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办事大厅

学院简介

当前位置:首页  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发展历史

19831124日,根据国民经济发展需要,新乡师范学院认真考察、审视了河南省水产业发展态势和自身师资力量及办学条件,向河南省教育厅行文,请示依托新乡师范学院生物系,设立水产专业(4年制,本科);198416日,河南省教育厅就关于新乡师范学院增设水产专业的请示行文教育部,请教育部予以批示;1984314日,河南省教育厅转发教育部文件《关于南京工学院等校要求增设专业的批复》,同意新乡师范学院设置水产专业,学制4年,主要为中等专业学校和职业中学培养师资

1984年,新乡师范学院生物系成立水产教研室,由单元勋、李仲辉、赵玉珩、安坤明等(副)教授负责筹建,同年招收了第一届水产专业本科生30人,水产专业的办学自此起步。办学伊始,教研室具有水产养殖专业背景的师资严重匮乏,同时面临课程体系空白、实验条件简陋等严峻挑战。1985年,时任教研室主任单元勋教授(19307月生于河南省上蔡县。河南师范大学水产学科创建人之一)赴武汉寻求帮助。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原所长刘建康院士、时任副所长潘金培研究员了解情况后,鼎力相助、多方协调,组建精锐教学团队,潘金培、陈英鸿、李连祥、王伟俊、谢杏人、徐伯亥、吴清江、朱心玲、伍惠生、杨兴棋、蒋一珪、姚卫建等专家学者,于1986年至1988年奔赴中原,讲授鱼类学、池塘养鱼学、鱼类遗传育种学、淡水生态学等核心课程,承担超过85%的专业课程,在此期间,水产专业师生参与了水生所首条“转基因鲤”的研制工作。水利部水库渔业研究所陈敬存先生也参与了援建水产专业的工作,并为本科生授课。老一代水产人潜心教研,淡泊名利,无私奉献,为初创的水产专业秉烛引路,播撒希望。

上世纪90年代,杨红生、秦启伟、成永旭、戴凤田、李效宇等优秀师资作为水产专业建设的中坚力量,以良好的教学质量赢得了社会广泛赞誉,学生规模稳中有升。这个时期,教师们承担了较多的省市级科研项目,以项目为纽带,水产专业开始思考并进行系统的学科建设。

进入二十一世纪,在聂国兴、李学军、孔祥会等人的带领下,水产师生筚路蓝缕创基业,殚精竭虑谋发展,水产专业发展驶入快车道:2000630日,校党委撤销水产教研室,成立水产养殖系;2001年水产养殖系获得水产养殖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得农业推广硕士(渔业)学位授予权;2008226日,河南师范大学水产研究所成立,812日,教育厅发布文件,批准水产养殖学科为河南省二级重点学科,12月,河南省科技厅发布文件,建立10个河南省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工程农村科技培训基地,本专业属于获批基地之一,主要负责河南省渔业科技培训;2009年水产养殖系被接纳为全国渔业科技协作网会员单位;2011年,水产养殖系被吸纳为中国高校水产学科联席会理事单位。

2012718日,河南师范大学决定成立水产学院,开启了水产专业发展的新篇章。20121012日,河南省教育厅发布文件,水产学科被评为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2013719日,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豫发改高技〔2013995号文,我院申报的水产动物疾病控制河南省工程实验室被批准立项建设;20131218日,省科技厅发布〔2013188号文,以我院为依托单位,河南省水产动物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准立项建设;2014313日,教育部发布教高〔20141号文件,依据教育部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评议结果,同意我院设立水族科学与技术专业。该专业2014年招收新生60人;2014922日,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联合下发教高函〔20147号文,公布了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以我院为依托,河南师范大学被遴选为试点高校,水产养殖学专业入选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2018327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了《关于下达2017年审核增列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名单的通知》(学位〔20189号),我院申报的水产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和水产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通过审批。20191224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19年度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的通知》(教高函201946号),我院水产养殖学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立项专业,此次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充分彰显了我院本科人才培养水平,为我院进一步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更高平台。2021421日,河南省教育厅和河南省工业与信息化厅公布了首批省重点产业学院建设名单,我院绿色水产养殖产业学院 获批立项建设。2021924日,我院水族科学与技术专业入选2021年度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发展现状

一、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的高水平教职工队伍,截至20259月,学院有教职工76人,其中专职教师64人,教授8人、副教授29人,博士生导师9人,硕士生导师52人,中原千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水产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1人,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岗位专家2人、河南省优秀青年科技专家1人、河南省学术带头人1人、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青年3人、河南省优青2人。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团队2个、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杰出人才2人、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2个、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河南省教学标兵4人、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4人。学院牢固树立人才兴院的战略意识,始终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人才观,在全校范围内率先实现专任教师博士化。

二、人才培养

41年来,水产学院矢志践行厚德博学、止于至善的校训和知鱼知水、树德树人的院训,坚持培养复合应用型水产专业技术人才。1984-2007年,水产养殖本科专业仅面向河南省招生,2008年起,专业开始面向全国招生,福建、浙江、江苏、山东、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等省份的生源相继加入,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生源质量不断优化。专业建设之初,招生规模为每年30人左右,目前年招生规模扩大到160人左右(2014年招生184人,其中水产养殖专业124人,水族科学与技术专业60人);从2014年开始,水产养殖专业分水生动物育种与增养殖、水生动物医学、水生动物营养学3个方向招生;2015年第一届水产养殖学(卓越农林人才班)开始招生。2017年实施按照大类(水产类)招生,2018年进入本科一批招生,生源质量大幅提高。

