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1

  • 7月8日,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土壤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研究所所长曹心德教授应邀为我校师生作题为“生物炭诱导土壤重金属及有机污染物的氧化还原过程”的线上学术报告。环境学院相关学科学术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研究生等100余人参加本期学术报告。报告会由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曹治国主持。曹心德教授系统介绍生物炭诱导土壤重金属及有机污染物的氧化还原过程。从生物炭的结构组成、氧化还原等性质开始,重点分享生物炭对土壤重金属Cr、As等还原的电子传递过程、生物炭活化PS对土壤抗生素自由基和非自由基氧化过程等方面的研究,探讨生物炭协同重金属长期老化过程中氧化还原转化过程和机制。报告会结束后,曹心德教授与参会师生就生物炭改性及其在环境中污染物的去除机理和应用研究等相关问题展开深入讨论与交流。(环境学院 陈治华 武大鹏)
    2022-07-09
  • 7月8日下午,应化学化工学院邀请,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古志远以线上方式作了题为“亚纳米孔色谱分离介质研究”的学术报告,学院相关师生参加了报告会。报告会由化学院副院长仉华主持。古志远在报告中介绍了二维金属有机骨架(2-D MOFs)纳米片是一种由金属离子和有机配体自组装形成的新型层状多孔材料。与三维块体材料相比,2-D MOFs纳米片具有厚度薄、比表面积大、暴露的活性位点多等优点,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催化、荧光传感和气体吸附分离等领域。他强调,与传统二维片层材料相似,2-D MOFs纳米片的性质也可以通过调控层间的扭转和堆积来实现,这有利于进一步挖掘和开发材料的新功能与应用。古志远在报告中提出了一种客体分子诱导策略,可以调控2-D MOFs纳米片层间扭转或规整堆积,规整堆积的纳米片可以高效分离六组二取代苯异构体,扭曲堆积的纳米片形成无序纳米孔道,无异构体分离能力。报告会结束后,古志远与学院师生就亚纳米孔色谱分离介质等相关问题展开深入讨论与交流。(化学化工学院 杨世庶)
    2022-07-08
  • 7月8日下午,应化学化工学院邀请,西北大学教授白泉以“新型高效分离介质的制备及应用”为题作了一场线上学术报告,学院相关师生参加了此次报告会。报告会由学院副院长仉华主持。白泉在报告中介绍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主要分为单分散全多孔硅胶微球的可控制备及应用,硅胶微球的孔径可通过聚合物模板致孔剂的用量、氨基化试剂、投料比进行调节;核壳结构微球的制备及其在快速分离中的应用;高容量温敏亲和色谱的构建及对抗体的分离纯化,其可克服线型间隔臂活性位点少、吸附容量低、构象不稳定、再生性能差的缺点,大大提高配体的固载量,改善吸附性能,提高吸附容量,且成功将温敏仿生亲和色谱用于人血清和蛋黄中抗体的分离纯化。该成果对抗体的分离纯化及工业化生产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报告会结束后,白泉与我院师生就新型高效分离介质的制备及应用等相关问题展开深入讨论与交流。(化学化工学院 杨世庶)
    2022-07-08
  • 7月5日下午,应我校物理学院邀请,南京大学吴小山教授为我校师生作题为“甲胺铅碘薄膜制备与光电性能”线上学术报告。报告由学院副院长夏从新教授主持。报告开始前,吴小山院长针对南京大学物理学院目前在研究生招生方面的政策进行了详细地介绍,并对我校相关毕业生的报考表示热烈的欢迎。他展示了南京大学物理学院近年来在科研、教学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并诚挚邀请我校相关教师及课题组与南京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吴小山教授就全球能源问题及改革开展重点讲述。他表示“双碳”计划、能源结构调整等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可有效实现碳达峰以及碳中和目标,但如何进一步降低可再生能源,特别是光伏发电成本,是新能源发展的瓶颈问题。吴小山教授针对目前凝聚态物理和产业界普遍关心的新型光伏太阳能电池材料甲胺铅碘材料开展详细阐述,包括薄膜制备、结构与光电性能表征、器件构筑等,他重点介绍了课题组近三年来相关工作的进展情况。他讲述的内容主要涉及如何有效增大甲胺铅碘薄膜晶粒尺寸及其对光电性能的影响,以及创造性地提出反溶剂添加、高压惰性气氛和冷衬底生长等技术,有效提高薄膜晶粒尺寸超过200%,器件效率提升超过20%。
    2022-07-06
