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1

  • 6月17日上午,应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邀请,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长江学者陈少明在“腾讯会议”上为学院师生作了题为“想象力的学问”的学术报告。学院部分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参与。报告由学院副院长陈四海主持。陈少明以“哲学学什么”引导大家对“想象力”进行思考,并对“想象力”进行了概念界定。他从中西方著名个案入手分析了“想象力”的各种形态,阐释了“想象力”对思维、观念和意义世界构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指出“想象力”是人类把握世界的独有方式,不仅赋予存在以意义,而且能够“无中生有”,创造以前世界未曾存在的事物,想象未知的生活。陈少明呼吁师生们要正视哲学之用,因为哲学决定了什么叫有用,什么叫无用。报告尾声,陈少明与在线师生进行互动,就与会人员的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回答。陈四海总结到,陈少明的报告指明了理解哲学的另外一个维度,对与会人员带来颇多启发。(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李广宇马文韬)
    2021-06-18
  • 6月16日下午,应外国语学院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陆建德教授在外国语学院Common Room作了题为《诗人之德——从利维斯对雪莱的批评谈起》的学术报告。学院相关学科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研究生代表和部分本科生观看了本次报告。报告由学院副院长娄宝翠主持。陆建德从一度受到质疑的雪莱抒情诗以及英国学者利维斯对他的批评谈起,并借由此引发的关于“何为诗人之德”旷日持久的争议,回顾和梳理了英国人文主义批评传统,揭示出文学批评在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社会功能、内在属性和交织使命,有助于师生更深刻全面地理解利维斯的整个诗学思想体系和文学观,加深对诗歌和人生关系的理解。在问答环节,陆建德耐心细致地回答了师生提出的问题,报告在参会人员的热烈掌声中结束。专家简介: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外文系,1990获得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党委书记和文学所所长,同期还分别兼任一级顶尖期刊《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动态》、《文学评论》和《中国文学年鉴》等学术期刊主编,现兼任厦门大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2021-06-17
  • 6月11日下午,应生命科学学院邀请,上海师范大学戴绍军教授来我校讲学,并在生物东楼报告厅作题为“菠菜高温应答翻译后修饰蛋白质组学分析”的精彩学术报告,学院师生100余人参加。戴绍军从细胞内复杂代谢环境讲解入手,全面阐述了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包括iTRAQ、TMT等定量蛋白质组技术,磷酸化、泛素化等修饰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以及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基本策略,分析了植物蛋白质组学的发展前景和存在问题。戴绍军重点介绍了应用翻译后修饰蛋白质组学分析菠菜高温应答机制的研究,包括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磷酸化蛋白质组学分析、氧化还原蛋白质组学分析和泛素化蛋白质学分析,以及菠菜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和分子遗传学研究近况。本次报告内容丰富,广大师生纷纷表示受益匪浅。(生命科学学院喻娟娟)专家介绍:戴绍军,上海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农艺与种业学科带头人,上海市植物种质资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一等奖、上海市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中国林业青年科技奖等奖励。兼任国际植物蛋白质组学组织(INPP
    2021-06-15
  • 6月10日晚,应我校物理学院邀请,中科院近代物理所研究员朱小龙来我校讲学。报告会在物理南楼二楼报告厅举行,学院相关专业的师生参加了学术活动。朱小龙研究员以“近物所碰撞动力学研究进展”为题,介绍了中国近代物理研究所碰撞动力学的研究进展,高电荷态离子诱发N2Ar团簇的碎裂模式的实验结果,通过相关的理论计算解释,首次发现了重离子转移通道以及相应的环境效应,该机制的发现丰富了对弱束缚体系反应机制的认识。报告结束后,朱小龙研究员与现场师生进行了互动,就师生提出的相关问题给予解答。专家简介:朱小龙,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高电荷态离子相关的原子物理实验研究。主要研究方向:重离子与原子碰撞中的态选择电荷转移研究;重离子诱发分子、团簇的碎裂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主要参加重点项目3项,参加973项目1项,目前主持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1项,自然基金面上项目1项。曾访问法国科研中心(CNRS)和德国重离子研究中心(GSI)各两次,受邀做国际会议口头报告9次,研究工作受到广泛关注。(物理学院 张浩兴 梁文龙)
    2021-06-11
