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1

  • 5月6日下午,应教育学部邀请,《教育学报》编辑部主任李涛博士在田家炳教育书院819报告厅作了《教育学术论文写作与投稿的常见问题与规范》专题讲座。学部负责人、师生代表等200余人参与交流学习。讲座由学部部长宋晔主持。李涛首先对学术期刊发展的行业背景以及《教育学报》用稿情况进行介绍分析,着重从论文撰写的流程出发,就选题原则、研究问题的分类、问题意识、摘要撰写技巧、问题提出、文献综述、实证研究的方法与结论、理论思辨的推理与论证以及参考文献的引用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讲解,并从正反举例说明论文写作中的常见问题及优化策略。讲座结束后,李涛就《教育学报》的用稿期待与审核标准、研究生论文素养的培育与提升等问题与现场师生进行了深入沟通。本次专题讲座贴近学部师生的现实需求,获得师生一致好评。(教育学部 张晓阳 宋雅茹/文 张晨雨/图)
    2021-05-07
  • 5月6日上午,应我校物理学院邀请,上海大学教授徐甲强来我校讲学。报告会在物理北楼三楼报告厅举行。物理学院相关专业的师生参加此次学术活动。徐甲强以“双金属纳米晶的制备及其在气体传感器上的应用”为题,向师生介绍了双金属纳米晶作为新型的气敏材料的特点以及在微结构、形貌、异质结构等多方面的协同增敏作用;并介绍了气体传感器的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最后介绍了双金属纳米晶在气体传感器上的应用。报告结束后,徐甲强与现场师生进行互动,就师生提出的相关问题给予耐心细致的解答,并深切期望师大学子去上海大学理学院进一步深造。专家简介:徐甲强,上海大学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理学院副院长。现兼职:中国电子学会全国气湿敏传感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传感器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智能传感器联盟理事;上海市安全生产专家;《Chin. Chem. Lett.》《功能材料》期刊编委。长期从事纳米结构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其在能源存储转换材料与器件、化学与生物传感器等领域的研究工作。研究项目获2015年上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5项成果分别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拥有发明专利25项,发表SCI论文300篇,先后入
    2021-05-07
  • 5月6日上午,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江玉海应物理学院邀请,来我校讲学。报告会在物理北楼三楼报告厅举行。物理学院师生300余人参加了本次报告会。江玉海以“冷原子的场强超快过程”为题,主要介绍了冷原子具有量子效应显著且可精准控制的特点,是系统详细研究多体量子理论和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理想体系。利用激光冷却、全空间离子成像和飞秒激光技术,结合了冷原子与超快物理,江玉海提出把强场与超快物理现象拓展到更具实际应用价值的金属元素研究中,介绍了围绕碱金属原子结构特性,聚焦冷铷原子的强场与超快物理过程,并对其团队在该领域的最新进展做出了汇报。他指出相关技术拓展到冷分子形成与演化、冷分子冷化学反应、冷等离子体以及飞秒相干电子束产生与应用等更多基础交叉领域的研究中。报告最后介绍江玉海及其团队对于太赫兹干涉仪研制,以及红外泵浦/太赫兹探测实验平台建设方面的最新进展,该装置可以用于时间分辨的的太赫兹吸收与发射,在诊断探测新能源材料和生物分子等领域有重要应用。报告结束后,江玉海与现场师生进行了互动,就大家提出的相关问题给予耐心细致的解答。专家简介:江玉海,男,2006年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物理系获
    2021-05-07
  • 5月6日上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特任研究员张进一应物理学院邀请,来我校讲学。报告会在物理北楼三楼报告厅举行。物理学院相关师生近300人参加了本次报告会。张进一以“箱势阱中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激发模式的衰减机制”为题,主要介绍了湍流物理和超冷原子实验的基本背景,以及用超冷原子模拟波湍流的重要实验。接着介绍了其团队最近的工作,就是箱势阱中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激发模式的衰减机制,这个机制提供了超冷原子中一个新的激发模的衰减机制,重要的是为理解波湍流中微观的耗散机制铺平了道路。最后进行总结和展望,并提出了叶栅的极限阻尼机制以及湍流衰减和盒子阱中的各向异性湍流等开放性性问题引发同学们思考。报告结束后,张进一与现场师生进行了互动,就大家提出的相关问题给予耐心细致的解答。专家简介:张进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特任研究员。2008年本科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2013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后在法国波尔多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做博士后,2021年加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主要研究方向是超冷原子量子模拟和量子调控。目前,共发表论文9篇,其中包括Science (2篇),Nature Physics(1篇),Phy
