会第一阶段由三场主题报告组成,分别是社会科学处处长李永贤报告的《国家社科基金申报中的若干重要问题》,历史文化学院党委书记李峰报告的《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申报中的有关问题》及商学院副院长海本禄报告的《在热爱的道路上风雨兼程》。在该环节,三位教授就现阶段学术科研方面的实质性问题进行分析阐述,并结合自己的经验给出了提高学院学术水平的建议。学术年会的第二阶段由政治学分论坛、哲学分论坛、管理学分论坛和国际政治分论坛分别组织展开。在分论坛进行过程中,与会教师围绕自己的报告主题,充分阐释说明;评议人结合学界前沿,精确把脉问诊;参与学生就心中疑惑,大胆虔心请教。此次学术年会的成功举办,展示了一年来学院教师的学术成果,有利于活跃学院的学术氛围,检验学院的整
    2021-12-13
  • 12月12日,应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邀请,国家杰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会评专家、天津理工大学教授丁轶及团队成员教授刘喜正、副研究员何佳来我校讲学。学院全体业务教师及部分研究生参会。会议由学院院长高书燕教授主持。丁轶以“纳米多孔金属催化材料”为题,介绍了合金法制备纳米多孔金属材料的发展历史,借助高空间分辨表征技术,揭示了纳米多孔金属材料特殊的组织结构、界面特性,并着重分析了其在低铂催化领域的广泛应用。刘喜正、何佳详细介绍了课题组在金属空气电池用多级梯度孔金属电极、原位固态化凝胶电解质以及纳米多孔金属燃料电池催化剂等领域取得的重要进展。报告会后,参会教师同相关专家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学位点建设展开交流。丁轶介绍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评审程序和原则,并以大数据为支撑,指出基金申报竞争的激烈性与紧迫性;他结合自身经历提出,“科学问题”要沉心提炼,他勉励青年教师要时刻坚守科研初心,将科研从一份工作发展为一种追求,最终升华为一份使命。此次会议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学院教师的科研热情,为提升国家基金申报质量、加快学位点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王利媛)
    2021-12-13
  • 12月9日,应社会事业学院邀请,浙江大学教授何文炯在崇智楼503室作了题为“基于共同富裕的社会保障制度优化”的讲座,学院部分师生参与此次讲座。讲座由统战部副部长张晨寒主持。何文炯认为共同富裕可从富裕和共享两个层面理解。随后,他详细阐述了社会保障与共同富裕的联系。他强调,社会保障是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座,并指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探索促进了共同富裕。何文炯对共同富裕视角下社会保障领域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基于共同富裕的社会保障深化改革思路。讲座结束后,何文炯与在座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并就相关问题做出了专业解答。(社会事业学院董思怡)
    2021-12-13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