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1

  • 5月7日上午,应我校物理学院邀请,山东师范大学教授蔡阳健来我校讲学。报告会在物理南楼二楼报告厅举行。学院相关专业的师生参加了学术活动。蔡阳健教授以“部分相干光束调控及应用”为题,向师生介绍了部分相干光束在大气激光通信、光学成像、微粒操控等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他简述了部分相干光束在相干调控、偏振调控和位相调控的理论研究和实现方法,并阐明了其重要的应用价值。最后,蔡阳健教授介绍了部分相干光束在激光核聚变、非干涉相位成像、原子光学等各个方向的应用。报告结束后,蔡阳健教授与现场师生进行了互动,就师生提出的相关问题给予了耐心细致的解答。专家简介:蔡阳健,男,1977年出生,博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美国光学学会会士、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德国洪堡基金获得者、苏州大学特聘教授,山东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院长。长期从事光场调控及应用研究,在光场相干性调控方面取得了系统性成果,在权威刊物发表SCI收录论文390余篇,发表邀请综述论文15篇,英文专著章节2章,获发明专利授权24项。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浙江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浙江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
    2021-05-12
  • 5月7日上午,应我校物理学院邀请,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魏志义来我校讲学。报告会在物理南楼二楼报告厅举行。物理学院相关专业的师生参加了学术活动。 魏志义研究员以“超快激光——从飞秒技术到阿秒科学”为题,向师生介绍了近几十年来超快超强激光的发展在多个领域的突破,阐述了飞秒激光的特点以及近些年国际上和其团队对于飞秒激光器的研究。最后,他介绍了超快激光的更新到阿秒激光的重要进展及应用前景。报告结束后,魏志义研究员与现场师生进行了互动,就师生提出的相关问题给予了耐心细致的解答。专家简介:魏志义,1963年生,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2002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光学学会及美国光学学会会士。长期致力于超快超强激光研究,多项结果曾打破世界纪录,首次在国内实现阿秒脉冲输出。部分成果实现产品转化并提供国内外用户。作为负责人及首席先后承担了基金委重大与重点项目、重大国际合作项目、仪器研制项目及科技部973、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等项目。迄今在Nature Photonics、Phys Rev Lett、Opt Lett等杂志上发表论文300余篇,授权国内发明专利20余项。曾获国家技术发
    2021-05-12
  • 5月7日-8日,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兼副秘书长方晓义莅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参观指导。5月7日上午,方晓义参观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并与中心教师进行座谈。方教授详细了解了我校心理咨询管理、心理健康宣传、课程教学建设以及工作发展规划等情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文件进行了深度解读,对中心的发展建设提出了意见和建议。5月8日上午,方晓义教授出席润心讲堂做题为《改变青少年,从改变家庭开始——基于家庭治疗的视角》的专题报告。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兼职咨询师、实习咨询师,教学学部教师和研究生,心理服务委员代表等聆听报告。报告由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周社刚主持。方教授介绍了青少年的心理行为问题现状,分析了家庭对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影响,结合自己多年从事家庭治疗的经验,对比个体取向干预方法和家庭取向干预方法的优缺点,结合生动案例阐释了家庭治疗的理念和干预技术。方教授的讲座生动形象,逻辑清晰,激发了全场师生的兴趣。 个人简介:方晓义,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教育部普通
    2021-05-11
  • 5月8日晚,中国传媒大学孟伟教授应邀在崇文楼一楼报告厅为学院师生作题为“发现音频媒体外宣的价值——国外音频媒体发展趋势及中国对策”的讲座,学院部分教师及百余名学生参与学习本次讲座。讲座由学院党委书记段勃主持。讲座围绕“发现音频媒体外宣的价值”这一主题,从国外广播事业发展现状,播客发展现状,国外广播研究热点,外宣广播的难点及中国广播事业发展的对策五个方面层层递进展开讲解。在谈及国外播客发展现状时,孟伟总结了播客传播的非线性、媒介使用的主动性、场景适配性等六个特点,强调教育、社会与文化、艺术等领域内容在播客中大幅增长。针对国内广播外宣时国际媒体刻板印象、文化情感间隔、效果评估难等问题,孟伟提出对外宣传需要抓住“什么样的内容好”及“如何连接到受众”两个问题,并给出用媒体内容内核说话、打造数字平台阵地聚合受众、运用智能终端直接联系受众等相关对策。讲座结束后,段勃指出,孟伟通过讲解国外广播事业发展现状,国外音频媒体发展趋势等内容回答了广播现今存在的价值、广播业如何在融媒体时代发展及如何进一步开展广播外宣工作三个核心问题。广播电视专业学生应把握时代发展机遇,抓住音频媒体用内核说话的本质,创造性地讲
