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1

  • 10月10日,应外国语学院邀请,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林正军教授在学院国培教室和智慧教室分别作了题为“语言研究的话题与视角”和“英语专业师范认证”的讲座。学院专业教师、研究生共计百余人聆听了讲座。讲座由学院院长梁晓冬主持。上午的讲座中,林正军主要探讨了语言研究的话题与视角,针对“如何选择研究话题”“如何构建研究理论框架”“如何围绕研究话题和研究视角来提出研究问题”等方面展开论述。他指出,研究话题指研究的对象,是研究的关键点之一;研究视角指研究的理论切入点,是解读所选话题的理论支点,应保证理论框架构建的创新性;研究问题的提出应围绕研究话题和研究视角展开,保证研究问题之间的逻辑性和层次性。林正军从自身研究经历出发,引用大量研究实例展开论述,对拓展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灵感具有一定促进作用。晚上的讲座中,林正军以“英语专业师范认证与专业内涵建设”为话题展开论述,主要涉及到师范类外语专业认证的理念和内容,并提出了开展师范专业认证工作的建议。讲座结束后,林正军与现场师生进行互动,就在场师生提出的问题给予了耐心细致的解答。(外国语学院 李梦凡 卞孟孟)
    2019-10-11
  • 10月10日上午,应化学化工学院邀请,国家杰青、“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杨财广研究员在化学北楼N102报告厅作了题为“Drugdiscoverychemistry”的学术报告。学院有关学科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聆听了本次报告。报告会由化学化工学院院长江智勇主持。杨财广主要介绍了化学干预RNA甲基化修饰的化学生物学研究和泛素化修饰信号通路中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化学干预研究。报告会结束后,杨财广和与会师生就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专家简介:杨财广,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997年在华中理工大学化学系获得学士学位;2002年取得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博士学位;2002-2008年在芝加哥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08年在上海药物研究所工作至今,致力于化学干预“未靶(untargeted)”蛋白质的功能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曾获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中国化学会化学生物学突出贡献奖。(化学化工学院王曼曼谢明胜)
    2019-10-10
  • 10月9日下午,应我校物理学院邀请,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郑阳恒来我校讲学。报告会在物理南楼二楼报告厅举行,物理学院相关专业师生参加了本次报告会。郑阳恒以《超级陶—粲工厂》为题,深入浅出地向大家介绍了QCD理论。通过对BEPCⅡ、BESⅢ等实验装置的介绍,突出了需要寻找超出标准模型的新CP破缺来源,介绍了超级陶—粲工厂(STCF)以及该实验装置上的物理研究亮点和相关建造上的技术挑战,并对推动高亮度正负电子对撞实验“超级陶—粲工厂”进行了展望。报告结束后,郑阳恒与现场师生进行了互动,就大家提出的相关问题给予了耐心细致的解答。专家简介:郑阳恒,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1995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后在美国夏威夷大学参加日本KEK的Belle实验合作,并于2002年获得博士学位。其后在夏威夷大学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及工作,其间参与了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CMS实验以及美国费米实验室的CDF实验。2007年回国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建立粒子物理实验研究团队,并参加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SIII实验合作,从事粲强子相关的研究工作,先后担任BESIII实验的粲物理组组长,物理协调人、执行委员会委员、共
    2019-10-10
  • 9月29日晚,应文学院邀请,郑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古代文学博士生导师刘志伟在崇文楼一楼报告厅作了题为“曹植与文学的天才创造”的学术报告。学院相关教师及百余名学生参与此次讲座。会议由文学院院长李永贤主持。讲座中,刘志伟着眼于曹植的文学史地位,引用谢灵运对其的评价切入此次讲座的主题,对曹植的作品、创作风格进行了详细介绍。他以建安时期“最响亮的声音”定位曹植,注重将曹植置于时代大背景下展开对讲座主题的详细阐述。在分析曹植诗文中“尘埃”的意象时,列举诸多文献资料对“尘埃”的意象进行论证分析,深入浅出地阐明曹植成为“天才”的多方面原因。讲座末尾,刘志伟鼓励学生在古今文化的研究中进行更有意义的探索。会后,刘志伟就现场师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细致解答。专家简介:刘志伟,郑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选》学会理事。曾在《文学遗产》《光明日报》与《中国典籍与文化》等发表论文多篇;著有《魏晋文化与文学论考》等专著;主持国家教育部和古委会等省部级项目,参加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文学院张心心/文许冰杰/图)
