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1

  • 4月12日上午,应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邀请,天津大学博士生导师李德生教授在我校数学南楼103会议室作了题为“带有时滞的Gronwall不等式及其应用”的学术报告。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相关专业教师、研究生参加了报告会。李德生首先介绍了经典Gronwall不等式的研究动机与研究历史,并详细说明了该不等式对于微分方程适定性的重要性。其次他围绕带有时滞的Gronwall不等式的产生与证明等主要问题展开阐释,针对新型不等式的证明,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最后给出了Gronwall不等式在三类微分方程中的重要应用。此次报告是对微分方程与动力系统领域中时滞系统的最新探讨,展示了处理带耗散的时滞微分方程的最新研究思路。讲座结束后,现场师生就相关领域问题与李德生展开了更为深入的交流和如切如磋的讨论。(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杨新光程惠茹)
    2019-04-15
  • 4月12日下午,中国语料库语言学研究会副会长、浙江工商大学博士生导师濮建忠教授在外国语学院CommonRoom作了题为“意义研究:语义学vs.语用学”的专题讲座。中国语料库语言学研究会会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生导师梁茂成教授,中国语料库语言学研究会副会长、浙江工商大学博士生导师李文中教授及研究会常务理事、理事以及外国语学院语料库团队成员参加了此次学术活动。讲座由中国语料库语言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学院副院长刘国兵主持。濮建忠围绕“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意义的路径”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工作坊,在讲座中提出了语料库语言学研究中的一系列前沿问题,并结合多年研究经历阐述了自己的学术观点。讲座中主要探讨的问题包括:(1)意义在语言学研究中到底有多重要?(2)语义学对语料库语言学的主要贡献是什么?(3)语用学对语料库语言学的主要贡献是什么?(4)语义学与语用学需要分工协作吗?(5)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意义的路径是什么?围绕上述问题,在场的各位学者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深度交流了学术思想。(外国语学院王蜜蜜马淑娟/文李东亮/图)
    2019-04-15
  • 4月9日下午,应文学院邀请,复旦大学古籍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晓南在崇文楼二楼会议厅作了题为《从韦刘之争看古音类与音值研究》的学术报告。学院相关领域教师及部分学生到场聆听了本次讲座。刘晓南从古代学者刘熙、韦昭关于“车”字的读音争论切入,详细解读了各朝代相关领域学者对于“韦刘之争”的观点与新发现,并在比较大量文学史料后得出“刘熙说明上古鱼部的归字,韦昭点明上古鱼部的音值”的观点。刘晓南表示从“韦刘之争”的研究中可见实际问题的解决与学术研究的进展密切相关,研究者应充分利用后代古音系研究、古音的构拟以及音理的阐发,帮助自身更为合理地解释“车”字的二读成因。讲座结束后,刘晓南同到场师生进行互动,就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现场气氛活跃。专家简介:刘晓南,复旦大学古籍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专家组成员。兼任国家社科基金评委,教育部学位中心专家库成员。长期从事汉语史、音韵学研究,特别是语音史、历史方言学研究。《古汉语研究》《中国语言学》《励耘语言学刊》等杂志编委。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项,出版学术专著《宋代闽音考》《宋代四川语音研究》等多部,主编《音韵学读本》《音韵学教材》等教材。在《中国语
    2019-04-11
  • 4月25日上午,金秋教授应邀在我校做了题为《全球化背景下高校舞蹈艺术教育与“非遗”舞蹈》的学术讲座。音乐舞蹈学院舞蹈专业全体师生聆听了此次讲座。金秋围绕“全球背景下高校舞蹈艺术教育与‘非遗’舞蹈”这一主题,从全球化的思考、高校舞蹈教育问题、“非遗”舞蹈的困境、高校舞蹈艺术教育与“非遗”舞蹈契合的路径四方面,做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和阐述。金秋提倡应在全球一体化的大格局下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积极开展“非遗”舞蹈的学术研究并积极从“非遗”舞蹈中提取创作素材。金秋指出了我国目前师范类高校舞蹈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师生们今后的教学研究与学习指明方向。讲座结束后,金秋和同学们进行了“舞蹈专业学生考研考博经验交流会”,对同学们的提问作出了耐心细致的解答。现场气氛活跃,此次讲座有利于提升学生们的理论水平,开阔学生视野。专家简介:金秋,中国舞蹈艺术突出贡献舞蹈家,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原舞蹈系主任、博士生导师。现任江南影视艺术学院舞蹈学科带头人、教授。中国教育学会舞蹈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艺术人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音乐舞蹈学院李光浩/文赵一
