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青春心向党 建功新时代——河南师范大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纪实(一)

发布时间:2019-07-13浏览次数:2985

 青年聚首牧野,青春踏歌出征。习近平总书记曾对青年寄语“要坚持学以致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历年来,我校始终高度重视实践育人工作,坚持与祖国共命运,与时代同呼吸,在海内外留下了一串串师大人闪光的奋斗足迹。近日,我校64支实践团队陆续奔赴各实践地,师大青年迈出脚步,走进企业社区、乡村田野,广泛开展理论政策宣讲、教育关爱、科技支农、文艺演出、法律援助等实践活动。

  

  

追寻红色足迹 发扬时代之风

——“秉承初心使命砥砺奋斗精神”青年沪上观察团社会实践活动纪实

  

 

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7月8日,学生处青年沪上观察团一行12名实践队员赶赴上海开展为期五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员以“追寻红色印记,弘扬时代精神”为主题进行参观学习。

寻根溯源悟初心,牢记使命强担当

“秉承初心使命,砥砺奋斗精神”青年沪上观察团先后参观了中共二大会址、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中,观察团全体队员认真聆听党史学习教育,观看革命教育视频,在进一步深入学习相关革命历史的同时,瞻仰党的光辉历程,共同回忆党和国家的峥嵘岁月,感受建国七十年间的沧海巨变。青年沪上观察团的队员们纷纷表示,要继承和发扬先烈们坚韧不拔、顽强拼搏、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传承五四精神,努力与国家、民族“同频共振”,为新时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秉承初心使命,砥砺奋斗精神”青年沪上观察团的实践活动,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使命与担当,坚定了全体队员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仰。

秀水泱泱红船畔,时代青年正当时

7月10日,沪上观察团满怀热情地赶赴党的诞生地——嘉兴南湖进行参观学习。

红船劈波行,精神聚人心。青年沪上观察团围绕“开天辟地”和“光辉历程”两大主题在南湖革命纪念馆内进行参观学习。纪念馆以时间线索重现“虎门销烟”“南湖红船”“五四爱国运动”等场景,依托文物古建和革命历史资料,带领队员们重温革命历史时代,深刻体悟红船精神。在天安门与开国大典模拟场景中,全体成员认真观看开国大典视频史料,更加坚定了时代青年的理想信仰。最后,成员们在南湖上开启红船之旅,切身感受党的光辉岁月。拳拳爱国心殷殷报国志。经过一天的观察学习,青年沪上观察团队员们纷纷表示:“身为青年应秉承初心,不忘使命,弘扬红色文化,践行时代精神,为祖国的发展增添自己的一份青春力量。”

秀水泱泱,红船依旧,时代变迁,精神永恒。“秉承初心使命,砥砺奋斗精神”青年沪上观察团将继续以红船精神为指引,不忘初心,奋勇向前,勇于担当青年使命,在新时代的潮流中扬信念之帆,让红船初心照亮新时代征途。

(学生处 刘怡捷)

  

  

传承红旗渠精神 凝聚青春正能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原红色精神”口述史实践调研团活动纪实

  

 

7月9日,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组成的“中原红色精神”口述史实践调研团第二小组深入安阳林州河顺镇春华苑社区和石口村展开调研。

在指导教师闫立超、冯思淇的带领下,调研团走访了当年修建红旗渠的申榜贵老人。“抢晴天,战阴天,下了小雨当好天”,这是申榜贵老人回忆起当年修建红旗渠时印象最深的歌谣,也是当年林州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天气恶劣也阻挡不了林州人民修建红旗渠的热情,自己从家带粮食、铺盖被褥、施工材料,自制修渠工具,在各公社的带领下进行了浩浩荡荡的修渠事业。粮食不够就自己挖野菜,以红薯糠为主,住在老百姓家,天未亮就开始上工,工具坏了就自己修补,实在不能用了再由公社出资购买。老人回忆说自己当时全身心投入修渠工作,老伴就独自一人在家种地、带小孩。公社实行轮班制,每个人修三四个月为一轮回,十几个人分为一个小组,4人抬筐相互轮换。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凭着对红旗渠修好后通水才能解决林州人民长期吃水困难的美好愿景,申榜贵老人坚持到了最后。

勤劳勇敢的林州人民用双手一锤一铲地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建了一条人工天河——红旗渠,用开天辟地、愚公移山地毅力诠释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赞扬了红旗渠精神,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具体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

马克思主义学院 冯思淇)

  

  

