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1

  • 10月24日下午,应教育学院邀请,人民教育出版社党委书记、《课程·教材·教法》杂志主编郭戈教授在田家炳812报告厅作了题为《教育学术研究的方法与策略》的学术报告。教育学院部分教师、教育博士以及硕士研究生100余人聆听了本次报告。报告会由教育学院党委书记李帅军主持。郭戈首先回顾了河南大学与河南师范大学的历史,深入诠释了两个学校的发展渊源。他和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学习经历,将自己的大学生活分为三部曲:学习、科研、活动。他表示,学习是基础;科研是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是出于个人兴趣,而不是出于功利心理,潜心搞科研,多写文章,写好文章,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就会具备很强的竞争优势;活动就是要学会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多参加文体活动。最后,郭戈分别从教师、科研、教学和学生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培养和提升科研能力的具体路径,指出教师要走进试验基地、科研要联系实际、教学要有针对性、学生要成为研究者。郭戈的报告将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有效融合,纵横古今,引经据典、博采众长,让在座的师生收获良多。与会教师就自己关心和学习研究中遇到的问题与他进行了深入交流。讲座结束后,郭戈与学院骨干教师就人民教育出版社合作、学术期刊投稿、学科建
    2018-10-25
  • 10月25日上午,应外国语学院邀请,上海师范大学朱振武教授在外国语学院学术报告厅作了题为“文学翻译教与学中的问题与对策——以我的文学翻译课为例”的学术讲座。学院相关专业教师、研究生共百余人聆听了此次讲座。讲座中,朱振武首先以外语学科和外语人自身现状和存在问题为切口,从自身翻译和教学体验出发,对文学翻译教学中存在的教学主体的素养问题、教学方法问题和教学理念问题等分别展开了讨论。他揭示了文学翻译中存在的各种微妙关系体,并对学生学习和练习中出现的常见问题进行了逐一诊断。最后,朱振武以自身经验进行解读,使得讲座内容更加明白易懂。讲座结束后,现场部分教师与同学结合讲座内容与朱振武进行交流。此次讲座进一步提高了翻译专业教学质量,有助于扩展翻译专业师生的理论视野。(外国语学院张军民程文杰)
    2018-10-25
  • 10月21日上午,应教育学院邀请,《远程教育杂志》编辑部主任、执行主编陶侃在田家炳812报告厅作题为《跨界•探究•体验•启示——从STEM/创客到游戏化学习》的学术讲座。学院部分教师、教育博士、硕士研究生100余人聆听了本次报告。报告会由教育学院副院长李醒东主持。陶侃介绍了人工智能时代的技术及社会发展趋势,讨论了人工智时代的教育教学形态。他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一是智能时代的特征,二是智能时代教育的新命题,三是STEM/创客/游戏化学习。陶侃指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走向成熟,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创新应成为必然趋势,培养学习者探究、创新能力成为教育的必然要求,探索应用STEM教育、创客教育以及游戏化学习等新型教学模式已成为必然选择。讲座结束后,陶侃与学院教师、研究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耐心解答了大家提出的问题。(教育学院朱珂谢青青)
    2018-10-23
  • 10月17至18日上午,应外国语学院邀请,中国海洋大学李志清教授在外国语学院CommonRoom作了题为“中世纪至启蒙运动时期法国文学”的讲座。外国语学院法语专业教师、本科生三十余人聆听了讲座。在17日上午的讲座中,李志清就中世纪文学的三大形式展开论述,分别涉及武功歌、讽刺文学、抒情派,并选取了部分作品的经典选段,挑选同学们进行朗读翻译,使大家透彻地理解了中世纪文学风格。在18日上午的讲座中,李志清以古典主义为主线,从该流派的重要代表作家莫里哀、拉辛等入手,系统讲述了流派的发展、重要文学作品选段以及作品分析,并呈现了启蒙运动时期的作家思想,有助于增强学生们对整个17世纪至18世纪文学历史影响及发展历程的了解。(外国语学院王路睿)
    2018-10-22
  • 10月20日上午,应外国语学院邀请,广州大学黎志敏教授在我院学术报告厅作了题为“‘文化语感’:中国英语教育的文学平衡”的学术讲座。应外国语学院相关专业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共百余人聆听了此次讲座。讲座由外国语学院院长梁晓冬主持.讲座中,黎志敏首先介绍了语言“表情达意”的基本作用,指出中国英语教育在“达意”上的进步和“表情”方面的欠缺;其次指出提高“表情”的教育效果重在确立“语感”在英语教育中的核心地位;而后详细讲解了“文化语感”的定义,提高“语感”的基本途径,进而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化修养和恰当使用英语的能力。讲座结束后,部分教师与同学结合讲座内容与黎志敏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外国语学院张军民蒋中洋)
    2018-10-22
  • 10月17日下午,应教育学院邀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院长邬志辉在田家炳812报告厅作题为《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国际经验与本土实践》的学术报告。学院部分教师、教育博士、硕士研究生100余人聆听了本次报告。报告会由教育学院副院长李醒东主持。邬志辉针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国际经验与本土实践等进行了深入探讨,深度剖析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极端重要地位,二是提升中小学教师队伍学历层次与培养质量,三是深化中小学教师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四是提高待遇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邬志辉指出,教育规划纲要颁布5年来,教师队伍建设的成绩巨大、令人瞩目,人民群众关注的一些热点、难点、基点和重点问题不断得以解决或缓解,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正在形成。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发展起步还相对较晚、经验还相对不足,面对新时期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挑战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亟待提高。讲座结束后,邬志辉与学
    2018-10-18
  • 10月12日下午,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ShusenYan(严树森)教授应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邀请在学院107室作了题为“Ellipticproblemswithcriticalgrowthinannulus”的学术报告。学院相关专业方向的老师和研究生参加了学术活动。严树森先介绍了一个经典的非线性椭圆方程及研究背景,提出了他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一直关注的一个开问题,即此方程在环形区域上径向对称解的存在性问题。他重点阐述了如何对此方程进行一定的变形或者附加一定的条件,研究解的存在性和唯一性结果,并介绍了关于此类问题的最新进展以及一些很有意义的开问题。报告会后,严树森结合讲座内容与师生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严树森报告的研究成果属于国际领先水平,开阔了师生们的学术视野,拓展了师生们的研究思路,在场师生表示受益匪浅。专家介绍:严树森,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偏微分方程的研究,特别是从事对非线性椭圆方程解的存在性及性态进行研究。在Chern-Simons理论研究、流体力学中涡补丁问题的研究、Lazer-Mckenna猜想的研究以及关于著名的“受限制的等离子体的平衡态”模型的研究等方面
    2018-10-17
  • 2018年10月13日和15日,应外国语学院邀请,伯明翰大学教授WolfgangTeubert在学院国培教室和CommonRoom分别作了题为“Corpuslinguisticsandbeyond”和“Corpuslinguisticsandtranslationequivalence”的讲座。外国语学院相关专业教师、研究生、本科生共三十余人聆听了讲座。Teubert在语料库语言学和批评话语分析等学术领域有着很深的造诣。13日上午,Teubert教授解释了语料库语言学尤其关注话语意义的原因,并阐释了基于语料库的搭配研究的核心内容。他从目的、方法、意义的角度详细分析了释义分析。15日上午,Teubert介绍了单语语境中凸显的意义单位以及双语语境中的翻译单位,以具体实例阐释了翻译单位的定义、产生以及其与翻译对等之间的关联。讲座结束后,教师与同学们结合讲座内容与WolfgangTeubert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外国语学院张军民程燕敏)
    2018-10-16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