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1

  • 5月23日上午,天津师范大学孟昭毅教授应邀在崇文楼506报告厅为文学院师生作题为“‘一带一路’建设与中外文化交流”的讲座,学院相关负责人,部分教师及百余名学生参加学习此次讲座,本次讲座由学院教师许相全主持。孟昭毅以个人的生活经历与思想观念为切入点,结合自己在丝绸之路沿线多地的游历经验指出,中国“一带一路”的艺术影响从西向东不断拓展,是一条四通八达沟通便利的网状路。通过对研究趋势的分析,孟昭毅强调了外语能力、史学素养的重要性。他按照时间顺序从多方面讲述元朝的对外贸易对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孟昭毅教授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对空间理论进行了阐释,并着重探讨了草原丝绸之路、绿洲丝绸之路、海洋丝绸之路及西南丝绸之路四条丝绸之路的路线发展。孟昭毅的讲座旁征博引,内容充实丰富,鞭辟入里。讲座尾声,他鼓励学生注重学术研究方法,加强实地考察研究。专家简介:孟昭毅,天津师范大学突出贡献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文学院院长,现任天津师范大学东方文化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研究员,《东方文化集成》综合研究编主编,中国东方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印度文
    2021-05-28
  • 5月25日上午,华中师范大学汪国胜教授应邀在崇文楼二楼会议室为文学院师生作题为“汉语的同义形式”的学术讲座,近百名师生到场学习聆听。讲座由学院教授连晓霞主持。汪国胜从汉语语言发展的角度引出“汉语的同义形式”这一概念,以上世纪名家作品逐步引导,用实际作用语法案例——“生前、死前”和“大胜、大败”为与会师生详细论述汉语中的同义理论。他指出,存在相互替换的词和语素是汉语独有的特征,应从各自的语法特点和语境使用进行分析。汪国胜强调,语言表达是多样化运用和情境相结合的产物,在分析同义关系时,应明晰“同义是相对的同义”这一理论,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深挖语境背后的隐晦意义,多层次、多方面理清汉语中的同义形式,预见词的“未来”。讲座尾声,汪国胜对与会师生提出的问题作出了详细解答,令到场师生受益匪浅。连晓霞对汪国胜的分享表示感谢,鼓励学院学生多汲取专家的知识体系,从日常用语中感悟汉语言的魅力。专家简介:汪国胜,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语言研究所所长、《汉语学报》副主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语言学会堂务理事,全国汉语方言学会堂务理事,湖北省语言学会副会长,
    2021-05-28
  • 5月25日下午,河南大学张清民教授应邀在崇文楼420室为文学院师生作题为“学术论文写作常见问题类型”的讲座。近70名学院师生参与学习,讲座由文艺理论与写作教研室丁永祥主持。本次讲座围绕逻辑论证、认识错误、语言表达、学术规范四个部分对学术论文写作中的常见问题进行分析。张清民以学术论文的标题写作为切入点,从概念使用和分析推理两个方面具体阐述论文中常见的逻辑论证问题。他指出,在学术论文写作中经常会出现不了解研究对象的基本性质、不了解文学史、不区分国情世情三种错误。张清民从词汇、句子和语法三个角度,结合大量典型事例,详细分析其中存在的语言与语义问题。他强调,在进行学术论文写作时,应避免标点符号使用不当、注释体例不一致、引证文献名称错误等学术规范问题。讲座结束后,张清民就如何规避学术论文写作中的常见错误等问题,给予师生耐心细致的解答。丁永祥指出,张清民在讲座详细阐述了学术论文写作中的常见问题,希望与会学生在进行论文写作时对此加以重视,平时多阅读经典作品和期刊论文,学习其中的语言使用和逻辑结构,尽量规避常见错误。专家简介:张清民,北京大学文学博士,河南大学文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首批国家级一流
    2021-05-28
  • 应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邀请,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卓来我校讲学。5月27日晚,李卓在外国语学院智慧教室作了题为《日本研究方法论》的学术报告。学院教师、研究生40余人聆听了报告。报告由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娄宝翠主持。李卓从日语出发,结合教师自身的研究方向,从日本社会史的角度分析国内学界的日语及日本研究现状及问题,介绍日本研究的方法,分析日语学科发展及日本研究的领域及趋势。讲座结束后,李卓同与会师生展开互动交流,并就在场师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详细解答,大家纷纷表示收获颇丰。5月28日上午,李卓在教育学部报告厅为师生作了题为《从工匠精神谈日本文化》的学术报告。学院教师、日语专业学生近百人聆听了报告。报告由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娄宝翠主持。李卓立足日本传统文化,从日本长寿企业入手,分析其大量存在的原因,提出她对日本长寿企业的看法及见解。在此基础上,李卓从企业经营的视野,剖析日本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其影响,进一步阐释了日本文化中的工匠精神。此次报告会内容丰富,扩宽了师生的日本研究视野,加深了对以工匠精神为代表的日本社会文化的理解。报告会结束后,李卓与到场师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在座师生积极发言、热烈
