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前身是始建于1975年新乡师范学院体育系,1985年更名为河南师范大学体育系,2000年始称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建院50年来,学院始终坚持“厚德博学,止于至善”的校训和“创一流学科,育一流人才”的学院指导思想,在教学、科研、训练竞赛、学生管理等方面均取得了丰硕成果。学院现有教职工124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40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50人;博士研究生导师8人;国际级裁判员2人,国家级裁判员12人;在校研究生、本科生2000余人。

学院拥有体育学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以及学科教学(体育)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获批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研究基地、全国首批急救教育试点单位、首批全国健康学校建设单位、河南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示范基地、河南省篮球裁判员(教练员)培训基地、河南省足球裁判员培训基地、河南省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中心,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排球)、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排球)、河南省重点学科(体育学)等。

学院设有体育教育(含教育部批复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运动训练、运动人体科学、舞蹈编导(国际标准舞方向)、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康复、足球运动等八个本科专业,其中体育教育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运动训练、运动人体科学均为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国家级高水平运动队设有排球、足球、跆拳道3个项目。拥有综合体育馆、球类馆、游泳馆、四个标准塑胶田径场、14块网球场、45块匹克球场、25块排球场、60块篮球场等场馆设施,室内场馆面积16633㎡,室外场馆面积153027㎡,以及藏书丰富的图书资料室和设备齐全的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等。

学院积极开拓国际化办学视野,注重对外合作交流,率先在河南省体育类专业取得突破,与白俄罗斯国立体育大学合作的体育教育专业(足球方向)获批2018年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全国第2),每年招生120人,并于2019年开始招生;学院挂牌成立了国际足球教育学院。

近年来,我院教师主持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3项;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和河南省哲社办等省部级科研项目10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等3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核心以上论文200余篇,体育科学等顶尖期刊30余篇。

五十年栉风沐雨,勤耕不辍;五十年筚路蓝缕,薪火相传,历届毕业生脚踏实地、勤勤恳恳、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奉献在全国各大体院、综合类高校和众多省内外示范性高中的工作岗位上。学生英语四、六级通过率达30%;毕业生考研率达33%,毕业生就业率达93%以上。截止目前,有近300名校友取得了博士学位,于振峰、董翠香、王建新、刘献国、张庆文、王会儒、吉灿忠、王庆伟、王震、贺新奇、赵子建、岳新坡、肖丹丹、沈克印等30余名毕业生成为博士研究生导师;学院培养了肖智、金海波、张璐等优秀足球运动员;原国家男排主教练谢国臣、国家男排主力崔建军、焦帅等优秀排球运动员;梁育帅、彭昭杰等优秀跆拳道运动员;王壮、王智勇、李鸿浩等优秀马拉松运动员;2022赛季全国男子篮球联赛最有价值球员杨文学;王晏、徐富新、张志伟、王亮、黄磊等优秀国际级裁判员;河南省中学第一位正高级体育教师郭丽红、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中原名师耿爱英、2017中国最美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最佳教练窦志刚、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孙凯等众多优秀校友,深得社会好评。

学院本着“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立足体育,面向社会”的发展思路,以本科教育为主,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坚持教学、科研、训练与学生管理相结合,以学科建设为重点,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增强科研实力为支撑,以加强师资力量为保障,以完善设施建设为基础,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努力实现新跨越,逐步建设成为了河南乃至全国培养体育师资和体育各类人才的重要基地。

 


(数据截至202504月)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