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信息

研究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所在研究基地

A.(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B. 河南省青少年问题研究中心 (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C. 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其他性质基地)

姓名

马福运

性别

出生日期

19737

民族

职称

教  授

学位

博士(后)

行政职务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所在工作单位(院、系、基地)

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手机

18637376883

通讯地址及邮编

河南省新乡市建设路 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453007

电子邮箱

mp3mfy@aliyun.com

办公电话

0373-33250701

传真

0373-3325070

优先入选条件

A.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 B.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C.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D.国家或省重大项目主持人 E.国家级重点学科负责人或方向负责人F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获得者

研究骨干

姓   名

出生年月

职称/

学位

所在单位

研究方向

在团队中作用

研究骨干

李 翔

1979.11

副教授

博士

河南师范大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子项目负责人


王会民

1983.02

副教授

博士

河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调研,报告


李东明

1985.06

副教授

博士

河南师范大学

科学社会主义

子项目负责人


团队成员

谷佳媚

1971.02

副教授

博士

郑州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

子项目负责人


孟丽艳

1981.07

副教授

博士

河南师范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

调研,报告


李玉杰

1977.08

副教授

博士

河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调研,报告


闫立超

1979.04

副教授

博士

河南师范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

子项目负责人


冯思淇

1981.8

副教授

博士

河南师范大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调研,报告


陈亚丽

1989.03

副教授

博士

河南师范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

子项目负责人


二、创新团队首席专家简介

1.主要学习和科研工作经历

19939月至19977月,河南师范大学生物系,获学士学位;

19977月至20109月,河南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

19989月至今,德育教研室兼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08年晋升副教授,2009年起担任硕士生导师,2013年破格晋升教授;

20007月至20031月,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获硕士学位;

20032月至20041月,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访问学者;

20059月至20086月,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获博士学位,系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专业毕业的首批两位博士之一;

20093月,中共中央党校(六部委联合),全国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

20106月,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全省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

20107月至20127月,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研究;

20109月至201212月,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任党委副书记;

201211月至12月,德国,教育部大学生人文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培训班;

201212月至20164月,河南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任宣传部副部长;

201310月至20164月,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兼任副院长;

20147月,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全省百名优秀青年社科理论人才培训班;

20153月-4月,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河南省第24期专家政治理论培训班;

20164月至今,担任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20171月至今,担任天津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2.10年发表的被权威核心期刊收录的学术论文

序号

论文名称

发表刊物名称

期号

作者

起止页码

1

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的提升路径

分析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7/01

独 著

71-74

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困境与出路   

思想教育研究

2016/04

第一

74-77+127

3

邓小平论反对资产阶级自

由化及启示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6/12

独著

29-37

4

经验与启示:中国学者眼

中的新加坡廉政建设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5

独著

60-64

5

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4/06

独 著

18-23

6

思想政治教育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分析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4/12

独 著

87-91

7

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规律与发展趋势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5

独 著

47-52

8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如何推进、如何认识

河南社会科学

2012/10

独 著

59-61

9

大众传媒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作用浅析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2/06

独 著

24-27

10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时代要求

高校理论战线

2011/08

独 著

66-69

11

井冈山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及当代价值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3

独 著

48-51

12

江泽民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学术论坛

2011/04

独 著

9-13

13

江泽民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研究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0/12

独 著

40-45

14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经验

高校理论战线

2009/08

独 著

47-52

15

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简论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5

独 著

254-257

16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理论基础和制度保障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7/02

独 著

118-120

3. 10年发表的其他有代表性学术论文(5篇以内)

序号

论文名称

发表刊物名称

期号

作者

起止页码

1

特色与经验:中国学者视野中的新加坡教育发展

教育评论

2016/03

第一作者

34-38

2

高校“双肩挑”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及其构想

思想教育研究

2010/04

独 著

78-81

3

民主、威权还是专制?——中国学者对新加坡民主的评述

长白学刊

2011/06

独著

20-25

4

全面深化改革要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光明日报理论版

2015/01/10

第一作者

8

5

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作风保证

人民日报理论版

2010/08/19

独 著

7

4.10年主持完成的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不含专项)项目(5项以内)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性质及来源

