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1

  • 12月27日下午,南京大学环境学院高士祥教授应环境学院邀请来我校讲学。高士祥教授在田家炳三楼会议室开展了主题为“天然有机质(NOM)对有机污染物酶催化转化过程的影响”的报告。学院相关教师和研究生参加了本次学术交流活动。会议由副院长朱桂芬主持。本次报告中,高士祥介绍了有机污染物在地表水中的归趋(①物理过程②化学过程③生物过程),同时阐述了天然水体中的过氧化物酶(POD)及过氧化氢(H2O2)的源和汇,介绍了NOM对POD催化H2O2氧化几种典型内分泌干扰物(EDCs)的影响机制。随后,高士祥报告了模拟自然光照射下POD对NOM水体中雌激素的降解。最后,高士祥向大家介绍了不同分子量NOM对酶催化降解过程的影响。报告结束后,高士祥与在场的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并对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答,现场气氛十分活跃。专家简介:高士祥,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南京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南京大学环境学院QSAR与化学品风险评价团队负责人,《环境化学》编委,《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编委,中国环境科学学会POPs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毒理学会环境与生态毒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开展有机
    2018-12-29
  • 12月27日下午,应社会事业学院邀请,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共青团工作研究所所长、中国青年研究杂志社副主编杨守建在学院办公楼301会议室作了关于学术论文的选题、写作与发表方面的一些经验和看法的专题报告。学院相关负责人、研究生代表30余人共同聆听本次报告会。杨守建结合自己十几年的工作经验,从论文的主题出发开展讲解。他指出,主题可以看出论文的可读性和传播效果,要与个人研究旨趣、积累相结合。他运用鲜活的实例说明好的题目要创新、要贴近现实需要。杨守建对论文的摘要、综述、主体、发表等方面进行详实讲解。在研究综述方面,他表示要体现价值、拓宽视野、突出重点、详略得当,同时也要注意“形式比内容重要,准确比文采重要”,切忌为追求文采而偏离主题。最后,杨守建就投稿技术方面进行指导。本次报告会内容丰富、全面,实用性强,有利于为学院师生提供学术论文交流平台。(社会事业学院周茜茜/文任心雨/图)
    2018-12-28
  • 12月27日上午,应我校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邀请,复旦大学特聘研究员陈金辉来我校讲学。报告会在物理北楼三楼报告厅举行。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相关专业师生百余人参加了报告会。陈金辉以《QCD物质的相结构和新颖拓扑效应研究计划》为题,以物质的结构和形态是物质科学的基本问题为起点着重向向师生们介绍了QCD物质相结构和临界点、重味夸克和奇异粒子探针、QCD介质计划和手征涡旋效应、强耦合QCD物质的性质研究等内容,并且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加以分析。报告围绕着QCD物质相结构研究及其临界点实验寻找,及QCD物质拓扑效应及其表现两个核心问题。最后简要介绍了高能核物理团队的发展方向和研究计划。报告结束后,陈金辉与现场师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就大家提出的问题,给予了充分的解答,并向大家介绍了招生情况。专家简介:陈金辉,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现任复旦大学特聘研究员。兼任中国物理学会高能物理分会第九届和第十届理事、中国物理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第十一届委员。主要从事中高能核物理,相对论重离子碰撞中新物质态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的实验探测;相对论重离子碰撞中QCD相结构的实验
    2018-12-28
