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1

  • 10月24日上午,应物理学院邀请,南开大学教授王卫超到访我校并为我校师生做了题为能源环境催化材料设计与实现的学术报告。报告会在物理南楼二楼报告厅举行。学院相关专业教师、研究生、本科生共100余人参加了报告会。报告会由物理学院院长杨宗献主持。报告前,杨宗献代表全体师生对王卫超教授的到访表示欢迎,并对王卫超教授做简短的介绍。报告开始后,王卫超就车辆尾气清洁的催化剂设计和调控、基于Ⅲ-Ⅴ族半导体的高速电子器件材料设计、质结光催化材料设计等三个方面内容进行报告。他为在场师生讲述了清洁能源材料研究及设计的背景和意义,介绍了III-V族半导体,并指出III-V族半导体被认为是有希望代替硅的沟道材料,关于III-V族半导体的研究备受重视。王卫超介绍了南开大学在III-V族材料表面和界面的原子、电子结构的研究工作及其所在的研究团队关于该材料所做的工作。报告结束以后,王卫超与现场的师生进行了互动,并就现场师生提出的相关问题给予了耐心细致的解答。专家简介:王卫超,博士、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师范大学物理学专业本科;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凝聚态物理专业硕士;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材料工程系博士
    2019-10-24
  • 10月19日晚,中国教育报河南记者站记者李见新应邀在我校东教二103教室作题为“写好校园新闻,助力成长成才”的讲座,大学生记者团学生记者和广播电视学专业的部分学生近300人到场聆听本次讲座。讲座伊始,李见新从做好新闻工作的重要性、校园新闻线索如何获得、出彩的校园新闻需要这样写等七方面介绍如何写好新闻。他通过展示中央、教育部、省委颁布的相关文件强调教育宣传工作的重要性。对于教育宣传生态的变化,他指出作为新闻工作者应该变被动为主动,加强主动宣传迎接新媒体的挑战。在校园新闻线索如何获得方面,李见新列举了诸如通过查看校园海报、学校文件、高校热点问题等14种获得途径,并为学生提供了从是否具有新意、是否贴切生活、是否真实3种角度判断所获新闻线索价值的方法。关于如何写好出彩的校园新闻,他通过详细分析曾发文章“‘袖珍女孩’获颁学位,校长蹲下与其合影”,讲述写好新闻的关键之一是善于发现和写新鲜事儿,学会以小见大、挖掘事件深意以充分发挥新闻的宣传价值。李见新以分享文章“‘张丽莉’探望张丽莉”为切入点来阐述把常规新闻写“活”,重点点出对景物的描写是一种营造新闻画面感的常用方法。随后,他又提出善于用写故事的方
    2019-10-21
  • 10月18日上午,应法学院的邀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继承在东综315教室作了题为“热潮背后的冷思考——从逻辑的观点看《民法总则》”的学术讲座。法学院教师和本科生百余人聆听了本次讲座。讲座由法学院副院长于庆生主持。会议伊始,于庆生对张继承教授进行介绍,并对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张继承教授主要从“逻辑连接词使用不准确,法律规定不简练、多余的强调导致规范重复且互相冲突、法律原则与规范相互冲突、没有准确的分类标准和划分对象,导致严重的逻辑混乱、滥用‘可以’与‘应当’”等几方面阐述了民法总则中的逻辑瑕疵及其学术分析,并结合具体的法律条文加以讲述,使在场的师生能够理解的更加透彻。他指出,法律与逻辑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两者虽是不同的学科,但在学科的发展过程中它们相互促进。逻辑的许多形式、规则都是在法律实践中衍生出来的,法律实践促进了逻辑学的产生和发展。法律的内在逻辑不能以违反逻辑的形式表达、违反逻辑规则的法律规范不仅不可能正确反映法律自身的内在规律,而且还会损害法律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权威性。要从“合规律、准确、简洁、无矛盾性”四个标准对民法进行评价。讲座结束后,张继承与现场师
    2019-10-21
  • 10月15日上午,应物理学院邀请,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王鹏飞来我校讲学。报告会在物理南楼二楼报告厅举行。学院相关专业教师、研究生、本科生100余人参加了报告会。王鹏飞以“多组分玻璃材料及其在激光器件上的应用”为题目,系统地介绍了他近年来在玻璃光学微腔方面做的一系列创新性工作。其中回音壁模式光学微腔具有品质因子高,模式体积小等优点,其作为一种基础的微纳光子学单元器件,已经在光学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王鹏飞重点阐述了玻璃微球,微泡,微瓶等光学微腔的制备和应用,并与实验室相关研究人员在红外玻璃微腔的制备和表征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交流。报告结束以后,王鹏飞与现场的师生进行了互动,并就现场师生提出的相关问题给予了耐心细致的解答。个人简介:王鹏飞,博士,中组部第十一批次“千人计划”青年人才项目(择优批次)入选者,爱尔兰都柏林科技大学荣誉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可见光及中红外波段激光玻璃材料,中红外波段光纤激光器、光纤传感器件、微纳光纤器件和集成光学光子器件等方向的应用研究。目前主持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科技部重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其他省部级重点项目等科研项目6项。在Nature C
    2019-10-15
