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1

  • 5月20号下午,应化学化工学院邀请,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博士生导师郝荣章教授以“基于微/纳米技术的传染病快速检测和防控”为题,为学院师生作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本次报告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在化学北楼N102报告厅进行,学院多位青年骨干教师和研究生参加了本次报告会。本次报告会由李凌君教授主持。郝荣章围绕呼吸道病原体的现场快速检测和耐药细菌的高效清除杀灭,结合团队研究进展举例介绍了纳米材料在传染病样本快速采集前处理、生物传感技术在病原体快速检测、微流控芯片在系统集成和复合纳米材料抗菌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情况。报告结束后,郝荣章对师生提出的问题给予了耐心细致的解答,并给与会成员分享了其研究成果在新冠应急检测和埃博拉国际一线救援等重大传染病疫情防控中多次应用的经历。(化学化工学院 霍变变)专家简介:郝荣章,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基于微米纳米生物交叉技术的传染病检测防控新方法研究近年来发表论文60余篇,H指数22;主编《传染病信息学概论》(获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项;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等课题10余项。
    2022-05-21
  • 5月19日上午,生命科学学院举办2022年第八期“生命科学前沿系列论坛”。本期论坛邀请了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张昱研究员、贲伟伟副研究员担任主讲嘉宾。校内外300余名师生通过云端参与。论坛由学院副院长王海磊主持。张昱作了题为“浅谈环境中细菌耐药性的发展与控制”的学术报告。他分析了细菌抗生素耐药基因的产生及传播链条,讲解了耐药基因的转移机制及抗性基因的控制途径,分享了其团队在细菌耐药性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贲伟伟作了题为“猪粪堆肥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动态变化规律与控制”的学术报告。他介绍了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污染和危害,分析了堆肥过程中抗生素抗性基因分布和细菌群落的变化,阐释了微生物对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影响机制。本期论坛内容侧重于环境微生态,嘉宾报告内容丰富,引人入胜,开阔了广大师生的科研视野。报告结束后,两位专家就相关问题同与会师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师生们表示受益匪浅。(生命科学学院 吴晓敏)
    2022-05-20
  • 5月19日上午,暨南大学徐繁荣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应邀为物理学院师生作题为“Heavy-Flavor-Conserving Hadronic Weak Decays of Heavy Baryons”的线上学术报告,学院相关专业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参加此次报告会。报告中,徐繁荣简要介绍了粲重子弱衰变的相关实验进展和理论研究现状。他着重介绍了考虑重味守恒的粲重子弱衰变过程,讲解了采用流代数方法分析包含旁观者夸克W交换贡献的S波和P波振幅,并对一系列粲重子的两体非轻衰变过程做了详细讲解。报告内容丰富,讲解细致认真,有助于师生了解粲重子弱衰变的具体计算方法和相关物理热点问题。报告结束后,徐繁荣和与会师生进行互动,就师生提出的相关问题给予耐心细致的解答。(物理学院陈丽丽张浩兴)专家简介:徐繁荣,暨南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05年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2008至2010年于美国马里兰大学联合培养,2010年于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2010年至2015年先后在台湾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台湾中研院物理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15年7月入职暨南大学物理学系,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曾在标准模型、
    2022-05-20
  • 应我校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邀请,5月19日上午,上海大学牟成博教授(博导)在腾讯会议平台上作了题为《基于布鲁斯特光纤光栅及碳纳米管的超快光纤激光器》的专题学术讲座。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负责人、师生代表100余人参加讲座。讲座由院长王长清主持。牟成博介绍了超快光纤激光器在通信、测量、传感、成像等领域的重要应用价值,他讲述了超快光纤产生的脉冲具备的高峰值功率和短脉宽特点,及在探索极端物理条件下的现象时的重要作用,并从全光纤偏振光纤光栅及碳纳米管功能薄膜两个方面为学生介绍超快光纤激光器的进展。该讲解拓展了学生对超快光纤激光器的应用认知,同时也为同领域青年教师指点迷津,拓宽了以后研究的思维方式与方法。讲座结束后,与会老师和学生就讲座内容、研究热点、申请攻读上海大学研究生所需条件等方面进行在线提问。牟成博对提出的问题均作了详细解答,并鼓励青年老师前往上海大学开展学术交流,鼓励学生们前往攻读研究生深造。(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徐世周)专家简介:牟成博,上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4年本科毕业于天津大学,2005年在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取得理学硕士学位,2012年在英国阿斯顿大学光子技术研