  • 12月27日,应我校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邀请,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特聘研究员马国亮来我校讲学。报告会在物理北楼学术报告厅举行,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相关专业的百余名师生参加了报告会。马国亮在题为《寻找集体运动的起点》的报告中回了顾最近在CERN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上进行的集体流实验测量中意外的在质子+质子(铅核)碰撞中观察到了四粒子累积流的符号变化。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选择利用中心极限定理,计算了在类流体存在下横向动量整体守恒的方位累积量c2{2}和c2{4}。我们观察到少量产生的粒子体系的c2{4}的符号变化。这与最近LHC-ATLAS测量的多粒子方位相关结果定性一致,从而为寻找小系统中集体运动起点这一科学问题提供了新见解。报告结束后,马国亮与现场师生进行了互动,就大家提出的相关问题给予了耐心细致的解答。专家简介:马国亮,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现任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特聘研究员。曾到美国普渡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美国布鲁特海文国家实验室、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美国阿肯色州立大学从事国际合作研究工作。主要从事相对论重离子碰撞领域的物
    2018-12-28
  • 12月24日下午,应法学院邀请,重庆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忠林教授在法学院模拟法庭作了题为“中国刑法如何往前走”的学术讲座。学院相关教师和研究生、本科生代表300余人聆听了本次讲座。讲座由法学院王鹏祥院长主持。讲座开始前,陈忠林受聘为河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讲座中,陈忠林分析了刑法的社会发展现实与刑法立法现状,深入浅出的指出了刑法发展在立法、司法、理论研究等领域与现实人民期望不适应的矛盾,并以社会典型刑法案例为切入点,深入的分析了刑法在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上面临的法律困境。随后,陈忠林教授针对现行刑法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了以常识、常理、常情作为理解和适用刑法规范的理论与实践标准的刑法理论观点,司法工作人员在适用刑法时要具备现代法治是人民之治的刑法视野,树立以改革开放的眼光看待刑法的历史变革与现实发展的观念,以实现刑法更好保障社会发展的作用。讲座结束后,陈忠林就师生提出的问题给予了耐心的解答,在场师生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外国语学院申汪洋/文白振中/图)
    2018-12-26
  • 12月21日上午,应外国语学院邀请,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生导师张和龙教授在外国语学院学术报告厅作了题为“重访汉译美国小说《一睡七十年》”的讲座。外国语学院专业教师、研究生百余人聆听了讲座。讲座由外国语学院院长梁晓冬教授主持。讲座中,张和龙以欧文名作《瑞普•凡•温克尔》的第一个中文译作——《一睡七十年》为文本依托,展开了对译作的研究讨论。他将《一睡七十年》置于中国近代历史文化语境中加以考察,分析了其“另类”的翻译尝试及其跨文化意义,探讨了其“去异域化”翻译策略的得失,揭示出其走在世界前沿的比较文学意识。讲座结束后的互动环节,张和龙对现场师生提出的问题做了耐心的解答。(外国语学院程文杰)
    2018-12-24
  • 12月23日上午,应外国语学院邀请,中国外文局卢敏译审在学院学术报告厅作了题为“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翻译”的讲座。外国语学院专业教师、研究生百余人聆听了本次讲座。讲座中,卢敏从“逻辑”和“词汇”层面分析了翻译实践的要领和技巧,并指出译者一定要虚怀若谷,一字、一词、一句不断积累,在夯实汉语和英语基础的同时,不断拓展视野,唯此,经过3-5年的知识积累和翻译实践,才能真正悟出什么是翻译,才能知道如何做翻译,从而享受翻译的苦与乐。卢敏向在场师生推荐了《中式英语之鉴》和《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两本书,建议每一位立志于翻译教与学的师生认真研读。最后,副院长张志强对此次讲座进行了总结。讲座结束后,卢敏对现场师生提出的问题做了耐心细致的解答。(外国语学院蒋中洋)
    2018-12-24
  • 12月22日下午,应外国语学院邀请,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罗良功教授在外国语学院智慧教室作了题为“英语诗歌的文本建构”的讲座。外国语学院专业教师、研究生共计四十余人聆听了讲座。罗良功从“诗歌是纯语言的艺术吗?诗歌文本到底有什么建构而成?英语现当代诗歌与传统诗歌之间是否存在文本差异?”等问题入手指出,诗歌是语言艺术,但不仅仅是语言艺术,诗歌文本由三重次文本组成,即文字文本、声音文本、视觉文本;英语现当代诗歌也呈现出完全不同于传统诗歌的文本形态,这三重次文本的建构及其相互关系是现当代诗歌意义建构的重要机制。讲座结束后的互动环节,罗良功对现场师生提出的问题做了耐心细致的解答。(外国语学院蒋中洋)
    2018-12-24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