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1

  • 11月7日上午,应历史文化学院邀请,广东省社科联岭南文化研究院院长、广东南博集团研究院副院长、广东科技学院副校长王彦斌博士受邀回校讲学。讲座在东综327室举行。学院相关专业师生200余人参加了报告会。王彦斌以“虎门销烟、二胡幽思——四十年家国回望:我眼中的社会、职业、国家”为题,结合个人大学生活,讲述国家民族发展大势、青年的人生规划和对母校的深厚情感。他强调,青年大学生应该正确认识国家、认识民族,顺应国家发展大势,并以此规划好自己的人生道路,同学们要增强个人职业规划和生涯规划的意识,在大学生活中多加观察、勤于思考,锻炼自己的抗挫折能力。最后,王彦斌希望同学们多读史书,通过增强历史纵深感来开阔眼界并,时刻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夯实基础抓住机遇,走好人生每一步。近年来,历史文化学院大力推动院友会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校友作用,助力学院和院友事业共赢发展。 (历史文化学院 于 攀)
    2019-11-07
  • 11月1日下午,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部长、博士生导师刘嘉教授在田家炳812报告厅作了题为《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心理测评助力教育评价改革》的学术报告。教育学部青年教师、硕士研究生近百人聆听了本次报告,报告会由教育学部部长宋晔主持。讲座开始前,宋晔为刘嘉教授颁发兼职教授聘书。报告中,刘嘉针对人才培养、教育评价的变革等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深度剖析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对“钱学森之问”的思考,指出未来教育应当从知识传递向培养创新人才为重点进行转变;二是通过列举心理测评中基于能力的测评案例分析教育评价未来的发展路径;三是以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分析、规划、预警的应用案例,展示利用多模态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进行教育改革实践的探索。在讲解过程中,刘嘉思路严谨,案例丰富,让在座的师生收获良多。讲座结束后,刘嘉与学部教师、研究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耐心解答了大家提出的问题。(教育学部 魏曙光 谢青青)
    2019-11-05
  • 10月31日至11月2日,应外国语学院邀请,深圳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黄月圆在外国语学院智慧教室分别作了题为“大学英语新模式:通用英语与学术英语的平衡与实践”和二语习得与英语教学”的专题讲座,并围绕学术英语写作开设了“学术英语写作教学工作坊”和“学术英语写作工作坊”。学院师生以及全校研究生共百余人聆听了讲座。10月31日下午,黄月圆以“大学英语新模式:通用英语与学术英语的平衡与实践”为题,强调了大学英语深化改革的一个要点是课程改革,指出教育部最新版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的大学英语是由三大类课程组成: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学术英语和职业英语)和跨文化交际课程。讲座基于深圳大学高等研究院的“理工创新实验班”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实践,对通用英语和学术英语的课程设计和教材发展进行探索。11月1日晚上,在外国语学院智慧教室,黄月圆以“科技英语写作教学工作坊”为话题展开论述。她通过结合学生科技英语写作遇到的挑战,分析措词、词语搭配以及常见语法错误等具体问题,围绕理工学生论文写作中的主要问题,解析了科技英语论文的特点,以及科技英语写作教学的要点。她针对同学们最关注的科研英语写作方法和技巧进行了深入的
    2019-11-04
  • 11月1日上午,应外国语学院邀请,美国迪士尼公司剧作家、耶鲁大学本尼特•科恩(Bennett Cohen)在学院三楼智慧教室举行讲座。外国语学院相关负责人、研究生及文学院研究生共五十余人聆听了讲座。科恩以“通往《不可能在这里发生》的旅程——戏剧、电影、电视的改编过程”为题,讲述了自己的团队将小说《不会在这里发生》(It cant happen here)改编成舞台剧的历程及自己对于剧本改编的一系列思考。科恩认为,作品改编是一项团队工作,需要合作精神。在讲到自己团队对《不会在这里发生》的改变历程时,科恩阐述了剧作需要具备社会意义,讲明了在改编过程中选用自然的语调、风格进行剧本设计,多元文化的演员进行演出等问题的原因。他通过讲解抒情诗、史诗、小说、戏剧、电影这五种文学形态在时间处理上有不同的要求,着重提出改编文学作品如果从某一媒介换到另一媒介,对于时间的处理十分重要。他深入浅出地分析了一系列改编实例,阐明了自己对作品改编的评判标准,语言生动形象、幽默有趣,深受同学们喜爱,现场气氛热烈。在互动交流中,科恩耐心地解答同学们的问题,帮助与会师生更加深刻形象地认识剧作家在改变和创作的想法和见解。他
    2019-11-04