项目经费

起始年度

终止年度

1

十六大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25

2011-2015

2015

2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实现路径研究

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

3

2010-2012

2012

3

新时期高校“双肩挑”辅导员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3

2006-2009

2010

4

高校宣传思想论/新时期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2

2009-2013

2013

5

马克思主义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

教育部新世纪人才项目

20

2014-2016

2016

5. 10年来重要科研获奖情况(5项以内)

序号

获奖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奖励等级

授奖单位

奖励年度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史(上、下)

第六届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人文社会科学)

一等奖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3

2

制度自信:风景这边独好

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二等奖

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评奖审委员会

2015

3

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要求

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二等奖

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审委员会

2012

4

江泽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

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二等奖

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审委员会

2010

5

新时期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论

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奖

二等奖

河南省人民政府

2017

6.公开出版的主要学术专著(5部以内)

1. 十六大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人民出版社,201612月;

2.制度自信:风景这边独好,北京联合出版集团,201412月;

3.江泽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12月;

4.国史读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2月。

5.红旗渠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河南人民出版社,20178

7.主要学术兼职及获得的学术荣誉

1)主要学术兼职

2015年,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

2007年,中国高教学会马克思主义分会会员;

2015年,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特约审稿人 2015

2015年,河南省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2016年,河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青少年问题研究中心

专职研究人员

2012年,河南省第二届青少年研究咨询委员会专家。

2)主要学术荣誉

2013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015年,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

2015年,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

2017年  河南省“第九批河南省优秀专家”;

2015年,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

2015年,河南省“第七届河南省优秀青年社科专家”;

2014年,河南省“百名优秀青年社科理论人才”;

2013年,河南师范大学“杰出青年人才培育计划”;

2013年,河南省“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2013年,河南省“思想政治理论课奖励基金”一等奖;

2012年,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者;

2010年,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

2009年,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人文社会科学类)支持计划;

2009年,河南省中青年骨干教师支持计划;

2007年,中国人民大学首届“研究生学术新星”一等奖;

2015年,河南师范大学“杰出青年科研创新人才”;

2012年,河南师范大学“文明教师”;

2011年,河南师范大学“三育人”先进个人;

2016年,河南师范大学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

2016年,河南省高校“优秀党员”;

2017年,河南师范大学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

2014年,新乡市“文明教师”。

三、创新团队的基本情况

简述创新团队的研究方向,团队形成的背景和发展目标等

研究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团队形成的背景:

本团队依托 “河南省青少年问题研究中心”“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河南师范大学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和中原红色文化资源研究中心”,由中心几位骨干研究人员和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等相关专业几位骨干教师,以及郑州大学等省内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博士组成。团队形成之前,大部分成员参与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十六大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研究”的开题、研究、统稿等工作,参与了省级重点教改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CPBN实践教学模式研究”,参与了教育部示范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增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研究”,并共同投标了2015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在这些过程中,大家形成了很多共识,分别凝炼出了符合团队建设方向要求、符合自身特点、具有相当研究基础和鲜明特色的研究方向。大家认为,有必要形成一个既分工又协作的创新团队,凝聚智慧,汇聚力量,集聚成果,推出一批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支撑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探索具有操作性、可复制性的有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努力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领域的一支重要创新力量。

发展目标:

团队组成后,我们将邀请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领域的专家为团队建设和发展进行指导,召开学术讨论会、开题会、统稿会、报告会等;通过实地调研分析,开展教学经验交流会、教学名师报告会、教学观摩会等,进一步开阔团队成员的学术视野,提升团队成员的科研能力,凝炼团队成员的研究方向,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在此基础上,争取1-2项高水平的研究课题。支持成员申报不同层次的相关课题,大家团结协作,协同创新;鼓励团队成员带领研究生参加研究和培训工作,锻炼他们的科研能力和学术素养。


四、主要学术成绩、创新点和社会效益

着重阐述在学术研究方面所取得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及其产生的社会效益;在国内外同行中所处的水平,具备的优势和特色。

本团队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及其社会效益、研究水平及特色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着重阐述在学术研究方面所取得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及其产生的社会效益;在国内外同行中所处的水平,具备的优势和特色。