学院在国内10余个省份的30多个科研与生产单位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逐步强化学生的专业实习环节,从最初6周时长,逐步延长至目前的12周时长,夯实了学生的专业基础,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本科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8%以上,考研率稳定在40%以上,且考入中科院、985211高校的硕士研究生比例近80%

作为河南省唯一具备水产博士学位、水产硕士学位和农业硕士(渔业发展)专业学位授予权的单位,学院每年招收博、硕士研究生50-60名,就业率达到100%

三、办学条件

学院为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育特色基地、河南省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工程农村科技培训基地、中国高校水产学科联席会理事单位、国家渔业科技创新联盟理事单位、渔业科技国际合作联盟理事单位、国家淡水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稻渔综合种养分中心成员单位、中国集装箱式水产养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单位和黄河水生生物保护与生态修复科技创新联盟理事单位。建有河南省水产动物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产动物疾病控制河南省工程实验室、水产养殖河南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鹤壁站,农田生态系统)、河南省丹江口水库水域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新乡市鱼类功能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新乡市水生生物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和河南师范大学水产研究所等科研和教学平台。建有600㎡流水养殖实验室和7000㎡水产养殖实训基地,科研用房总面积1700㎡,仪器设备总价值3000余万元。

四、科研成果

40余年来,水产学院形成了敢于质疑、鼓励创新的优良传统。经过十四五期间的建设和发展,面向水产科学技术前沿,立足淡水养殖,已凝练形成了水产动物营养学”“水产动物医学”“水产种质资源保护”“水产工程技术研发”“水生环境毒理学”“水产动物增养殖”“水产动物遗传育种”“水产动物脂质营养与免疫”“水产界面微生态学”“水域生态学11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十四五期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原千人计划、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计划、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等纵向课题106余项,承担生态修复及环境评估等横向课题88余项,累计科研经费总额达到3500余万元。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50余篇,其中SCI论文335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5项。

五、对外交流

水产学院历来重视对外交流。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院及其所属研究所、上海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厦门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等国内外高校和研究院(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秉承请进来、走出去的发展思路,积极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院讲学,鼓励学院师生踊跃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近年来,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地方合作创新子项目、河南省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以及留学人员科技活动项目多项。201910月,学院与中国水产学会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专业委员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联合主办了第十二届世界华人鱼虾营养学术研讨会,来自全球的150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这也是学校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学术会议之一。此外,还承办了“2017年第三届中部地区水产饲料实用技术论坛”“中国水产学会渔文化研究分会2019年理事会暨学术研讨会”“2019年全国第三届鲤产业论坛”“2020年第一届水域生态牧场建设论坛2023年第一届水产微生物生态与资源学术研讨会”“第十三届中国高校水产学科发展联席会”“2023年第二届中国淡水生态学学术研讨会”“2024年第二届全国水产名词委‘渔文化与渔业史’分委会成立暨编审工作启动会”“第二届全国水产名词委‘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分委会成立暨编审工作启动会”“水产学科前沿论坛暨办学40周年创新发展研讨会”“2025年中国水产学会青年学术年会”,上述学术会议的举办彰显了学院科研与教学实力,展现了学科建设与发展成就。

学院现为中国水产学会常务理事单位、河南省水产学会理事长和秘书长单位、中国高校水产学科发展联席会理事单位、教育部农业硕士渔业发展领域培养协作组成员单位、全国渔业科技协作网成员单位。

六、社会服务

水产学院坚持以服务社会为己任,主动适应国家及地方战略需求。主导编制了河南省水产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中长期发展规划(2020-2035,参与了河南省十二五—十四五渔业发展规划的起草,作为河南省新农村建设科技培训基地和河南省基层水产技术人员培训基地,学院全面承担了河南省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体系的培训工作,五年来,先后培养(训)成人学历人才300余名,非学历人才2000余名,为区域渔业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自2017年以来,我院承办河南师范大学农民教育培训,累计培训人数达到1500人,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2012年起,学院在1978年至1983年全省第一次鱼类资源普查的基础上,本着督促年青年博士教师读万卷书后,通过行万里路深入了解一线生产、亲近水产业的初衷,学院启动了河南省第二次鱼类资源调查。在省农业农村厅水产局的支持下,各地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密切配合,以聂国兴教授为队长的河南省鱼类资源调查队披星戴月、风雨兼程,目前已完成了全省90%行政区域的调查任务,累计行程18万公里,已鉴定130余种鱼类,其中包括4个新种、24个河南省新纪录种,获得各类标本10万余号。《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开辟鱼类资源调查专栏,推介河南省鱼类新纪录种,曹文宣院士为专栏作序;《河南水产》亦开辟专栏,按照县级行政区域,发布鱼类资源调查结果,服务各地史志编撰和生态文明建设。基于第二次鱼类资源普查,凝练出30余个科学问题,已发掘出具有重要经济价值鱼类10余种,为后续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河南鱼类志》(第二版)的编撰工作正在有序进行。

 

数据截至20259

 






版权所有©河南师范大学水产学院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建设东路46号 邮编:453007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