    2019-04-09
  • 4月5日下午,应化学化工学院邀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杨震在化学北楼N102报告厅作了题为“立足具有重要生物功能的天然产物探索高效合成的新方法和新策略”的学术报告。学院有关学科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研究生聆听了本次报告。报告会由化学化工学院院长江智勇主持。杨震从化学和化学家的责任谈起,讲述了合成化学需要思考的科学问题,进一步讲解了天然产物在治疗人类疾病的重要作用。他重点介绍了五味子中分离得到的降三萜类化合物的全合成、牛樟芝中分离得到的有效成分的全合成工作的重要研究进展。报告会结束后,杨震和与会师生就有关问题进入了深入交流。专家简介:杨震,男,博士,北京大学教授。1982和1986年在沈阳药学院制药系化学制药专业获得学士与硕士学位。1989-1992年,在香港中文大学院士黄乃正的指导下获得博士学位。1992-1995年在美国Scripps研究所K.C.Nicolaou教授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并于1995-1998年在该研究所任助理教授。1998-2001年在哈佛医学院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任研究员。2001-至今在
    2019-04-08
  • 4月4日下午,应我校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邀请,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何小刚来我校讲学。报告会在物理南楼二楼报告厅举行。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相关专业的百余名师生参加了报告会。何小刚教授以《宇宙中极小与极大的统一》为题,向师生介绍了宇宙的本身及其发展如何提供可能新粒子及可能新粒子怎么相互作用的问题,更多地了解基本粒子特性如何提供更多宇宙的特性的讯息。他在报告中指出宇宙中的极大——宇宙本身,与宇宙中的极小——基本粒子,看起来好像是非常不同且不相关的两个极端。现代宇宙学和粒子物理理论表明其实他们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宇宙存在的形式及其演化决定于宇宙中有什么样的基本粒子的存在,早期宇宙是所有基本粒子表现的极佳场所。报告结束后,何小刚与现场师生进行了互动,就大家提出的问题给予了耐心细致的解答。专家简介:何小刚,上海交通大学教授。1982年(77级)获得学士学位,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毕业后获得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教授创办的中美物理联合招生计划(CUSPEA)奖学金并前往夏威夷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1987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在澳洲墨尔本大学,欧洲粒子物理研究中心(CERN),美国俄勒冈大学等研究机构从
    2019-04-08
  • 3月22日下午,应我校化学化工学院“绿色化学与电源材料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基地)”邀请,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化工学院院长EricCroiset教授来我校进行了为期11天的材料化学的系列学术讲座,化学化工学院相关专业师生60余人聆听了此次讲座。报告期间,EricCroiset就“材料科学”领域内十个相关专题,结合当前国际研究前沿和自身研究成果,用西方教学方式进行了全英文讲授。在晶体结构测试专题中,EricCroiset在常用仪器XRD的基础上,结合目前国际前沿测试方法—原位同步辐射高能XRD测试进行了深入分析和处理,并结合实例组织小组进行讨论,将理论与实验结果密切结合。在最后一个专题中,他结合前期讲解的内容,准备了数个综合性题目,要求到场师生以小组结合的形式自由解答,然后再统一讲解所涉及到的原理、步骤及其在实际科研过程中的应用。每次讲座结束后,EricCroiset都与现场师生进行互动,并就大家提出的问题给予耐心细致的解答。参与师生纷纷表示受益匪浅,不仅学到了国际前沿知识,而且体验了西方的教学模式。(化学化工学院王曼曼白正宇)
    2019-04-04
  • 4月3日下午,应外国语学院邀请,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生导师张威教授在学院学术报告厅作了题为“基于国家需求的翻译研究—选题与设计”的讲座。讲座由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张志强主持,外国语学院专业教师、研究生共计百余人聆听了讲座。讲座中,根据当前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结合国家人文社科研究“十三五”规划,张威指出翻译研究应该遵循服务国家战略、应对社会需求、坚持创新突破的总体原则,合理协调科学研究、学科发展、社会服务、国家需求等方面的关系。他强调要着力加强服务国家战略的咨询主导型研究、构建行业规范的市场主导型研究、满足社会需求的实用主导型研究、创新学科探索的学术主导型研究,不断扩大翻译研究的社会影响力,确保翻译研究的可持续发展。讲座结束后,张威与在场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对现场师生提出的问题做了耐心细致的解答。(外国语学院蒋中洋)
    2019-04-04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