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1

  • 8月20日上午,应我校物理学院邀请,南京大学王广厚院士来我校讲学。报告会在物理南楼报告厅举行。物理学院相关专业师生参加了报告会。王广厚以《团簇研究和纳米技术的一点思考》为题,介绍了从人类生产力发展角度看待近代技术革命的浪潮,向大家深入浅出的介绍了纳米技术实现的路径。重点是结合研究方向大家介绍了原子团簇的特征和分类以及团队在团簇研究中科学发现的几个事例。最后对团簇基础研究向纳米技术应用开拓以及原子设计新材料和器件的探索的展望和叙述。报告结束后,王广厚院士与现场师生进行了互动,就大家提出的相关问题给予了耐心细致的解答。专家简介:王广厚,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和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际小颗粒与无机团簇会议国际委员会资深委员,《材料科学论坛》(MaterialsScienceForum)(瑞士)国际顾问编委。英国《AdvancesinPhysicsX》编委。长期从事原子分子团簇物理及粒子与固体相互作用的研究。1984年起,在国内率先开展原子团簇物理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创造性成果。带领研究组自行设计和研制成功多台团簇实验装置,并以团
    2019-08-21
  • 8月16日上午,应我校物理学院邀请,吉林大学刘爱华副教授、焦利光副教授来我校讲学。报告会在物理南楼508举行。物理学院相关专业师生参加了报告会。刘爱华以《超强高频激光场中的光电效应》为题,向师生深入浅出的介绍了光电效应的魅力。他首先介绍了爱因斯坦光电效应理论的发展历史以及该理论的适用范围。光电效应实验被视为量子力学的发端。爱因斯坦利用普朗克量子假说发展了光电效应理论,完美的解释了光电效应现象。由此引伸到使用超强高频激光脉冲驱动原子分子光电离过程的动态干涉现象。超强高频激光电场诱导的原子稳定化效应的地位逐渐增高。焦利光以《弱耦合等离子体中的原子结构理论研究》为题,向师生介绍了弱耦合等离子体中的原子结构理论。现在孤立原子的电子结构理论研究已经非常成熟,然而对有外界环境作用下的原子体系的研究还相当不完善。焦老师从少电子原子体系精确计算及多电子原子Hartree-Fock自洽场近似计算两个方面,介绍Debye屏蔽下的原子体系的理论计算方法,并探讨其中所反映的物理问题。报告结束后,刘爱华、焦利光与现场师生进行了互动,就大家提出的相关问题给予了耐心细致的解答。专家简介:刘爱华,博士,副教授,博士生
    2019-08-21
  • 8月10日下午,英国南威尔士大学教授NigelCopner、太原理工大学教授杨玲珍、陕西科技大学教授张亚妮应我校邀请,在物理北楼C-208教工之家参与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组织的学术交流会。学院相关负责人及部分青年教师、研究生等100余人参与。会议由学院院长彭玉峰主持。杨玲珍介绍了太原理工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的光电特色和发展思路,就光纤激光通信技术与应用的研究热点进行系统阐述归类,为新应用形势下的光电学科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建议。NigelCopner介绍了发光二极管技术发展新动向,重点就新应用领域中的二极管驱动新技术新工艺特性及研究热点进行讲解。结合学院学科特点,NigelCopner提出了紧抓新型半导体材料热点,结合应用新领域,进行针对性研究的学科发展建议。张亚妮根据自己的科研经历,结合陕西科技大学学科平台建设经验,为学院的光电、微电子学科发展提出了宝贵建议,鼓励并指导青年教师在交叉学科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学习。整个交流会气氛热烈,学院师生受到极大鼓舞和启发。(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徐世周)
    2019-08-15
  • 7月26日上午,北京邮电大学网络技术研究院院长马华东教授应邀在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103会议室作了题为《AI+物联网》的学术报告。学院部分骨干教师参加了此次报告会。马华东首先对人工智能学科进行了简要说明,围绕视频感知网络、群知计算、类脑计算等内容,介绍了人工智能在物联网中的应用,并结合课题组申报的《面向城市感知的群智涌现机理与计算方法》重大专项,论述了科研基金申报过程中科学问题凝练,科研方向引领与突破的创新思维等。最后,他与在场老师进行了互动交流,详细回答了“网络安全中的AI问题”“数据感知粒度”“边缘计算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等问题。报告会内容丰富,对学院教师在拓宽研究思路、提高论文写作水平与提升基金申报质量等方面起到了引领作用。专家简介:马华东,现任北京邮电大学网络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智能通信软件与多媒体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2009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1年度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973计划项目“物联网体系结构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兼任中国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物联网专委会副主任、多媒体专委会副主任,ACMSIGMOBILECHIN
    2019-08-08