    2021-05-28
  • 5月28日上午,河南大学张大新教授应邀在崇文楼506报告厅为文学院师生作题为“北宋文化开放政策与通俗文艺的繁盛——兼论《目连救母》杂剧搬演的市井文化背景”的讲座,学院相关负责人、部分教师及百余名学生参加学习此次讲座,本次讲座由文艺理论与写作教研室丁永祥主持。张大新以北宋王朝定都开封的原因为切入点,形象地阐释了中国古代戏曲的产生与文化意义,他从地域环境与文化孕育两个角度追溯了中原文化与华夏戏剧的孕育问题,强调戏剧真正形成是在宋金时期,宋杂剧是一切戏曲的母体。他对北宋文化开放政策与通俗文艺的繁盛的讲解注重文史互证,依次结合文官政治、科举制度、商业经济、地理优势、城市格局等因素展开分析,为师生阐释了中国早期的公众娱乐场所——瓦舍勾栏产生的意义。张大新就“《目连救母》杂剧搬演的市井文化背景”“《目连救母》挣脱宗教羁绊,实现商业性经营的革命性转化的意义”两个核心问题开展深刻细致的讲解,并就豫剧的传承、普及与现场师生进行亲切交流。专家简介:张大新,河南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地方戏研究所所长,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河南省黄河文明传承与现代文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兼任
    2021-05-28
  • 5月28日上午,应我校外国语学院邀请,中国日本史学会名誉会长、南开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天津社会科学院前院长、研究员张健在教育学部报告厅作了题为《日本政治右倾化的历史根源》的学术报告。学院部分教师、研究生聆听了报告。报告由学院副院长娄宝翠老师主持。张健从战后初期占领军占领方式存在的缺陷、美国对日占领政策的转变、朝鲜战争促成的“片面媾和”及《旧金山和约》等四个方面对日本政治右倾化的历史根源展开论述,剖析战后日本政治右倾化的历史根源。报告结束后,张健与参会师生进行深入的交流,并对师生们的提问进行耐心解答。(外国语学院 刘予辉 王世民)
    2021-05-28
  • 5月29日上午,应物理学院邀请,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董毅来我校讲学。本次报告会在物理南楼报告厅举行。学院相关专业师生参加本次报告会。董毅以“微波光子频率传输技术”为题,介绍了微波光子的基本概念以及微波光子频率传输的应用和需求。他带领与会人员了解了微波光子频率传输的关键技术延时测量和延时校正的方式,分享了微波光子相位误差检测技术应用的典型结果,并对该领域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展望。报告结束后,董毅与现场师生进行了互动,就提出的相关问题给予解答。专家简介:董毅,男,北京理工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IEEE(国际电子电工学会)LEOS(Photonics)分会会员,中国光学学会光电专委会理事。所在学科为光学工程,主要从事微波光子学和光相干测量技术方面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高速光传输与宽带光接入、光电测量技术。研究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90余篇,他引600余次。申请发明专利4项。主持国家863计划前沿探索项目,97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科学仪器专项、天文联合项目、航天科技创新(重点)基金等项目11项,先后荣获国家863计划十五周年先进个
    2021-05-28
  • 5月29日上午,应物理学院邀请,山东大学教授郑雨军来我校讲学。报告会在物理南楼二楼报告厅举行。学院相关专业的师生参加此次学术活动。郑雨军以“基于规范不变距离开体系量子速率极限”为题,从“量子速度极限的规范不变性的性质是怎样的”“除了MT和ML边界之外,还有不同的量子速度极限边界吗”等问题为出发点,逐步的引入了基于规范不变距离边界;最后介绍了在多种体系验证其确实是一种新的开体系量子速率极限边界。报告结束后,郑雨军与现场师生进行了互动,就大家提出的相关问题给予了耐心细致的解答。专家简介: 郑雨军,男,1999年获理学博士学位。1999年10月—2000年4月,在以色列希伯莱大学(The 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 ISRAEL)分子动力学中心访问,从事分子结构及分子动力学的代数理论和动力学对称性的研究。2000年4月—2001年7月,在以色列魏兹曼科学研究院(Weizmann Institute of Science,ISRAEL)做访问学者,从事(新)过度态理论及其量子蒙特卡洛计算研究。2001年8月—2005年8月,在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和圣巴巴拉分
    2021-05-28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