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师大

  • 【诠释】“厚德博学 止于至善”,意为河南师范大学的每一个人,无论是修德还是进学都应当不懈的努力,追求达到最高的境界。如此方能担当起国家强盛、民族振兴之伟业所赋予历史重任,为学校增光添彩。“厚德”语出《易传》:“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地因宽厚,得以承载万物;有学问的人应以大地为楷模,培养容人容物的雅量,以宽厚而高尚的德行承担重大责任。“博学”语出《论语·子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者在其中矣。”意思是广泛地学习并且专心致志;学有疑之要及时问,且只问己所学中未曾理解的问题而不泛滥的问,并且就习知易见者思之,于是情志好生爱人之德就在其中了。《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博学,既有学问博大精深之意,又有广泛学习,学识渊博之说。“止于至善”语出《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朱熹注:“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止,达到;至,最、极;达到最完美的境界。意思是说大学在于帮助学生彰明修养之德,日新又新,不断进步,在做人和学业上追求最完美的境界。
    2021-05-25
  • 【诠释】“明德、正学、倡和、出新”,意为河南师范大学的师生们努力彰明高尚之道德,弘扬科学与真理之精神,倡导构建和谐之校园,不断与时俱进,创生新思想,获得新发展。“明德”。育人之道,德为先;大学之根本是要使学生“明德”,即修养高尚之品德,成为文明有德之人。“明德”语出《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意是,大学的宗旨在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明”,即克己省察之修德。此句之意与校训相通。“正学”。正者,端正。正学,即追求科学与真理。大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帮助学习者端正学习态度和学习目的,澄清价值取向,掌握科学方法,坚定求真信念,培养刚直不阿、特立独行的人格。须知,大学是弘扬真理、澄清谬误的场所,具有正学之功能。“正学”语出《史记·儒林列传》:“固之征也,薛人公孙弘亦征,侧目而视固。固曰:‘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固,即辕固先生,是西汉《诗》学四大流派之一《齐诗》的创始人。他学术严谨,敢于坚持真理,汉景帝时以治《诗》为博士。汉武帝即位后,向全国各地征召贤良。辕固被征召时,薛邑人公孙弘也被征召,却不敢正视辕固。辕固对他
    2021-05-24
  • 【诠释】“尚诚朴、勤学问、重团结、养正气”,意为河南师范大学的学子们历来崇尚诚实质朴之品格,不事张扬,不屑尘嚣,潜心求知,形成勤学好问之良习;注重团结与合作,以学聚贤,以德会友,涵养清卓浩然之正气。
    2021-05-23
  • 【诠释】“修至学、立世范、启智慧、益品行”,意为河南师范大学的教师们,持之以恒地学习、研修,追求学问的最高点;持之以恒地敦品立德,行为世范;持之以恒地授人以渔,发展学生的智慧;持之以恒地潜移默化,增益学生的品行。概而言之,“修至学、立世范”意为学高身正;“启智慧、益品行”意为教书育人。修至学。修,即学习、研究,孜孜以求;至学,即最高的学问。立世范。立,即行的端、站的正;世范,即为人处世之楷模。启智慧。启,即开导、循循善诱;智慧,即善于学习、思考和发明、创造之能力。益品行。益,即增加或资助;品行,即有关道德的行为。
    2021-05-22
  • 河南师范大学精神是“崇文明道、尚诚守德、抱朴求真。她是学校校训和校风、教风、学风的集中体现,是全体师大人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师大披荆斩棘奋勇前行的不竭动力。崇文明道——师大精神之魂。河南师范大学根植中原大地,牢记立德树人之职责,坚守精育良才之使命,牢记教育报国之初心,担当文明传承之重任。“崇文” ,语出“崇文以怀九服,修武以宁八荒”(北齐·魏收《魏书·高祖纪下》)和“偃武尧风接,崇文汉道恢”(唐·李罱《奉和圣制送张说上集贤学士赐宴》)。崇文本意为崇尚文治,引申为师大人崇尚文明、尊崇文化、重视教育。“明道”, 语出“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官。未得位,则思修其辞以明其道”(唐·韩愈《争臣论》)。明道本意为阐释道理,引申为师大人秉承传道授业解惑之天职,光明天地万物之大道。尚诚守德——师大精神之本。河南师范大学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向来以诚实守信、不事张扬、潜心学间、厚德明德、敦品修身、追求至善、行为世范而广受赞誉。“尚诚”,取自“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意为真诚是上天的法则,追求真诚是做人的法则。尚为崇尚,有敬仰、推崇、思慕之义。尚诚,引申为师大人始终正心诚
    2021-05-27
  • 2021-05-26
  • 2021-05-25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