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1

  • 8月6日下午,应环境学院邀请,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高会旺教授来我校讲学。报告会在环境学院二楼会议室举行。学院相关教师和研究生100余人参加了学术交流活动。会议由学院院长蒋凯主持。高会旺作了题为“大气沉降物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的学术报告。他首先以环境科学学科特点开题,将环境科学研究者比作地球的医生,深入浅出的引出当前全球环境的热点问题,即海气界面的物质交换及其相互影响机制。随后,高会旺向大家详细介绍了课题组的研究进展和学术成果,运用辩证法的思维,指出海洋上空风沙的沉降能够为我国四大近海海域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提高浮游生物的初级生产力,多项研究结果发表在JGR,ACP等国际大气学科热门杂志。最后,高会旺向大家展示了课题组出海实验现场照片及出海趣闻,为同学们的视野拓开了新的一扇门。报告结束后,高会旺与在场的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并对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答,现场气氛十分活跃。专家简介:高会旺,教授,博士生导师,973首席科学家,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现任海洋环境与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海洋大学中英海洋环境研究联合中心主任,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
    2018-08-08
  • 8月3日上午,应环境学院邀请,大连理工大学环境学院全燮教授来我校讲学。报告会在环境学院二楼会议室举行。学院相关教师和研究生100余人参加了学术交流活动。会议由学院院长蒋凯教授主持。全燮作了题为“电子供体Fe0/电子介体强化高浓度有机废水厌氧处理”的学术报告。他首先介绍了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的难点,指出厌氧处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瓶颈,进而引出提高处理效率的总体思路:通过添加电子供体或电化学辅助来强化厌氧环境,或者添加电子介体加速微生物种群之间的电子传递。全老师接着向大家详细介绍了课题组的研究进展和学术成果,发现通过向厌氧反应器内添加零价铁、直流电场、氧化还原介体等可有效提高厌氧处理效率及系统的稳定性,进而提高甲烷气体的产率,这方面研究成果已经得到工程化实际应用。最后,全老师向大家展示了课题组做过的成果转化实际工程项目。报告结束后,全燮与在场的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并对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答,现场气氛十分活跃。专家简介:全燮,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组环境科学与工程组成员,教育部跨世纪人才计划入选者,首届新世纪百千万人
    2018-08-04
  • 7月26日上午,应计算机信息与工程学院邀请,太原科技大学崔志华教授及中国海洋大学王改革副教授来我校讲学。报告会在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103会议室举行,学院相关教师及研究生50余人参加了学术交流活动。崔志华作了题为“从编辑角度漫谈SCI论文注意事项”的学术报告,他简要地介绍了SCI期刊论文在投稿方面的注意事项,报告对初稿撰写、期刊选择、推荐审稿人、修改意见撰写等方面分别给出了相关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王改革作了关于“智能优化算法的大数据优化研究”的报告,介绍了大数据环境下智能计算的有效性问题,其近年来代表性成果:自适应智能算法,多策略智能算法,基于知识驱动的智能算法等研究成果。两位教授讲解细致认真,语言幽默风趣,在互动交流中对师生们提出的问题进行耐心地回答。专家简介:崔志华,博士,教授,副院长,主要从事计算智能、大数据优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纵向课题6项,发表SCI检索论文80余篇,SCI他引765次,ESI高倍引论文2篇,SCI引用指数H-index为13,出版专著3本,编著1本,获山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2013年入选山西省高等学校131领军人才工程计
    2018-08-01
  • 7月18日下午,应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邀请,英国南威尔士大学无线和光电子研究创新中心教授NigelCopner和他的团队来我校讲学,并进行学术交流。Nigel长期从事先进激光器的研发,拥有多篇专利并成功研制了多种先进激光器产品。此外,Nigel是英国激光公司CymtecLtd的创始人之一。此次学术报告交流会在物理北楼C103会议室进行,学院相关负责人、相关专业教师和研究生参加了交流会。Nigel首先针对他们团队的最新研究进展做了详细的报告,并和大家进行了交流,随后几位教师代表就各自的研究领域向Nigel做了介绍和分享。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王长清和Nigel团队还今后如何有效的增强双方的交流合作做了详细的讨论。(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李志向)
