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攀登科学高峰的征途上,有这样一群“逐光者”,他们以创新为剑、以使命为帆,在浩瀚未知中追寻真理的星光。为彰显河南师范大学高层次人才勇攀高峰的学术品格,凝聚“双一流”创建的磅礴动能,党委宣传部开设“科峰逐光”专栏,聚焦高层次人才群体的“追光”足迹。让我们循着光的方向,在逐光者的奋斗故事中感悟科学家精神的时代内涵,汲取科技报国的赤子力量,共绘“双一流”创建的奋进画卷。

深夜的河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实验室,灯光如昼。白正宇俯身盯着电脑屏幕上跳动的实验曲线,指尖轻轻划过纸质记录册上密密麻麻的批注——这是她三十余年科研生涯的日常剪影。从青涩学子到国际知名新能源材料专家,这位扎根中原的女科学家,以“仰望星空”的远见锚定国家“双碳”战略,用“脚踏实地”的坚韧攻克一道道技术难关,更以师者大爱点燃无数后辈的科研火种。她的故事,是科学精神的生动注脚,更是一位女性科研工作者与家国同频共振的赤诚宣言。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在实验室里种出“能源种子”

“科研就像在黑暗中摸路,既要敢抬头看星辨方向,更要肯低头踏稳每一步。”白正宇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而她的实验室里,藏着太多“摸黑前行”的故事。
那年,团队攻关新型电池材料时,连续三个月的实验数据像断了线的珠子,忽高忽低毫无规律。年轻的科研人员渐渐没了心气,实验室的空气都变得沉重。白正宇却异常平静,她搬来所有实验记录册,在会议室铺开一张长桌:“从第一步开始,咱们像过筛子一样过一遍。”
接下来的一周,她带领团队逐页核对实验步骤,凌晨的实验室里灯火通明,从最基础的实验操作步骤、原材料纯度查起,再到环境温湿度控制,乃至仪器设备的细微参数校准,抽丝剥茧,不放过任何一个蛛丝马迹。最终,一个被忽视的细节浮出水面——材料合成后的保存环境。精准控制这一环节后,第二天的实验曲线骤然变得平滑优美,团队成员当场欢呼起来,而白正宇只是轻轻舒了口气,在记录册上补写了一行字:“细节是科研的基石,永远值得敬畏。”
令人难忘的故事,发生在一项利用活体细胞合成生物燃料电池催化剂研究的关键节点。在这项研究进行到一半时,由于新出台相关规定,导致无法从医院采购到实验所必需的血液,研究陷入停滞阶段。白正宇看着培养皿中微微发光的活体细胞,对团队成员说:“科学不该卡在‘差一点’上。”她率先行动,主动协调资源,全力推动解决血液样本难题,最终让实验得以继续推进。“白老师为了样本的事奔波协调,我看到她忙完回到实验室时,脸上还带着掩不住的疲惫。”团队成员回忆道。
正是这股“以身试道”的执着,让研究绝处逢生。这项深化纳米尺度调控单细胞功能认知的成果,不仅为心脏起搏器等植入式医疗装置找到了新型电源方案,更被《Nature Reviews Materials》以“生物燃料电池:由血液发电”为题专题评述。刊登成果那天,白正宇把团队成员召集到实验室,指着文章首页说:“你们看,真正的科研力量,永远来自永不放弃的坚持。”
领航明灯,春风化雨——让每个科研梦想都有栖息之地