本团队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及其社会效益、研究水平及特色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十六大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

课题组围绕这一问题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2项,出版专著2部。其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新发展”和“双肩挑”政治辅导员的新构想,引起了学术理论界的关注,主要观点被引用近200次,10余篇相关论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复印。论著《江泽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刘建军教授和秦宣教授、河南师范大学李洪河教授、北京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张瑞芬博士先后在《光明日报》理论版、《中国教育报》理论版、《思想理论教育导刊》、《高校理论战线》发表书评,对该书给予高度评价;“十六大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是主持人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2015 年顺利通过验收,并以课题阶段性成果发表CSSCI 论文10 余篇,在结项鉴定中被评为“优秀”等级,论著《十六大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人民出版社)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结项成果之一,根据这些研究成果,以及中发59 号文件、中央31 号文件等文件精神,并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研究报告《新时期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创新论》,获得2017年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二等奖。

2.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载体研究

课题组认为,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载体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教育、大众传媒、红色文化、社会实践、经典文本、公共政策等。课题组围绕这一问题人从功能学的视阈出发,探究了大众传

媒、社会实践等载体作为大众化传播的重要场域,相互作用、互为条件的理论基础和作用机理,分析了这些载体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影响马

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发挥的各方面因素,提出了最大限度地释放这些载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的有效对策;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进行

了经验梳理和理论提升,对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路径进行了有效探究。目前,课题组围绕这一问题,已经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其中,在《人民日报》理论版和《光明日报》理论版发表的5篇论文中,2篇得到中宣部理论局的特别资助和表彰;论著《制度自信:风景这边独好》获得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优秀通俗读物一等奖,并被推荐参加全国优秀读物的评选;《中国教育报》发表了书评,《河南教育》杂志隆重向读者推介。

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研究

课题组经过深入调研,以及多年在教学一线工作的经验,系统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困境和出路,深入探讨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相互作用的二重境遇,系统总结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取得的成果、经验及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渠道”的深刻内涵。围绕这一问题,课题组成员发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教育评论》《思想教育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等学术期刊表学术论文16篇,出版专著1部,主持省级重点教改项目1项,大部分成员参与了教育部示范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增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研究”。近几年来,课题组成员,积极探索,初步形成了课堂叙事性教学、实践教学基地体验式教学、实践教学平台情景式教学、网络延展式教学,四者相互渗透、有机融合、功能互补的“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怀和同行专家关注和认可。2017324日,在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谢伏瞻在提到“要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创新创业基地、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引导社会各界主动同高校合作,不断拓展社会实践的平台和路径”时指出:“像河南师范大学探索形成的课堂叙事型教学、实践教学基地体验式教学、实践教学平台情景式教学三者相互渗透、有机融合、功能效果,值得学习借鉴。”

目前,课题组已经在这些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不仅推出了一系列研究成果,而且已经培养了8名研究生。今后,课题组将沿着这个方向,继续深化和拓展,争取推出更高层次、更具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


五、创新团队研究骨干简介

简述主要学术任职、主要科研工作经历等(4-6人)

1.李翔,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6年在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获得博士学位。近几年来,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马克思正义思想及其境遇与价值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及其当代境遇研究”、河南省软科学项目“自媒体场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研究”以及河南省政府决策招标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等各类课题近20项,在光明日报(理论版)、《学术论坛》《高教探索》《深圳大学学报》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获得厅级以上优秀成果奖6项,荣膺河南省高等学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河南省教学标兵等称号。

2.李东明,马克思主义学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专职教师,2016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获得博士学位。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现为列宁思想研究会常务理事。近几年来,出版专著一部,作为主要参与人参加国家重点课题和省部级课题6项,在《中共党史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社会主义研究》等杂志上发表文章二十多篇。

3. 王会民,河南师范大学副教授,2016年在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获得博士学位。正在主持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列宁社会主义民主观的历史演进与当代价值”,2016度河南师范大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的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构建及其当代启示”。在《理论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理论导刊》《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杂志发表论文十余篇。

4.谷佳媚,郑州大学副教授,2010年在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与大学生信仰培育研究”、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理论研究”,参与国家社科基金等各类项目近20项;出版专著《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理论反思与建构》(人民出版社,2014);在《河南社会科学》《郑州大学学报》《河南师范大学学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等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2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复印;获得“北京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学术荣誉多项。