  • 7月4日上午,应生命科学学院邀请,南京大学罗义教授为我校师生作题为“耐药基因的跨域传播与人体暴露风险”的线上学术报告。报告由学院副院长王海磊主持。罗义教授以抗生素滥用导致的细菌耐药性加重对人类健康的严重威胁引入,提出“耐药基因传播与风险”的科学问题。他通过耐药基因的环境传播、跨界传播以及人体健康风险三个部分展开讲解,阐释了耐药基因在不同环境之间的跨界传播机制,并阐明抗生素胁迫下耐药基因和机会致病菌增殖引起的健康效应。报告结束后,罗义教授就环境样品的取样、基因工程质粒的跨界传播、耐药细菌的肠道定殖等话题与参会师生展开深入的讨论与交流。本次报告内容丰富,观点新颖,对相关领域开展科学研究具有很深的启发性,广大师生表示受益良多。专家简介:罗义,南京大学教授,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第十三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国家生态环境保护领军人才”,天津市“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获天津市“自然科学特等奖”(排名1),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3),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二等奖(排名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学部学科战略编写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学部会评专家,曾任“环境污染
    2022-07-05
  • 6月29日晚,福建师范大学陈培浩教授应邀做客“卫风讲堂”,为文学院师生作题为“现实主义的复魅与当代化——新世纪文学的一个观察角度”的线上讲座。讲座由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周惠主持,100余名师生在腾讯会议聆听讲座。讲座中,陈培浩围绕“说不尽的‘现实主义’”“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现实主义的赋魅-祛魅-复魅”“现实主义的当代化”等三个方面展开讲述。陈培浩以国内外有关现实主义的重要论著为线索,带领师生探讨了现实主义的发展脉络。并结合《平凡的世界》经典化的曲折历程等经典作品,阐释中国现实主义发展中的“赋魅-祛魅-复魅”历程。他还分析了新乡作家刘震云的新作《一日三秋》,指出其将现实主义当代化与本土化的叙述巧妙结合。陈培浩表示,现实主义不是无边的、凝固的,要注重现实的情怀、洞察力和现实感,防止现实主义的僵化、神圣化和神秘化。在讲座互动环节中,他针对同学们提出的现实主义的边界性、魔幻现实主义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交流。周惠在总结中表示,陈培浩教授的讲座将理论深度与现实创作紧密联系,对于现实主义的阐述具有辨证化的特点,注重以理论获得新知,让学院师生对现实主义的诸多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专家简介:陈培
    2022-06-30
  • 6月28日上午,河北师范大学郭宝亮教授应邀做客“卫风讲堂”,为文学院师生作题为“先锋姿态、批判精神、创新追求——刘震云小说创作的三只轮子”的线上讲座。讲座在崇文楼二楼会议室通过腾讯会议进行,学院院长、教师代表及硕士生博士生参加了报告会。报告会由赵黎波主持。讲座中,郭宝亮结合自身多年的研究成果,以《新兵连》《一地鸡毛》《一腔废话》等小说作品为例介绍刘震云小说创作过程中的三个转向:新写实转向、新历史转向、新现实批判转向。他强调,刘震云小说创作的转向深刻体现其永不止息进行探索的先锋姿态。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刘震云针对新媒体、官场腐败等敏感问题的反思批判作品中,敏锐地揭露表象背后的逻辑,呈现出知识分子的担当精神。结合刘震云不同时期创作的一系列作品进行了剖析,郭宝亮总结表示:“先锋姿态、批判精神、创新追求”是刘震云小说创作成功的重要因素,为文艺界创作提供诸多借鉴。赵黎波对郭宝亮教授的分享表示感谢,她指出本次讲座有助于学院师生深入了解著名作家的创作经验,掌握文学作品分析的基本方法,希望学院师生汲取前辈经验,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专家简介:郭宝亮,文学博士,文学评论家。河北师大文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
    2022-06-29
  • 在“七一”即将到来之际,应历史文化学院邀请,6月29日晚上,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暨学衡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里峰为学院师生作题为“政党观念转型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的线上学术讲座,学院以及兄弟院系师生近500人参加此次讲座。讲座由学院院长苏全有教授主持。讲座伊始,李里峰教授从“政党”的渊源流变入手,指出了中国和西方政党观念转型均经历了宗派或朋党、代议制政党、无产阶级政党三个阶段,而作为部分的代议制政党与作为整体的无产阶级政党共同构成了二十世纪政党观念的基本结构。他从甲午到辛亥的政党论述、党派运动与国民运动、马克思主义与布尔什维主义、以俄为师的建党主张等方面详细讲解知识精英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创建者们的政党观念转型历程,提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是政党观念转型与政治实践探索相互激荡的产物,第一次将主义与组织有机结合起来,成就了唤醒民众、救亡图强的理想。李里峰结合本次讲座主题,分享概念史研究的新思路与新趋向,主张将概念史研究与中共革命史研究相结合,思考中国政治现代性这一重要课题。讲座结束后,他与学生们互动并解答学生们提出的相关问题。此次讲座,李里峰教授旁征博引,史论结合,从新的研究视角和新的思路讲解
    2022-06-29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