  • 6月29日下午,应我校化学化工学院邀请,河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河南省高校杰出科研人才获得者,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徐甲强教授在化学北楼N102报告厅作了题为“气敏材料的表界面调控与性能增强”的学术报告。学院有关学科带头人、青年教师、研究生聆听了本次报告。徐甲强首先介绍了气体传感器的概念,敏感原理,类型与应用。再从气体的性质,换能器的性质出发引入材料设计的思想,从微结构构筑,表面修饰,缺陷工程,极性调控,吸附热力学角度举例介绍气体传感器的材料设计和性能增强。报告会结束后,徐甲强和与会师生就有关问题进入了深入交流。专家简介:徐甲强,男,博士,上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拥有发明专利22项,发表SCI论文230篇,先后入选ESI高被引论文14篇,总被引次数7100,H指数46。获上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等多项奖励,兼任中国电子学会全国气湿敏传感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智能传感器联盟理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传感器分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纳米结构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其在能源存储转换材料与器件、化学与生物传感器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化学化工学院王曼曼崔佳宝)
    2019-07-03
  • 6月23日上午,应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邀请,西北大学数学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郭真华教授在我校数学南楼103会议室作了题为“含真空的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动力学行为”的学术讲座。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相关专业教师、研究生等共二十余人参加了讲座。讲座由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刘文安主持。郭真华介绍了流体力学方程的物理背景、真空问题的来龙去脉,回顾了已有的流体力学方程真空问题的主要结果,并展示了其课题组近几年以来在包含真空的球对称流体方程问题上的一些突破。郭真华还针对高维流体模型,剖析了尚未解决的流体力学真空问题中存在的困难与可行性,特别是需要满足熵不等式条件的情形。讲座结束后,现场师生就相关领域问题与郭真华展开了更为深入的交流和讨论。郭真华的报告,加强了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对21世纪七大数学难题之一的流体力学方程问题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渐入本质的理解,拓展了学术视野,提高了学术品味。(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杨新光)
    2019-06-24
  • 6月17日下午,应文学院邀请,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远新教授到我校讲学。王远新在崇文楼一楼报告厅作了题为《语言态度、语言认同的调查内容和方法》的学术讲座,文学院相关教师、研究生及百余名本科生参加了讲座。王远新深入浅出地解释了语言态度和语言认同的概念、二者对语言研究的价值、语言态度和语言认同的关系等,重点讨论了社会语言学在语言态度和语言认同研究中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并结合自己的研究实践,分析了研究中应当注意的相关问题。讲座内容丰富,反响热烈。会后,王远新就在场师生提出的问题作了耐心细致的解答。专家简介:王远新,中央民族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教育部中国民族问题研究中心教授,长期从事社会语言学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投标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点项目、国家语委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等多项国家级课题。(文学院王周奕/文许冰杰/图)
    2019-06-18
  • 6月16日晚,应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邀请,西南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周正春教授在数学楼S103学术报告厅作了题为“Sequenceswithoptimalcorrelation”的讲座。学院相关专业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共四十余人聆听了本次讲座。讲座中,周正春首先介绍了西南交通大学“代数编码与密码理论”团队的情况、主要研究方向以及研究成果。他表示团队的科研导向以各种通信场景中的相关的工程问题为背景,通过建模转化为数学问题,研究这类数学问题所得的结果用来指导工程实践,达到解决工程领域的技术问题的目标。周正春讲解了具有最优相关性序列的有关概念,包括多相序列,以及度量序列相关性的Welch界、Sarwate界、Sidelnikov界及具有最有相关性序列的研究进展。他对自己团队近期在全局最优和局部最优的序列设计领域的研究成果以及亟待解决的有关公开问题进行了介绍。讲座结束后,现场师生针对通信领域中的序列设计、代数编码与密码,以及研究生招生报考,以及夏令营活动的有关问题积极提问,周正春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答,现场气氛活跃。专家简介:周正春,现任西南交通大学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序列设计、代数
    2019-06-18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