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1

  • 10月26日下午,应我校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邀请,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电光学院教授陈钱来我校讲学。报告会在物理北楼三楼报告厅举行。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相关专业师生200余人参加了报告会。陈钱以《计算光学显微成像》为题,首先简述了传统干涉测量法依赖高度相干光源的干涉叠加,干涉装置复杂,测量环境要求苛刻,引入的散斑噪声极大地限制了传统干涉测量法在显微成像领域的应用的问题。然后介绍了光强传输方程(TIE)作为最具代表性的相位恢复方法之一,为定量相位成像提供了一种新的非干涉手段。近些年来,该方法在国内外得到广泛研究与关注,发展迅速,成果显著,在自适应光学、X射线衍射光学、电子显微学、光学显微成像等领域展现了巨大的应用潜力。从光强传输方程的基本原理、方程求解、光强轴向微分的差分估计、部分相干成像与光场成像等几方面综述了光强传输方程在光学成像领域,特别是定量相位显微成像领域的研究现状与最新进展,并针对现存问题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报告结束后,陈钱与现场师生进行了互动,就大家提出的相关问题,给予了耐心细致的解答。专家简介:陈钱,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2018-10-30
  • 10月26日下午,应我校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邀请,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戴宁来我校讲学。报告会在物理北楼三楼报告厅举行,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相关专业师生200余人参加了报告会。戴宁以《红外探测--人类观察黑暗世界的天眼》为题,首先对低温目标红外辐射的灵敏探测和成像在航天和深空探测中的重要应用价值进行了概述,然后介绍了300K以下低温目标的辐射强度很弱,辐射特征波长位于中远红外区.阻挡杂质带红外探测器是中远红外探测器中重要的一员,具有覆盖波段宽、灵敏度高、暗电流低、抗辐射性能高等优点,能够胜任空间技术和天文探测在中远红外波段探测的苛刻要求。戴宁以红外天文探测对红外探测器的应用需求作为出发点,主要就国内外红外天文学、红外天文探测器发展概况,阻挡杂质带红外探测器发展历史及其材料、器件结构等方面做了简要综述,并简明扼要地介绍了阻挡杂质带探测器的器件物理模型。报告结束后,戴宁与现场师生进行了互动,就大家提出的相关问题,给予了耐心细致的解答。专家简介:戴宁,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副所长、红外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宁波工业技术研究院新能源技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2018-10-30
  • 10月26日上午,应生命科学学院邀请,中国疾控中心寄生虫病所曹建平研究员于生物东楼报告厅作了一场题为“寄生虫感染免疫应答研究进展”的学术报告。生命科学学院相关教师、研究生代表近百人聆听本次报告,报告由院长余国营主持。曹建平从细粒棘球绦虫、日本血吸虫感染研究新发现两方面出发,全面阐述了寄生虫感染寄主时表现免疫应答的详细过程。期间,曹建平讲解了细粒棘球绦虫对小鼠免疫细胞功能的影响,及其原头节排泄分泌物对小鼠Th17.Breg、B17细胞分化的调控作用,并表示,滤泡辅助T细胞在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他详细介绍了滤泡辅助T细胞的转录因子、表面分子及其引起的相关疾病病症。在讲解中,曹建平多次列举现实事例,帮助在场师生不断加深对报告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最后,曹建平对师生们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解答,在场师生纷纷表示受益匪浅。专家简介:曹建平,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导师,上海市寄生虫学会理事长,中国医学科技奖评审委员,《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主编。作为负责人先后承担科研课题20余项,其中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卫生行业科研专项等国家级项目14项。
    2018-10-29
  • 应我校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邀请,山东大学袁东风教授于10月28日上午在物理北楼教工之家举行题为《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通信与计算融合》的专题学术讲座。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负责人、师生代表100余人参加讲座。讲座由学院院长彭玉峰主持。报告从无线通信网络角度出发,回顾了通信与计算融合的发展历程,总结国内外在通信计算融合研究的最新动向,重点针对通信计算协同优化、计算服务通信以及数据驱动的之鞥通信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并给出未来网络服务能力的关键点,最后对通信与计算融合的未来做出展望。该讲座提升了同学们对本学科工程应用的认知,同时也为同领域青年教师指点迷津,拓宽了以后研究的思维方式与方法。讲座结束后,与会老师和学生就未来通信技术与大数据云计算融合、人工智能、通信与先进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提问。袁东风对大家提出的问题均作了详细解答,并鼓励青年老师和学生们在以后的科研学习中更加努力,发散思维、协作创新。(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徐世周)
