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1

  • 5月31日上午,四川外国语大学教授王寅应邀在外国语学院学术报告厅作了题为“语言的体认观——以英汉明喻习语为例”的讲座。外国语学院相关专业教师、研究生百余人聆听了讲座。王寅从西方哲学的四个转向入手,认为目前的研究前沿是中国后语哲、SOS和体验人本观,即ECL(Embodied-CognitiveLinguistics体认语言学)。他通过引用《枫桥夜泊》、康德的名言“Weseethingsnotastheyare,asweare”等阐释了西方哲学的四次转身、语言在生活中的多元表现、ECL的内涵。王寅指出,当前的语言研究呈现从过去的纯语言研究转向多学科融合的趋势,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并他以自己的部分研究成果为例,阐述了从认知角度记忆词根对词汇教学的指导作用,并提出认知语言学原理“现实——认知——语言”的应用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进。讲座结束后,部分教师与同学结合讲座内容与王寅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外国语学院陈淑芬董琪)
    2017-06-01
  • 上海外国语大学周敏教授来我校讲学5月26日下午,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周敏应邀在外国语学院学术报告厅作了题为“从文化研究到文化理论:对文化研究的一个反思和期待”的讲座。外国语学院相关专业教师、研究生共百余人聆听了讲座。讲座由外国语学院院长梁晓冬主持。讲座中,周敏通过英国马克思主义批评家伊格尔顿《理论之后》中“乳胶”以及“肚脐环”的意象警示大家:对理论的忽视将最终导致文化研究对日常生活之批判能力的丧失。周敏指出,我们应当将文化研究从社会学中解放出来,适时地发展文化研究的理论维度,这既是从文化研究走向文化理论,更是理论批判意识的自觉。最后,周敏号召在场师生结合我国本土的文化理论资源,发展和建构出一种能够回应当代现实问题的文化新理论。讲座结束后,部分教师与同学结合讲座内容与周敏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周敏结合自己丰富的研究经验,做出了详细的解释。(外国语学院陈淑芬董琪)
    2017-05-27
  • 5月21日上午,应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邀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胡泽军教授来我校讲学。报告会在数学北楼506教室进行,数学学院学术骨干、微分几何教研室的教师和研究生等参加了报告会。胡泽军作了题为“Recentprogressesonthestudyoflocallystronglyconvexcentroaffinehypersurfaces”的学术报告。他详细介绍了等仿射微分几何的知识体系以及近来的重要结果,并着重讲解了中心仿射微分几何中isotropic、以及Einstein的局部严格凸超曲面的分类及最新进展。最后他指出中心仿射微分几何中整体性的结果很少,建议大家可以考虑把这方面的问题作为将来的研究方向。报告会后,与会师生就报告的内容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胡泽军一一进行了解答,现场气氛活跃。(数学学院许瑞伟苗山根)
    2017-05-23
  • 5月19日下午,应外国语学院邀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平洪教授在学院学术报告厅作了题“翻译硕士的能力要求”的讲座。外国语学院相关专业教师、研究生、本科生共百余人聆听了讲座。平洪首先就三个关键词——“高层次、应用型、专业化”展开讨论,通过详细介绍联合国和欧盟委员会专业翻译的机构和职位设置及训练、测试和实习生项目,深入分析了专业化这一重要培养目标。平洪结合欧洲翻译硕士(EMT)专家组在2009年提出的“多语言和多媒体交流中对专业翻译、专家的能力要求”,对翻译硕士的能力要求展开了深度剖析。他指出,翻译硕士需要具备六大能力——双语知识与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信息技术能力、百科知识能力、专题知识能力和翻译服务能力。通过多个实例分析,结合翻译专业的复合性,他还提出翻译专业的能力要素排序应为:双语能力>翻译能力>相关知识能力。平洪教授的讲座让老师和学生对翻译硕士的能力要求有了更加准确、全面的认识,对学生日后的英语和翻译学习有很大启发。讲座结束后,部分教师与同学结合讲座内容与平洪教授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平洪教授一一向大家做出了详细的解释。(外国语学院陈淑芬董琪)
    2017-05-22
  • 5月20日上午,应化学化工学院邀请,西北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王尧宇教授来我校作学术报告。学术报告会在化学北楼N102报告厅举行,化学化工学院相关学科教师、研究生近百人聆听了报告。会议由院长张贵生主持。王尧宇作了题为“新型功能材料—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的学术报告。他阐述了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其研究团队在“穿插和缠绕的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的可控合成及性能方面的研究成果。该研究成果在国际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研究领域排名第六。报告会结束后,与会师生同专家进行了深入交流。(化学化工学院刘起胜李慧珍)
    2017-05-22
  • 5月18日下午,扬州大学周领顺教授在外国语学院学术报告厅做了题为“汉语‘乡土语言’英译的译者模式——葛浩文与中国译者对比视角”的讲座。外国语学院相关专业教师、研究生共百余人聆听了讲座。讲座由外国语学院郭英珍教授主持。周领顺的讲座分为两部分,他首先从汉语“乡土语言”英译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关系入手,通过“喝西北风”“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等乡土语言的翻译,指出外语教学不仅要教语言还要教中华文化,才能更符合学习者的预期。在讲座的后半部分,周领顺从葛浩文英译莫言的10部小说入手,结合从中筛选出的一些频率较高的乡土语言表达,从意义、乡土味、流畅度三个方面,将葛浩文的译文与中国译者的译文进行了比较分析,借以归纳乡土语言的英译实践模式,以期对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供有益启示。讲座结束后,部分教师与同学结合讲座内容与周领顺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周领顺结合自己丰富的研究经验,做出了详细的解释。(外国语学院陈淑芬董琪)
    2017-05-22
  • 5月19日下午,北京大学《大学图书馆学报》副主编王波研究馆员在图书馆九楼会议室作为题为《图书情报学发展趋势与论文写作投稿》的学术讲座。我校相关专业教师及图书馆部分教职工50余人聆听了讲座。讲座由图书馆馆长苏全有主持。王波主编在讲座中分析了图书情报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展望图书情报学的发展趋势,就图书情报文献学相关论文选题、行文方法、写作技巧、研究方法、论文体例、写作态度等方面分别阐述,重点讲解如何避免论文写作误区,撰写和投稿理想的图书馆学论文。并对图书情报学国家基金论证申请进行讲解。会后,王波主编与现场听众互动交流,对大家提出的问题给予了细致耐心的解答。专家简介:王波,1970年,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士,《大学图书馆学报》(图书情报文献学类CSSCI来源期刊,为我校认定二级顶尖期刊)副主编。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与心理健康委员会主任,图书馆学期刊编辑出版专业委员会委员,阅读疗法研究专家。(图书馆党总支贺科伟)
    2017-05-22
  • 5月18日晚,应美术学院邀请,著名油画家、中央美术学院王征骅教授在美术学院三楼多媒体报告厅做了《我的艺术经历》学术报告。报告会由美术学院副院长陈巍主持。王征骅结合自身国内外学习经历,介绍了自己的油画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创作思路,对写实主义油画作了深入剖析。围绕中国写实绘画与当代艺术的撞击来探讨当下画家创作的广阔天地与狭窄空间,强调了绘画基本功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参会的教师和学生生受益匪浅。会后,王征骅教授同与会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对大家提出的问题给予了细致耐心的解答。(美术学院刘洽东王冰珂)
    2017-05-19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