  • 10月14日上午,应我校邀请,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王磊在生物西楼206会议室作了题为“作物营养强化技术及应用”的学术报告。“隐性饥饿”“三高”和肥胖是当前我国国民营养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而科学膳食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途径。2004年启动的中国作物营养强化项目(Harvest Plus-China,HPC)旨在通过作物营养强化,提高主要粮食作物中的微量元素含量,改善我国国民普遍存在的微量营养缺乏和营养失衡的状况,消除“隐性饥饿”。王磊从营养安全的角度出发,介绍了作物营养强化的概况、技术流程以及HPC的发展现状;并以HPC项目中玉米营养强化的研发推广为例,详细讲解了叶酸特异性检测试纸研发、高叶酸玉米资源的筛选和种植栽培技术等系列成果。研究发现,高叶酸玉米中叶酸的生物利用率显著提高,有效解决了中国人群中因MTHFR(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突变导致叶酸吸收利用率低的问题。在保鲜加工与产品开发方面,高叶酸鲜食糯玉米等营养强化食品也有广阔的消费市场。最后,王磊简单介绍了高β-胡萝卜素玉米、高花青素玉米、高叶黄素玉米等研究成果。HPC项目系列研究成果的展示,让与会80余名师生更深入理
    2019-10-15
  • 10月14日上午,应物理学院邀请,北京大学教授刘玉鑫来我校讲学。报告会在物理北楼三楼报告厅举行。物理学院党政领导、学院教职工及部分学生参加了此次报告会。报告会由院长杨宗献主持。刘玉鑫作了以“第一轮教育与教学改革,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的实践”为主题的学术报告。他引用了研究型大学教育Boyer委员会提出的改变本科教育的十种方法并对其进行阐述,着重强调了以研究性学习为标准、联系沟通技巧和课程工作、培养社区意识、顶点经验的重要性。刘玉鑫通过对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的相关教育模式提出“超一流大学应当是回归‘回归’本科教育”的观点,分析了英国和德国的教育改革情况。他结合国内形势向在场老师们说明了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重大挑战,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的改革为例对老师们进行讲解,分析了改革的背景、原因、目标、理念。刘玉鑫讲述了北京大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并结合个人教学经验进行分析阐述。报告结束后,刘玉鑫与现场师生进行了互动,就在场师生提出的相关问题给予耐心细致的解答。专家简介:刘玉鑫,博士,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青年专家。198
    2019-10-14
  • 10月11日下午,应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邀请,德国法兰克福应用技术大学(Frankfurt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的Jung教授在计科楼217报告厅作学术报告。学院相关专业教师、本科生、研究生200余人参加了报告会。 Jung教授作了题为“Enterprise Architecture”(企业架构)的英语报告。他从对企业架构的介绍、企业IT的挑战、商务和IT的一致、通用框架四个方面对主题进行了形象有趣的介绍。在讲座过程中,Jung教授对报告厅的学生进行分组,鼓励大家针对问题进行讨论,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报告结束后,学生们积极提问,Jung教授对在场学生的问题进行了细致解答。(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孙全党 李晨阳)
    2019-10-14
  • 10月10日上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朱益明在田家炳812报告厅作了题为《新时代国家教育现代化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学术报告。教育学部教师、“国培计划(2019)”河南省乡村小学优秀校长深度研修班学员、教育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百余人聆听了本次报告。朱益明结合国家进入新时代以来颁布的教育相关政策文件及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系统梳理了“现代化是什么”“教育现代化是什么”两个基本问题,对新时代教育方针的内涵进行深入解读。朱益明结合多年从事国家重大教育规划制定和研究,以及担任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副院长和首席专家的工作实际,对当前学校教育改革方向与重点进行了提示和分析,提出教育研究者要深入领会时代主题,在国家政策指导下扎根中国大地积极开创学校发展新格局。朱益明指出,适合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学校应为每个学生提供成长的体验、成人的过程、成才的基础与成功的可能。讲座结束后,朱益明同到场的师生进行互动,就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解答与交流,现场气氛活跃。(教育学部 朱 珂 谢青青)
    2019-10-12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