5.孟利艳,河南师范大学副教授,主要讲授《大学生心理健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青少年研究。主持国家社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9项。在《青年研究》、《中国青年研究》、《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3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在中央编译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著作《社会转型期青少年问题研究》、《我国的德育走向与德育接受——现代性德育研究》等2部。

5.闫立超,河南师范大学副教授,2012年在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获得博士学位。近几年来,先后主持完成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思想政治现代性问题研究”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启蒙责任担当”、河南师范大学国家级科研项目培育基金资助项目“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困境及超越”和河南师范大学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马克思现代性批判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构”,作为主要参与人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4项、地厅级项目10余项;出版专著《当代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立法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148月);在《中国青年研究》《社会科学战线》《广西社会科学》《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当代教育论坛》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3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复印。

六、创新团队成员合作研究的成果

主要论著和获奖目录。

按年份顺序由近及远排列。每一项按以下方式排列:

论文:作者(按顺序全部列出)、年份、题目、期刊名称、卷(期)、页、被引用次数;

专著:著者(按顺序全部列出)、年份、书名、出版社、被引用次数;

获奖:获奖项目名称、奖励类别(等级)、授予单位、获奖时间、获奖者名单(按顺序全部列出)。

其中:(1)主要论著不超过10篇(部);(2)获奖仅填报国家级奖励、省部级奖励(二等以上)、教育厅人文社科优秀成果特等奖和国际学术性奖励。

1.团队成员共同申报了2015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

2.与团队成员闫立超、谷佳媚、王威、李晓荣一起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十六大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准备于今年在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70余万字。

3.与团队成员谷佳媚合作完成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时期高校政“双肩挑”治辅导员制度的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和“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史论”。

七、拟开展的研究工作

创新团队未来的研究方向和预期成果。

本团队未来将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为目标,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围绕新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载体及其功能等研究方向,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着眼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综合运用政治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多学科视角进行探究,以期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未来几年,本团队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1.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载体功能及其提升研究

本团队将继续深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载体功能研究”,目前将着力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05”方案已经实施十二年,我们将通过实证调查,系统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发挥的各方面因素、提高其实效性的有效对策。通过研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系统总结“05”方案实施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取得的成果、经验及存在问题,进一步明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渠道”的深刻内涵,进一步整合各个方面的力量,最大限度地释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

在此基础上,努力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的创新,进一步增强其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其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实现教学指导思想的创新,努力从提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效果方面组织教学,引导教师不再关注个别知识点,而是着眼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塑造;实现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努力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空间。通过建设校内实践教学平台,或组织学生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一线、革命老区、红色教育基地、沿海开放地区开展“现场教学”,尽可能多地增加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自身体会;实现教学传播手段的创新,尤其是加强“新媒体”的利用。在自媒体时代,要尽可能多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送到”学生习惯的接受平台上,真正实现与学生的“零距离”互动。

通过本方向的研究,一是继续深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载体功能研究”,同时也为研究大众传媒、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大众文化、理论宣讲、公共政策、法律法规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载体的功能,奠定良好的基础。除发表一系列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外,本团队将着眼于研究生和新生科研力量的培养,鼓励和支持他们参与研究、调研、实践和学术会议,以保持团队的学术活力和创造力。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本团队在相关研究基础上,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逻辑起点——实践教学的科学内涵,阐释实践教学的理论依据,界定实践教学的内容主题,明确实践教学的意义;通过文献研究和调查访谈等方法,明晰实践教学的现状、不足和困境;探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厘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与课外活动之间的多维关系;针对实践教学存在的不足,提出具有针对性、操作性的解决方案,构建全员参与、立体高效的实践教学模式,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协调统一;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发挥实践育人环节,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建设与课堂教学相互促进的思政课第二课堂教学体系,推进实践教学课程化建设。

通过本研究,团队将在国内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一系列学术论文,力争推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文献选编》《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综述》两部文献专题性著述,以及出版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系列专著,以期为同行研究者提供参考,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借鉴。此外,团队将适时召开学术研讨会、教学经验交流会。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