    2021-05-07
  • 5月6日上午,应生命科学学院邀请,上海大学肖俊杰教授来我校讲学,并在生物报告厅作题为“运动保护心力衰竭的分子机制”的学术报告。学院师生约150人参加此次报告。报告由学院院长余国营主持。肖俊杰分享了自身的科研经历和成长历程,强调科研方向选择的重要性,并介绍其团队在生理性心肌肥厚分子机制及新的治疗心力衰竭的靶点方面的研究。他分析了长链非编码RNA和环状RNA介导运动诱导的生理性心肌肥厚发生的机理,并重点讲解miR-222在促进心肌细胞肥大、增殖,保护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所致的心室重构不良和心力衰竭方面的作用。 讲座结束后,肖俊杰和与会师生就科研方向的选择进行了交流,并就老师和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耐心的解答。此次报告会分享了生命科学领域的最新科研动态,帮助广大师生深切领悟到创新性科研思路的重要性,为青年学子的成长成才提供了良好帮助。专家简介:肖俊杰,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上海大学医学院副院长,上海大学心血管研究所所长,心脏再生与衰老实验室主任,教授,国家优青,上海市曙光学者,宝钢优秀青年教师奖获得者。代表性论文发表在Nat Commun、Cell Metab等杂志。担任J Cardiov
    2021-05-07
  • 应我校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邀请,深圳大学刘新科研究员于5月6日上午10:30点在物理北楼C-208举行题为“基于氮化镓单晶衬底的半导体器件”的专题学术讲座。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负责人、师生代表100余人参加讲座。讲座由电子学院院长王长清主持。刘新科研究员介绍了基于氮化镓单晶衬底的半导体器件国内外现状并对包括SBDs、PNDs、JBS等在内的半导体器件进行了简要讲解。他重点讲解了基于氮化镓单晶衬底的半导体器件方面的研究成果。通过本次讲解提升了同学们对新型半导体器件的认知,为专业青年教师今后的研究思维方式与方法开拓思路。讲座结束后,青年教师就研究方向与刘新科研究员进行了互动交流,本科生和研究生分别就申请攻读深圳大学硕士和博士的难度和所需条件方面的问题进行提问。刘新科研究员大家提出的问题均作了详细解答,并鼓励青年教师学子多去深圳大学交流学习。(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徐世周)专家简介:刘新科,深圳大学大学研究员,获得新加坡国立大学材料本科和电子与电气工程博士(2013), 新加坡国立大学电子与电气高级访问学者,美国加州伯克利分校访问学者,外籍博士研究生导师,获得深圳市孔雀计划B类和中科院百人计划人才称
    2021-05-07
  • 应我校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邀请,西安交通大学张安学教授于5月6日上午在物理北楼C-208举办题为“微波模拟量子成像技术”的专题学术讲座。学院相关负责人及百余名师生代表参加此次讲座。讲座由学院院长王长清主持。张安学介绍了光学量子关联成像原理,并讲述了微波模拟量子关联成像概念。他重点讲解了现阶段微波模拟量子关联成像的应用情况,促进同学们加强对微波模拟量子关联成像的应用认知,为同领域青年教师指点迷津,拓宽之后研究的思维方式与方法。讲座结束后,青年教师就研究方向与张安学进行了互动交流,研究生就申请攻读西安交通大学博士所需条件方面的问题进行提问。张安学对与会成员所提问题作出详细解答,并鼓励青年教师学子在今后科研学习中关注热点,切实解决学科的“卡脖子”问题。(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 徐世周)专家简介:张安学,1972年出生,河南安阳人。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微波工程与光通信研究所所长,中国天线学会专业委员会委员,超高速电路设计与电磁兼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涉及新型天线与分集技术、移动通信微波射频技术、智能雷达信号处理、多天线通信系统与阵列信号处理、微波测试理论与系统设计等。主
    2021-05-07
  • 4月28日上午,河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院长孙中叶教授应社会事业学院邀请,在崇智楼503室作了题为“河南粮食‘三链’同构的路径与策略”的学术讲座。学院专业教师代表、相关专业研究生及本科生参加本次讲座。讲座由学院副院长海龙主持。孙中叶结合新时代粮食安全政策,介绍当前我国粮食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阐述我国粮食产业存在的问题。她从降低国外风险,加快国内高质量发展,增强产业控制力,谋求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论述了双循环背景下中国粮食产业发展的战略转向,并强调河南省在双循环背景下应协调好“三链”问题,努力发展小麦经济,打造豫麦名片。讲座结束后,孙中叶与在场师生积极交流互动,并就相关问题进行专业解答,现场气氛热烈,与会师生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孙中叶在学院二楼会议室与专业教师就国家社科基金后期项目申报进行了指导和交流。她介绍了近年来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的立项状况,强调后期资助项目要高度重视选题,注重问题意识、整体意识、模块支撑意识与关联意识,切实做到项目的有效性论证。(社会事业学院 王晓雅/文 王琼琼/图)
    2021-04-28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