  • 10月31日下午,应外国语学院邀请,河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李正栓在学院CommonRoom作了题为“汉诗英译的若干问题与原则”的讲座。讲座由外国语学院相关负责人、学院研究生共五十余人聆听了讲座。讲座中,李正栓主要探讨了汉诗英译的若干问题及其原则。李正栓认为,正确理解是诗歌翻译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正确理解也是恰当表达的基础,译者应追求理解对等。李正栓提出风格问题是诗歌翻译的伦理问题,随便或有意篡改原作风格都是对原作极大的不敬,在用韵问题上,诗歌翻译最好是以诗译诗,坚持用韵,能用则用,不能用时不强求。他讲到文化传递不仅是诗歌翻译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世界文明互鉴的台阶。讲座内容深入浅出,例证丰富,参与师生纷纷表示深受启发。讲座结束后,李正栓与现场师生进行了热烈的互动,并就大家提出的问题给予了耐心细致的解答。(外国语学院 李梦凡)
    2019-11-04
  • 11月1日,应法学院邀请,北京化工大学张伟建教授在崇法楼301作了题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法制建设的若干问题”的学术讲座。学院相关负责人及部分学生参加了此次讲座。讲座伊始,学院副院长于庆生对张伟建进行简要介绍,并向其颁发我校兼职教授聘书。为让同学更好理解此次讲学内容,张伟建为大家讲解了什么是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法的重要性以及现在中国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关于黄河的生态环境保护,张伟建从“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现状”“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立法”“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执法”“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四个方面进行了讲述。详细讲解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立法。他指出,现在国家对黄河生态环境保护十分重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立法需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生态文明观”“正确处理和协调‘三种财产或三种物’”“环境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的指导思想。讲座结束后,张伟建同与会学生进行互动,耐心解答了在场同学提出的问题。(法学院 周芝名/文 白振中/图)
    2019-11-04
  • 11月3日上午,河南理工大学副教授徐春浩应邀在我校勤政楼第四会议室作题为“如何寻找‘新闻点’”的报告。大学生记者团成员与广播电视学专业部分学生100余人共同聆听报告。徐春浩从新闻报道的基本形式、如何抓住“新闻点”、新闻策划三方面介绍如何寻找“新闻点”。在新闻报道的基本形式方面,他重点介绍了消息和通讯两个常用新闻题材。徐春浩以自己创作的消息类文章《有事情,找学生党员驿站》为例讲解消息写作要具备“何事”“何人”“何时”等五要素,同时,他结合文章内容说明在消息写作过程中不要穿靴戴帽,将事件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即可,达到具体、准确、简练的要求。徐春浩又以《河南理工大开启留美“直通车”》《河南理工大学致力破解瓦斯治理难题》两篇文章标题为例向同学们说明了标题新颖别致对文章的重要性。在通讯写作方面,他以“《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特殊材料制成的人”为例介绍了通讯容量大、样式多、写法活的特征,并强调了写作时要注意宏观分析、微观比较、多面透视三个事项。徐春浩强调抓住“新闻点”要把握政策、形式、事实“三点一线”,准确提炼新闻观点,在挖掘典型人物、典型事件时也要抓住关注点,留意身边的人和事。他指出,作为新闻工作
    2019-11-04
  • 10月31日下午,应法学院邀请,最高人民法院资深高级法官曹守晔在崇法楼301会议室作了题为“中国民法70年回顾与展望”的学术讲座。法学院部分教师和本科生参加了本次讲座。讲座由法学院院长王鹏祥主持。讲座伊始,王鹏祥对曹守晔进行简要介绍,并向其颁发我校兼职教授聘书。曹守晔指出,民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非常重要的法律部门,处于民事基本法的地位。他从民事权利、调整对象、基本精神、本质和基本内容等五个方面入手、详细讲述了什么是民法,加深了同学们对民法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民法典物权编的体系地位、编章结构、问题研究等方面,简述了民法的发展历程。曹守晔将报告理论和实践密切联系,旁征博引,深入浅出,获得在场师生阵阵掌声。最后,他向同学们传授学习的方法,建议到场学生在学习、研究、应用民法时,树立前瞻性、开创性的思维,夯实法学理论基础,逐步形成正确的法律观。讲座结束后,曹守晔与现场师生进行互动,耐心解答了在场同学提出的问题。(法学院 张 敏/文 常玙歌/图)
    2019-11-01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