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1

  • 11月1日下午,应我校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邀请,教育部高校教指委委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麻宝斌教授在“腾讯会议”上为学院师生作了题为《管理的三重境界》的学术报告。报告由学院副院长韩万渠主持,学院部分教师、MPA班学员、研究生、本科生参与学习。麻宝斌以“管理的三重境界”为主题,立足于管理的内涵与职能,从探讨“人”和“事”的关系入手,分析指出管理的起点与归宿是人性。他从人性论的历史溯源提出“管理即人生”的理念并概括出管理的三重境界,即用制度管事,核心是约束力;用文化管人,核心是执行力;用价值管心,核心是领导力。麻宝斌强调我们要提升自己的管理境界来管理自己的人生。韩万渠总结指出,麻宝斌理论知识扎实丰厚,报告内容富有哲理,寓形象性表达与理论性概括为一体,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应用价值。讲座最后,学院师生就报告内容与麻宝斌进行深入探讨与交流。(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李广宇柴琳琳)
    2021-11-02
  • 10月29日晚,中国戏曲学院赵建新教授应邀在文学院一楼报告厅为学院师生作题为“再论史剧中的历史真实”的讲座。讲座由学院丁永祥教授主持。百余名师生参与本次讲座。赵建新从“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之间有无量化关系”这一问题切入,通过《占领总统府》《424晴空万里·南京1949》两幅油画背后的历史和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中“改稻为桑”的情节,指出创作时的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之间的纠缠问题。他借助《赵氏孤儿》在不同文献中的记录与演变和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的取材与创作的例子,提出“历史是动态过程而非静态结果”的结论。随后,赵新建对史剧中的历史内在真实性、历史假说的几个原则和历史研究中的诗学原则进行具体阐述,并呼吁青年人多关心当下的戏曲创作,传承和发扬戏曲文化。讲座结束后,他针对在场师生提出的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青年创作选题等方面问题给予解答。丁永祥在总结中指出,赵建新教授以严谨踏实的戏曲文学探究态度提出历史剧创作的宝贵建议,表明当下历史剧创作应当尊重历史内在可能性。他鼓励同学们重视中国戏剧文化,在艺术创作方面要遵循“小处开口,大出着眼”的原则,在学习生活中当阅读大量书籍,观看优秀的电影戏剧作品,提高自身
    2021-11-02
  • 10月31日上午,河南大学王蕴智教授应邀在文学院一楼报告厅为学院师生作题为“中原地区是汉字早期形成与发展的摇篮”的讲座。讲座由我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李雪山主持,近百名师生参与本次学习。王蕴智从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造字方法入手,结合大量例子,论证“汉字是中华文明的根脉”的思想。随后,他展示开封、南乐、鲁山、虞城等多地关于仓颉造字的文化遗迹,分析不同古迹的特点和可信度。王蕴智选取出土于黄河流域的远古符号为例证,介绍早于殷墟甲骨文的贾湖裴李岗文化时期刻画符号、仰韶文化时期刻画与彩绘符号、马家窑文化时期彩绘符号等古文字遗迹,探讨古汉字体系的形成。他列举了郑州商代遗址出土的陶器符号、商代甲骨文、商代金文等,提出“早于殷墟时期的古汉字遗迹主要出土于郑州地区”的观点。王蕴智指出,汉字最早在中原大地上孕育、成熟并被世代传承,并以“汉字体系的最早形成应是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作结,为华夏汉字文明的传承创新提出建设性意见。讲座结束后,王蕴智针对早期文字研究方法、河南古文字研究发展方向等问题给予解答。李雪山对王蕴智教授的分享表示感谢,并对报告内容进行简要总结。他指出,王蕴智教授围绕“黄河流域中
    2021-11-02
  • 11月1日上午,南京师范大学陈书录教授在崇文楼一楼报告厅为文学院师生作题为“儒商与文学”的专题讲座。学院百余名师生生参加学习此次讲座。讲座由我院周相录教授主持。陈书录以“什么是儒商?”为切入点,结合中西方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进程,详细分析商人精神与中西文化背景的异同。他结合对儒商精神与中国文人心态的研究,按照时间顺序从多个方面讲述儒商精神跟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改变。陈书录旁征博引、鞭辟入里,充分阐释了儒商精神与文学联姻中体现的四大价值观念——“真、善、美、利”。针对“儒商伦理道德的传承与创新”的现实性问题,他强调,应在伦理道德与商业精神的结合上,大力推进中国儒商伦理道德传承体系的建设,在文学艺术创作上放飞儒商审美理想和社会理想。他提出,在社会实践中应造就一批义利两立的儒商,使经济发展与道德得以同步提升,为实现“中国梦”添砖加瓦。周相录指出,陈书录教授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值得在座的每位师生学习,他从讲座的具体内容和完善的知识体系等多个方面,为文学院师生的学习研究提供了借鉴和指导。专家简介:陈书录(书禄),文学博士,二级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江苏
    2021-11-02