“白老师办公室的灯,总比实验室灭得晚。”这是河南师大化学化工学院学子们的共识。作为团队灵魂,白正宇的育人之道,藏在那些深夜亮着的灯光里,藏在一次次推心置腹的交谈中。
博士生潘家梁至今记得自己陷入科研低谷时的那个雪夜。连续半年实验无进展,他坐在实验室走廊里对着墙壁发呆,白正宇悄悄递来一杯热奶茶,给她讲起自己的博士时光:“我当年为了赶实验进度,两个春节都是在实验室过的。大年初一煮速冻饺子,锅都烧糊了,可看着数据一点点变好,心里比吃年夜饭还暖。”导师的亲身经历像一团火,点燃了潘家梁的斗志。后来每逢攻关期,实验室总有博士生主动留校,他们说:“跟着白老师‘过奋斗年’,心里踏实。”
牛洋娣的博士生涯,曾在延期毕业的岔路口徘徊。她负责的生物燃料电池研究屡遭失败,四年期满时论文仍无着落,这位倔强的姑娘躲在楼梯间哭了。白正宇找到她,拉着她的手说:“这个课题的创新性,不仅是你博士生涯的高峰,也是我学术生涯的里程碑!相信我,十年后你会感谢现在拼尽全力的自己。”
接下来的一年里,白正宇陪着牛洋娣重新设计实验方案,常常讨论到深夜。当研究成果最终发表在《Nature Sustainability》上时,牛洋娣抱着白老师哭了:“没有您,我早就放弃了。”如今已是学院骨干教师的她,也像白正宇一样,办公室的门永远为学生敞开。
这份师者大爱,在危难时刻更显温暖。2021年新乡暴雨期间,腰椎病痛的白正宇拄着拐杖,一趟趟在积水里往返,把筹措到的面包、饮用水送到被困学生手中。当得知一位获得外校联合培养机会的博士生无力承担费用时,她立刻从工资里划出钱款:“科研路不能让生活困难挡住。”她不仅支付了一年的房租生活费,还特意买了台轻便的笔记本电脑:“出去学习,设备得趁手。”如今,这位学生已学成归来站上讲台,把这份温暖继续传递。
引智拓荒,赋能未来——把实验室建在国家战略的赛道上

“海外深造让我明白,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从海外学成归国时,白正宇带回的不仅是前沿技术,更有一颗搭建国际科研桥梁的初心。她推动建设的国家“绿色化学与电源材料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让河南师大的学子们实现了“不出校门见大师”的梦想。
基地创新实施双导师制,聘请国外顶尖专家联合指导研究生;开设全英文专业课程;定期举办高规格国际学术会议,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国际化科研氛围。但这份光鲜背后,是白正宇无数次跨时差的沟通。为了邀请一位顶尖专家加入,她曾多次凌晨守在电脑前等待越洋会议,笔记本上记满了密密麻麻的合作细节。
在主持开发新型燃料电池催化剂的国家项目时,团队因初期材料性能迟迟不达标陷入迷茫。白正宇没有着急催进度,而是引入外部顶尖专家“会诊”,并鼓励团队成员大胆跳出传统思维框架,探索全新路径。在这种开放包容的氛围中,一次次的试错、探索最终让项目迎来关键突破。年轻科研人员感慨:“白老师总能让我们相信,没有走不通的路,只有想不到的方法。”
多年来,白正宇带领团队深耕绿色新能源领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他们研发的铁、钴、镍基催化剂,大幅降低了燃料电池对贵金属铂的依赖,让这项绿色技术向规模化应用迈出关键一步。“我们的实验室,必须对准国家‘双碳’战略的靶心。”她说这话时,眼神里闪烁着光芒,仿佛能看到未来新能源汽车驰骋、绿色电站林立的场景。
如今的白正宇,依然保持着每天走进实验室的习惯。晨光中,她穿过校园里的林荫道,身影挺拔如树。这棵扎根中原的“科研大树”,用二十余年的坚守生长出繁枝茂叶:枝头挂着国际认可的科研成果,树干里藏着立德树人的师者情怀,而深扎土壤的根系,始终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
她用行动告诉我们:真正的科学家,既能在微观世界里探索原子的奥秘,也能在宏观视野中锚定家国的需求;既能在实验室里书写坚韧,也能在育人路上传递温暖。白正宇的故事,仍在继续,而她点亮的那盏“心灯”,正照亮更多人逐光前行的征途。
(党委宣传部 冀虹飞 陈 锐 大学生记者武彭钰 谭佳雪 梁紫菡)
人物简介:白正宇,河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青,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国家绿色化学与电源材料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绿色新能源材料,包括燃料电池、金属-空气电池、锂离子电池等电极材料的绿色合成及性能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等国家级项目5项,河南省重点研发计划、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等省部级项目6项。在国际顶尖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13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2件。2020年起任国际顶尖期刊Carbon Energy副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