    2018-07-18
  • 7月16日下午,应我校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邀请,美国德雷克大学博士生导师KlausBartschat到我校讲学。报告会在物理南楼研究生教室举行,学院相关教师及研究生50余人参加了学术交流活动。KlausBartschat作了题为“电子碰撞的实验、理论和应用”的学术报告,简要地介绍了电子碰撞领域的研究重点及难点,通过列举例子详细地介绍了电子碰撞的实验、理论、应用,以及其课题组在电子碰撞领域取得的成果,并对未来科研工作进行了展望。KlausBartschat讲解细致认真,语言幽默风趣,在互动交流中对师生们提出的问题进行耐心地回答。。专家简介:KlausBartschat教授,1998年入选美国物理学会会士,2004年被选入Who’sWhointheWorld,2008年入选美国物理学会杰出审稿人,自2009年开始担任Comp.Phys.Commun杂志主编,2016年获得美国物理学会的WillAllisPrize奖,任国际理论原子分子光物理研讨会的主席、美国物理学会少体物理协会的执行委员。出版个人著作3本,深度参与出版著作51本。在Nature,Phys.Rev.Lett等杂志发表论文逾三百
    2018-07-18
  • 7月14日下午,耶鲁大学医学院博士生导师张旭晨教授应邀来我校作学术报告。生命科学学院相关学科老师和研究生八十余人参加报告会。报告会由学院院长余国营主持。张旭晨作了题为“AdvancesinPathologicDiagnosisofHepatocellularNeoplasms”的学术报告。首先简要介绍了肝细胞腺瘤的形态组织学特点,并从基因型和表型的角度分析了HNF1αmutated,β-cateninact,InflammaryNon-mutated和Non-inflammaryandNonmutated等4种类型的肝细胞腺瘤与HCC发生的相关性。他阐述了MacrotrabecularHCC的病理学特点以及IHC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并对癌症未来的精准治疗进行了展望。会后张旭晨与在场师生进行互动交流。专家简介:张旭晨,耶鲁大学医学院病理学系教授,著名的消化道癌症病理学家,华裔病理学家协会委员,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协会资助评审专家,主持NIH/NCI,DepartmentofVeteransAffairs等课题的研究,多次应邀在国际重要学术会议做学术报告。现为JournalofModernHu
    2018-07-16
  • 7月7日下午,应我校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邀请,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博士生导师雷思东教授到我校讲学。学术报告会在物理南楼学术报告厅举行。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相关教师及研究生30余人参加了此次学术交流活动。雷思东作了题为“低维新契机:二维材料表面物理化学及其应用”的学术报告,简要介绍了二维材料的研究重点及难点,详细介绍了其课题组在该领域所做的研究工作。他的课题组通过对二维材料光电性质的研究,发现其表面束缚态的形成,并利用配位化学原理对其轨道进行修饰,实现了二维材料体系的非破坏性表面修饰和费米能级控制。这些成果将极大地推进二维材料在柔性光电器件,生物和医疗传感等领域的应用。另外,通过对二维材料纵向输运的研究,发现传统二维希尔伯特空间在描述二维材料量子态时的不完备性。其课题组构造了新的二维材料物理模型,该模型将会在量子信息处理、非挥发性存储等领域发挥作用。报告结束后,雷思东与在场师生们进行交流探讨并对提出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答。雷思东,2015年毕业于莱斯大学(RiceUniversity)应用物理系,2015-2018年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目前任职于佐治亚州
    2018-07-09
  • 7月7日下午,我校83级校友、河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常彦忠教授应邀来生命科学学院访问交流,并在生物东楼报告厅作了一场题为“铁代谢调控与相关疾病”的学术报告。学院近百名师生聆听了此次报告。报告会由学院党委书记丁笑生主持。常彦忠从铁的生理功能开始,系统阐述了脑铁代谢失衡与相关的神经系统疾病。他根据图表详细讲解了脑铁平衡调控的分子机制,向大家讲到FPN1在脑内表达对神经细胞铁释放的重要作用以及帕金森病和老年痴呆症危险因素对神经细胞的损伤等内容。在报告会上,常彦忠讲解细致认真,语言生动详实,并在互动交流中积极耐心地回答师生们的相关问题,使在场师生获益匪浅。专家简介:常彦忠,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自由基生物学与自由基医学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内稳态和内分泌分会副主任委员,《JournalofBiochemicalandPharmacologicalResearch》编委,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系统研究铁代谢与相关疾病的实验室。在脑铁代谢调控与脑中风、神经退行性病;机体铁转运机制与铁代谢失衡;氧化应激与相关疾病的新药研发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发表高水平文章70余篇
    2018-07-09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