书香有梦 桃李嫣红

——法学院“心匙之家,星火传递”实践调研团三下乡支教活动纪实

在新乡的某个角落,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没有城市的灯红酒绿,闪亮霓虹,也没有繁华的市井街道,车水马龙,可他们呼吸着喧嚣中最为干净纯粹的气息,守护着他们心中最美的梦。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基于此,法学院“心匙之家,星火传递”实践调研团团队在关爱培养乡村留守儿童活动中,一方面启动了“书香有梦”项目,参与留守儿童假期学校,举行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另一方面启动了“桃李嫣红”项目,综合性学习知识,从情感、生活、安全和学习等多方面综合为留守少年儿童提供帮助。
    7月10号上午,“心匙之家,星火传递”实践调研团赶赴新乡市后河头村进行了三下乡支教活动中的“你来讲,我来听”心理小课堂活动。本次支教活动在得到合作院校高度认可同时,也获得新乡市后河头村村民的一致好评。活动开始前,实践调研团的团员们就针对本次活动做了充足准备,使本次活动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热场游戏“心有灵犀”吸引了各年级小朋友的积极参与,现场笑声不断;活动“你来讲,我来听”展现出了小朋友们的活泼天真,孩子们用不成熟且稚嫩的语气讲出属于自己的故事,过程精彩纷呈。活动结束后,孩子们对实践调研团队表达不舍之情,询问调研团:你们下次什么时候能来啊?孩子们绽放的笑容就是志愿活动辛勤的回报,他们纯真的快乐就是调研团员精神的传承。
    此次支教活动向孩子们播撒心灵的希望。“心匙之家,星火传递”实践调研团团员每人与小朋友进行“结对子”项目,留下彼此联系方式,为做到长期性、持久性的沟通而努力。成员们希望乡村小朋友能感受身边的温暖,以乐观的心态和感恩之心对待学习与生活。通过短短一个上午的支教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在为孩子们带去知识的同时,也用行动为孩子们种下对未来的憧憬之梦,帮助孩子们坚定信念,为追逐梦想而不断努力。

(法学院 王佳上)

  

  

悟初心求真知 践实事爱群众

——历史文化学院“追寻初心之路,学习筑梦之旅”实践调研团开展主题团日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说道:“正定是我从政起步的地方。”1982年3月至1985年5月,习近平同志任河北省正定县委副书记和书记,在正定工作的三年中。他与正定的干部群众打成一片,走遍了全县每一个村。作为塔元庄村初心主题党群教育活动基地,塔元庄村老村委会大院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年轻干部从政起步的奋斗轨迹。

7月11日,历史文化学院“追寻初心之路,学习筑梦之旅”实践调研团在正定县塔元庄村初心主题党群教育活动基地开展了“悟初心求真知,践实事爱群众”主题团日活动。此次活动由实践调研团临时团支部团支书亢婷炜主持。这个有着两层平方小楼的村委会大院旧址,正是当年习近平总书记下乡时深入群众工作的地方。在解说员的带领下,实践队员们观摩了这里的每一间房子,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塔元庄村、在正定县一步一个脚印的从政故事,领略了塔元庄村一年一岁的变化面貌。这里的每一张旧照片,每一张旧桌椅,都诉说这习近平总书记对村庄的默默耕耘、对村民的深切关怀。实践队员们坐在当年习近平总书记与村民会谈的屋子里,互相交流体会,并在明信片上写下了自己对团、对党的热爱,对自我信仰的省察。此外,他们重温了入少先队、入团的仪式,铭记初心,提升觉悟。“当我重新唱起少先队队歌、共青团团歌,当我戴上红领巾,当我在党旗下庄严宣誓,不禁发出自问,我跟随党一路走来的初心究竟是什么,这让我又更加铭记了自己的信仰,并积极付出实践,在实践中领悟真理。”作为实践调研团临时团支部团支书的亢婷炜满怀深情说道。

此次的主题团日活动的举办,让成员们认识到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对党忠诚、善政为民、深入调研、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勇于担当”的优秀年轻干部形象,深刻理解到——不忘初心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成长进步的路上跟随党的脚步,永不迷失自己。

(历史文化学院 吕晓阳)

  

  

追寻文化脚步 感受非遗风韵

——文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实践调研团赴冯丈村开展调研实践

 

 

为深入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现状,7月9日-10,文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实践调研团奔赴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乔庙镇冯丈村开展相关活动调研实践。

79日下午,学院教授丁永祥带领学生前往冯丈村综治中心进行工作考察同学们热情的提问引起了其十几年“非遗”调研保护工作的回忆,边走边谈对冯丈村的经济发展、社会结构、文化现状等进行了简单介绍。

“我十几岁开始接触它,学这个已经五十多年了,但好多事情都还记忆犹新。”面对学生的提问,现今七十四岁的哼小车传承人薛纯明这样回答道,“那时候俺们都要去参观‘行水’仪式,每年都要去,慢慢就感兴趣了。丁永祥递进式的询问似乎再次唤起了老艺人渺远的回忆。薛纯明随后向学生介绍了哼小车的表演形式,演唱曲调等,向学生展示了哼小车曲目中特有的湖南调、上合调、下合调等唱腔,其富有感染性的表演引得学生争相学唱。

参观完哼小车怀梆的活动场地后“非遗”调研团队7月10日开展2019年冯丈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座谈会。村书记薛万营概括性地阐述冯丈村人口数量社会经济发展等对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影响。武陟县文化馆副馆长冀海军从“非遗”保护项目入手,对近年来调研团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贡献表示肯定。村副书记薛金灿从火神祭祀传承人的本色出发,向学生讲述火神祭祀的由来以及祭祀的具体环节问答环节中,负责人根据学生问题从固有曲调中对失传戏曲进行尝试性复原”“怀梆戏曲的时代融入性等方面展开对“非遗”传承创新的探究讨论。最后,座谈会在窥探武陟县文化与黄河文化历史渊源的讨论中结束

据了解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共63项。自2007年武陟县乔庙镇冯丈村建立全国第一个村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来,其特有的怀梆、火神祭祀、哼小车也先后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这是较为少见的集中式非物文化遗产保护点村落,也正是其极具调研价值的魅力所在。

(文学院 张心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