    2021-05-10
  • 5月6日晚,文学院1999级校友、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赵普光应邀在崇文楼一楼报告厅为学院师生作题为“数字化、跨学科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关于研究方法的一点思考”的讲座。学院部分教师、本科生和研究生100余人到场聆听了讲座。讲座由学院副院长屈会超主持。作为学长,赵普光以“书”为引,向与会师生讲述了自己大学时期买书、求书、读书的经历和书籍给予自己的滋养。从抄录《论语》到《道德经》,从面临选择到经受挫折,从奋力考研到出国深造,赵普光讲述了读书学习能铸造人的精神后花园这一哲理,激励大学生深入读书。就“现当代文学研究方法”这一主题,他结合近年来现当代文学的研究现状和自己从事的研究工作较为深入地分析探讨了现当代文学研究路径新的可能性。他指出,现当代文学的研究涉及职业与志业、研究与批评、义理与辞章的关系处理。在当前研究背景下,要开展文学的历史和历史、新文学的历史和文学的历史等四种关系的位移,增强学科化和跨学科的研究思维,开展数字化研究并处理好数字化与人文化的问题。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赵普光就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数字人文化进行了具体展示,为在场师生提供了一场丰富的学术大餐。讲座结束后,赵普光教授对
    2021-05-10
  • 5月7日上午,应我校水产学院邀请,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杨嘉龙教授在水产学院202会议室作了题为“解密鱼类T细胞,探寻适应性免疫演化”的学术报告。学院教师、研究生和部分本科生共计70余人聆听报告会。会议由学院党委书记孔祥会主持。杨嘉龙教授介绍了免疫系统进化过程,古老的“非己识别”是先天性免疫的起源,而T/B淋巴细胞是适应性免疫的起源,适应性免疫是生命进化到高等阶段的体现。他主要介绍了罗非鱼T/B淋巴细胞的功能,T/B淋巴细胞适应性免疫的过程,以及罗非鱼T淋巴细胞的免疫调控。他和师生分享了未来的研究规划,主要聚焦在T细胞功能性亚群分化、T细胞代谢免疫、T细胞环境和生理适应性、高效抗原的筛选和渔用疫苗评估等四个方面。报告结束后,杨嘉龙与现场师生进行热烈互动,并细致解答师生提出的问题。杨嘉龙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比较免疫学的研究工作,对探索水生动物免疫系统的进化规律具有重要学术贡献。此次报告会有助于拓宽我校教师和研究生的科研视野。专家简介:杨嘉龙,教授,博士生导师。2011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获海洋生物学博士学位;2012-2016年于美国杜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7年入职华东师
    2021-05-10
  • 5月7日下午,中国翻译协会对外话语体系研究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涉外翻译与语言服务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共河南省委外事办原副主任、一级巡视员杨玮斌译审应邀在外国语学院智慧教室作了题为“翻译河南与地方对外话语构建”的讲座。学院专业教师和研究生共100余人参加此次讲座。讲座由学院院长刘国兵主持。杨玮斌主任从“实施翻译河南工程,构建对外话语体系”话题出发,为师生阐述了建设中原“译”军,塑造海外河南形象的重要性和意义。他指出,多维度宽领域整体性构建对外话语体系是国家外交的战略选择,河南的东西要河南人来翻译,从而掌握河南的话语权,鼓励师生积极参与“翻译河南优秀成果”项目,讲好河南故事。此次讲座内容观点新颖,具有前瞻性,在场师生受益匪浅。讲座结束后,杨玮斌主任就师生的问题进行了详尽的回答,与在场师生进行互动。专家简介:杨玮斌,河南大学英语硕士、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管理硕士,英语译审,河南省政协委员。中国翻译协会对外话语体系研究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涉外翻译与语言服务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河南省公务员培训师资库外事翻译与礼宾礼仪专家。曾任省委外事办副主任、一级巡视员,河南省翻译协会副会长。(外国语学院刘予
    2021-05-10
  • 5月7日,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外国语》编审郑敏宇应邀来我校讲学。报告会在外语楼三楼智慧教室召开,学院专业教师、硕博士生共计60余人聆听了讲座。讲座由外国语学院教授梁晓冬主持。报告会上,郑敏宇介绍了《外国语》的办刊历史,期刊现状,并结合多年来的编辑生涯向与会人员作了题为“《外国语》办刊方向与论文发表”的学术报告,具体介绍了《外国语》的投稿、审稿环节,分析期刊的常设栏目及用稿方向,并从编辑角度对论文选题和写作方法进行探讨。讲座结束后,郑敏宇与在场师生互动交流,耐心解答师生们的问题,现场气氛热烈。个人简介:郑敏宇,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外国语》编审,研究领域为翻译学、文学翻译、叙事学。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先后刊登于《中国翻译》《外国语》《外语学刊》《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研究》等。出版学术专著《叙事类型视角下的小说翻译研究》;并翻译出版文学作品、学术著作等。(外国语学院刘予辉 刘帅/文刘帅/图)
    2021-05-10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