    2018-10-29
  • 应我校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邀请,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张明高院士于10月28日上午在物理北楼教工之家举行题为《现代电磁波技术》的专题学术讲座。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负责人、师生代表100余人参加讲座。讲座由学院院长彭玉峰主持。张明高首先介绍了现代电磁波技术发展新动向,重点就智能化背景下5G通信以及超5G通信时的传播技术特性及研究热点进行讲解,该讲解提升了同学们对本学科工程应用的认知,同时也为同领域青年教师指点迷津,拓宽了以后研究的思维方式与方法。讲座结束后,与会老师和学生就电磁波技术、强弱电交叉融合、电磁波与大数据云计算融合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提问。张明高院士对大家提出的问题均作了详细解答,并鼓励青年老师和学生们在以后的科研学习中更加努力,发散思维、协作创新。(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徐世周)
    2018-10-29
  • 10月25日上午,应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邀请,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张军教授在学院103会议室作了题为《人工智能的再认识》的学术报告。学院部分教师、青年博士以及硕士研究生50余人聆听了本次报告。张军首先畅谈了华南理工大学的发展历程,并针对当前教育环境下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教育培养方法进行了深度剖析,并详细介绍了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随后,张军针对人工智能发展的两个方面的内容展开:一是“从大数据的理解谈起”,对当前的大数据环境下人工智能的挑战及关键问题进行分析;二是从“面向大数据的人工智能前沿:演化计算”来讨论人工智能的两大流派,计算智能的三大分支:神经网络、模糊逻辑、演化计算,并深入讨论了演化计算的发展历程。讲座结束后,张军与学院教师就学科发展、研究生培养等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并对在场教师、研究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耐心解答。(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王伟)
    2018-10-26
  • 应我校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邀请,英国肯特大学工程与数字艺术学院微波技术学科带头人高式昌教授于10月25日上午10点在物理北楼教工之家举行题为《ResearchonElectromagneticWaveEngineeringattheUniversityofKent》的专题学术讲座。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负责人、师生代表100余人参加讲座。讲座由学院副院长王长清主持。党委常委、副校长刘玉芳为高式昌教授颁发了河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聘书。高式昌首先介绍了其科研团队成员、团队研究方向、微波天线技术类型、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团队项目,接着针对22所的合作项目进行重点讲解,该讲解提升了同学们对本学科工程应用的认知,同时也为同领域青年教师指点迷津,拓宽了以后研究的思维方式与方法。讲座结束后,与会老师和学生就微波天线技术、项目合作、团队准入条件、申请国外读博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提问。高式昌对大家提出的问题均作了详细解答,并鼓励青年老师和学生们在以后的科研学习中更加努力,发散思维、协作创新。(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徐世周)
    2018-10-26
  • 10月24日下午,应教育学院邀请,长江学者、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程天君教授在田家炳812报告厅作了题为《中国教育改革:经验,取向和反思》的学术报告。学院部分教师、教育博士以及硕士研究生100余人聆听了本次报告。程天君针对新中国60多年来的教育取向、教育改革的转型发展等专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深度剖析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教育改革三问”,对当前的教育改革进行分析;二是从“政治--经济取向的教育改革”“社会--文化取向的教育改革”来评析新中国60多年来的教育取向问题;三是以“教育改革转型”和“改革教育改革”为重心,阐述了改革目的、手段与合力的关系调理思路,强调作为“社会--文化改革”的教育改革是未来教育改革的发展路径。讲座结束后,程天君与学院骨干教师就研究团队建设、学科平台发展等主题进行深入的交流,并针对在场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耐心解答。(教育学院朱珂/文贾彦玲/图)
    2018-10-25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