    2019-09-30
  • 9月28日晚,应文学院邀请,四川大学教授刘福春到我校进行学术访问,在崇文楼一楼报告厅作了题为“工具书的使用”的学术讲座。学院部分教师及百余名学生到场聆听本次讲座。讲座中,刘福春结合自身三十余载学术研究经历,从书目、研究资料专集及年鉴年表三大方面出发,依据出版时间顺序,向在场师生依次介绍了包括《全国总书目》《中国近代现代丛书目录》《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汇编》《中国文学研究年鉴》在内的三十余部工具书目。其书目涵盖了作家生平、创作自述、研究文章选辑、著译系年及研究资料目录索引等内容,是研究作家及其作品的重要资料。他表示,史料期刊研究是文学研究的根本,工具书对论文写作及阶段性文学研究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希望学院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拓宽阅读范围,充分发挥工具书在学术研究中的作用。会后,刘富春就在场学生的问题进行了细致解答。专家简介:刘福春,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主要从事新诗史料的收集、整理与研究工作。出版有《中国现代新诗编目》等著作。完成国家社科重点项目《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汇编》中的《中国现代新诗集总书目》和文学研究所重点科研项目《新诗书刊总目》的编撰工作。(文学院王周奕/文许冰
    2019-09-29
  • 9月27日晚,应文学院邀请,西南民族大学教授徐希平在崇文楼一楼报告厅作了题为“从中原到西南:杜甫与中华文化的融合”的学术讲座。文学院相关老师及部分同学到场聆听讲座。讲座主持人文学院教授周相录对徐希平的到来表示欢迎,并简要介绍了徐希平的教学经历。徐希平从“草堂”杜甫入手,讲解了成都对杜甫诗歌创作的重要影响,并从杜甫的性格与形象、精神内涵和影响等方面深入解读了杜甫其人。随后,徐希平表示,四川成都不仅为杜甫创作提供了创作基础,更为杜甫诗集整理传播和弘扬作了巨大贡献。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诗人之一,杜甫精神与诗歌成就具有“集大成”的特点。徐希平以著名画家蒋兆和以自画像描摹杜甫形象一事将讲座推向高潮,通过严谨的史料分析叙述了历代诗人对杜甫诗歌的接受。讲座之后,徐希平与现场师生进行互动,提出了有关对杜甫诗歌理解的感受和想法。同学们纷纷表示,通过本次讲座能深入了解杜甫与中华文化融合的精髓,直观感受杜甫的经历与精神对创作诗歌的重要意义,激发同学们对中华诗词文化的研究兴趣。专家简介:徐希平,西南民族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社科重点基地杜甫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兼任中华文学史料
    2019-09-29
  • 9月19日,北京师范大学梁玖教授应邀到美术学院三楼多媒体报告厅讲学。美术学院部分本科生、研究生与国培计划的全体教师参加讲学。上午,梁玖作了题为《基于“五看结论”的小学美术教师个体专业发展规格》的报告。她从“看动力”“看眼光”“看职责”“看历史”“看教养”五个方面进行讨论,并对个人依生润长的教学态度进行了简单阐述。下午,梁玖主要从“建构‘六元一体’的不可替代的自适性艺术教育样式”,美术鉴赏不是背书的活动和确立“审艺”观念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讲解,并传达了《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通知》。在讲学过程中,梁玖带领师生进行“乱画”实验,解放学者天性。最后,梁玖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了一一解答,加深了大家对报告的学习和理解;教师马燃作了总结发言并感谢梁玖教授的精彩演讲。讲座结束后,梁玖受邀到学院会议室与研究生一起进行座谈交流,对研究生提出的各种问题答疑解惑,并向在坐的每一位同学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加深了学生对自己学科领域的认识。专家简介:梁玖,艺术学博士,现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审艺学”创立者、“润泽艺术教育理论”创立者、艺术理论研究者、美术教育实践者
    2019-09-20
  • 9月11日下午,应商学院邀请,法国国家农业科学研究院StephanMarette教授在学院119报告厅作了一场题为“食品体系与可持续发展”的学术报告。学院骨干教师及部分本科生聆听了本次讲座。此次讲座由院长任太增主持。StephanMarette以可持续发展的形成和绿色食品的产生为切入点,对食物体系研究工作进行了回顾与展望。他通过猪肉香肠和蔬菜香肠的相关实验,分析了消费者的购买意图和支付意愿,得出素食香肠将会是猪肉香肠替代品的结论。关于如何改善食物体系,他认为应建立开放、高效和公平的贸易体系以实现食物体系改革。他强调,改善食物体系迫在眉睫,一个能够为人类提供更好食物的全球可持续粮食体系将创造一个全球共赢的局面。报告会结束后,StephanMarette与现场师生进行互动,就教师们提出的相关问题给予了耐心细致的解答。(商学院袁亚兰)
    2019-09-12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