  • 10月29日下午,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议组成员、厦门大学体育教学部郑婕教授在体育学院学术报告厅为学院师生作了一场题为“非物质‘鼓’文化遗产传承与时代创新”的学术报告。学院相关负责人及教师代表参加了此次报告会。报告由学院院长岳贤锋主持。郑婕从非物质“鼓”文化资源、文化传承、文化创新为切入点,详细地阐述了非物质“鼓”文化的历史背景,又对健身手拍鼓的来源、健身手拍鼓的概念、健身手拍鼓的特性、健身手拍鼓的推广与发展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阐述。郑婕在教授过程中还加入了自带鼓具进行展示,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在场所有人深刻感受到了“鼓”文化的魅力。报告结束后,郑婕同与会师生进行了亲切的交流与讨论,并针对师生提出来的问题给予了耐心细致的解答。学院将继续以“科研兴院”为主旨,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开设学术讲座,推动形成学院良好的科研氛围,为学院今后体育科研与学科建设工作的稳步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体育学院聂梦俭 李 欢)专家简介:郑婕,厦门大学学体育教学部教授、博士,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体育学科组会评专家;教育部学位中心体育学科评审专家;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健身秧歌(鼓)培训推广委员会主任;中国
    2021-11-01
  • 10月31日上午,中国戏曲学院教授赵建新在音乐舞蹈学院二楼会议室作“融合与再生:从戏剧角度看近年来戏剧与音乐的跨界创作”专题讲座。学院部分教师及相关专业学生参与讲座。讲座由学院教师吉莉主持。讲座中,赵建新对近年来国家艺术基金资助戏剧剧目数据进行分析,探讨各地区戏曲剧种整体资助比例发展趋势。他详细讲述了音乐艺术主题性创作趋势,介绍戏剧与歌剧、民族管弦乐、管乐或弹拨乐、京剧交响套曲等其他音乐形式深度融合的四种主要方式。在对音乐论文的撰写问题上,他指出,要结合自身的优势进行研究,要针对研究提出新的观点提供新的史料。在互动环节中,赵建新以严密的语言逻辑,严谨科学的治学思想,细致地回答了师生们提出的问题。本次讲座为学院音乐与戏剧的跨界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使参会的全体师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再生有了更深的认识,对师生们科研论文的撰写、科研能力的提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进一步促进了学院传统音乐学科的发展。专家简介:赵建新,中央戏剧学院博士,中国戏曲学院教授,《戏曲艺术》编审,北京市文联签约评论家。研究方向为戏剧史论及戏剧批评,出版有《中国现代非主流戏剧研究》《戏剧本体与现代审美》《唱念做
    2021-11-01
  • 10月29日,应外国语学院邀请,上海交通大学甄凤超教授在智慧教室作了题为“项目申报与科研能力的提升”的学术报告。学院教师及研究生50余人参会聆听报告。讲座由学院副院长娄宝翠主持。讲座中,甄凤超教授结合自己申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经历,从选题依据、研究内容、创新之处等维度讲述了项目申报过程。接着他从写前、写中和写后详细探讨了学术论文的撰写与发表。最后结合自身的科研之路展开讨论,并以语料库驱动的配价研究课题为例,探讨如何以项目为依托,深化科学研究,提升科研能力。最后,甄凤超教授耐心细致地回答了师生提出的问题。报告在参会人员的热烈掌声中结束。此次讲座为学院师生科研项目申报、论文写作与发表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专家简介: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中国语料库语言学研究会理事,《当代外语研究》副主编,“Applied Corpus Linguistics”编委,英国伯明翰大学语料库语言学研究中心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料库语言学、语料库辅助的外语教学。在“TESOL Quarterly”、《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等期刊上发表30余篇论文,出版3部学术专著,完成
    2021-10-29
  • 10月25日上午,应化学化工学院邀请,国家杰出青年、华东师范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姜雪峰,国家杰出青年、华中科技大学药学院教授万谦在化学北楼N102报告厅作学术报告。学院相关学科学术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近100人聆听本次报告。报告会由副校长、化学化工学院院长江智勇主持。姜雪峰作了题为“绿色有机硫化学”的学术报告。他运用“无机硫向有机硫转化”的理念,建立起了“3S”绿色硫化学:无臭、稳定、可持续(Smelless, Stable, Sustainable),重点介绍了绿色硫化试剂开发与策略建立,并用于后期硫化修饰与功能分子合成。万谦作了题为“基于锍离子的糖苷化反应”的学术报告,他重点讲述了扰动-Pummerer反应介导的糖基化反应,结合接力糖苷化组装策略以及一釜接力糖苷化反应,并用于多个树脂糖类天然产物的全合成。报告会结束后,姜雪峰和万谦与到场师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在座成员积极发言、热烈讨论。专家简介:姜雪峰教授,曾获2020年中美化学与化学生物学教授协会杰出教授奖、2019年中国均相催化青年奖、2018年IUPAC元素周期表青年科学家硫元素代言人、2018年药明康德
    2021-10-26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