    2022-05-20
  • 5月19日晚,应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邀请,电子科技大学汤志伟教授在线为学院师生作了题为《赋能与创新:数字经济的机遇与挑战》的学术讲座,相关专业教师、研究生、本科生参与。报告由学院副院长韩万渠主持。汤志伟指出在百年变革、政策红利与数字化发展三种机遇叠加的背景下的数字经济相关的问题。他探讨了数字经济发展面临着数据开放与安全、算法黑箱与技术伦理、数字经济新模式与行政管理旧体制、核心技术缺失与“卡脖子”风险、产业数字化转型困境五种压力与挑战。通过对数字经济进行系统分析,汤志伟指出信息技术创新是数字时代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数字交易市场盈余是数字经济发展的主要来源,并从”脉络”“底子”“骨骼”“血液”“格局”等方面提供了发展数字经济的建设性思考。报告尾声,与会师生就报告内容与汤志伟进行了探讨和交流。韩万渠总结指出,汤志伟在实践和理论层面对数字经济进行了阐释,寓理于例的报告为我们理解数字经济发展和数字经济建设提供了较为全面的认识。(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李广宇马文韬)
    2022-05-20
  • 5月19日上午,陕西师范大学裴亚莉教授应邀为文学院作题为“一个旧问题的当下价值:再谈‘电影的文学性’”的线上讲座。学院师生在崇文楼504教室通过腾讯会议参与线上学习。讲座由学院副院长陈鹏主持。裴亚莉教授以张暖忻、李陀于1979年发表的著名文章《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为切入,指出“电影史上长久以来存在着‘戏剧电影’和‘文学电影’之争”。随后,她通过国内外大量的作家创作及电影文本作品,分析了电影是如何影响20世纪以来的文学写作的,表明“电影化了的文学和文学化了的电影”构成“完全互信”的关系。她强调,1980年代以来的中国电影创作,以长镜头语言、景深镜头获得一种“文学性的电影”,各代际导演之间也存在着细微差别。当下的电影导演用文学性的方式进行电影拍摄,如何找到“文学性”与“电影性”之间的平衡是关键所在。最后,裴亚莉对同学们提出的“文学电影与普通电影有何区别”等问题做了详细解答。陈鹏副院长对裴亚莉教授的讲座给予高度评价。他指出,裴教授通过对“电影的文学性”的解读,为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师生进行电影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与研究视野。专家简介:裴亚莉,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电影评
    2022-05-20
  • 5月18日下午,应生命科学学院邀请,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梁尔源研究员为学校师生作题为“青藏高原高山树线结构与格局变化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机制”的线上学术报告。报告由学院副院长王海磊主持。梁尔源简要介绍树轮生态学与气候学、高寒生态系统格局与过程相关研究进展,讲解喜马拉雅山南坡春季降水对阔叶树种高山树线上升速率的调控机制,分析气候变暖背景下非气候因素对青藏高原树线爬升速率的影响。他阐明变暖引起的水分胁迫限制了高山灌木的更新,概括总结高寒生态系统树轮生态学与气候学的创新性成果。报告结束后,梁尔源就林线动植物互作、高寒生态系统种间关系等话题与参会师生展开深入讨论与交流。专家介绍:梁尔源,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中国生态学学会高寒生态专业委员会主任。主要从事高寒生态系统格局与过程研究,发现了干旱胁迫导致的喜马拉雅山高山树线,揭示了种间关系调控了青藏高原高山树线爬升速率,阐明了变暖引起的干旱胁迫限制了高山灌丛种群的更新。获2021年度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一等奖,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PNAS、Nature Ecology Evoluti
    2022-05-19
  • 为进一步提升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5月18日上午,新联学院在平原湖校区图书信息楼6楼会议室,举办了科研项目申报专题讲座,学院相关领导、职能部门及40多名教师参加此次活动。会议由学院院长张长伟主讲。张长伟围绕参会教师在科研项目申报中选题、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惑,以其申报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西部地区农村残障儿童家庭照料风险及政策支持研究》为例,从选题依据、研究内容、思路方法、创新之处、预期成果和参考文献七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他重点强调如何选题、如何整理研究内容、如何归纳思路方法和如何突出创新之处,把真正适合项目申报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及注意事项传达给在座的参会人员。此次讲座有利于提升学院青年教师的科研认知、科研热情和科研水平。(新联学院 林喜竹)
    2022-05-19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