  • 6月10日晚,应我校物理学院邀请,中科院近代物理所研究员许慎跃来我校讲学。本次报告在物理南楼报告厅举行,学院师生参加了报告会。许慎跃研究员以“原子尺度的台球游戏”为题,向师生介绍了有机分子及团簇体系解离碎裂的理论过程以及相应的实验装置;随后着重向师生介绍了C2H2团簇模型氢键体系中的质子转移过程研究和C2H2、C3H4分子解离碎裂动力学过程中的延迟解离,三体解离的相关机制;他希望进行更大体系分子的解离碎裂动力学实验研究以及更高的能量的碰撞过程。报告结束后,许慎跃研究员与现场师生进行互动,就师生提出的相关问题给予了解答。专家简介:许慎跃,中科院百人计划,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5年在兰州大学本科毕业,2011获得中科院近代物理所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所工作,2016年7月-2020年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20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并回到中科院近物所工作至今。研究方向是基于多粒子符合探测技术、光电子技术和重离子加速器研究原子分子的电离及解离碎裂过程,为发展量子少体理论提供实验依据;为理解辐射损伤在分子尺度的微观机理及宇宙中的分子演化机制提供参考。        
    2021-06-11
  • 6月9日下午,应我校物理学院邀请,中国科学院大学乔从丰教授在物理北楼三楼学术报告厅作了以《引力波及其探测》为题学术报告。学院相关学科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百余人聆听了本次报告。在报告中,乔从丰介绍了2016年2月11日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实验组宣布直接观测到由两颗恒星级黑洞在十多亿年前并合后产生的引力波。这个发现是对100年前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所预言的引力波的直接验证,为人类进一步探索宇宙的起源、形成和演化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观测手段,也为深入研究超越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量子引力理论提供了实验基础。通过探测各个频段的引力波,包括宇宙大爆炸时期产生的原初的引力波,将开启引力波天文学、引力波物理以及量子宇宙物理研究的新纪元。乔从丰还介绍了未来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特别是我国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的重要性和可能性等问题进行讲解,希望能有更多的青年学子了解并参与到这场人类认识引力,探索宇宙的征程之中。专家简介:乔从丰,教授,北京大学理论物理专业博士,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中国科学院大学首批经国际评估认定的长聘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高能物理和量子理论基本问题研究方向国际
    2021-06-11
  • 6月9日晚上,应我校物理学院邀请,我校优秀校友、兰州大学王雄飞教授在物理南楼学术报告厅作了以“粒子物理实验重器之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为题学术报告,学院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100余人参加此次报告会。王雄飞在报告中介绍了不同时期科学家在物质基本层次探索方面的不断努力,所取得的成果,随着实验和理论的发展,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逐步深入,发展为目前的粒子物理标准模型,以及目前粒子物理实验方面的研究进展等。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是我国在高能物理领域的加速器,基于在陶粲能区获取的世界最大的数据样本,取得了很多具有国际重要影响的成果,王雄飞介绍了自己团队基于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在重子物理方面所做的物理分析以及相关成果。王雄飞还介绍了兰州大学物理学院研究生招生和培养方面的情况,他耐心细致地回答了师生提出的问题。讲座在参会人员的热烈掌声中结束。专家介绍:王雄飞,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2年获河南师范大学理论物理硕士学位,2017年获清华大学博士学位,2017-2019年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做博士后,获赵忠尧基金资助,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研究方向是粒子物理实验,主要从事北
    2021-06-11
  • 6月8日下午,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管乐与打击乐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王以东教授应音乐舞蹈学院邀请,在音乐楼501演奏厅开展学术讲座。学院校特聘教授、师生代表130余人参加讲座。讲座由院长张伟主持。王以东以《节奏与打击乐训练》为题,从中国民族打击乐、基本节奏训练、小件打击乐器训练等方面进行了讲述。他通过带领现场全体师生参与节奏训练趣味活动,将打击乐训练寓教于乐、寓学于趣。他指出,音乐由旋律与节奏两大基本要素构成,人们习惯了音乐中旋律的音高变化,往往忽略旋律背后的节奏支撑,打击乐最擅长表现节奏要素,节奏与打击乐作为独立元素呈现,同样可以有趣、使人愉悦。张伟代表全院师生对王以东教授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他表示,本次讲座形式新颖,增强学院师生对中国民族打击乐认识,促进打击乐专业的发展,对学院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兴趣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专家简介:王以东,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管乐与打击乐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打击乐学会会长,中国音协民族打击乐学会会长。“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华乐大典》(打击乐卷)执行副主编。主持国家艺术基金、北京文化艺术基金、北京市教委人才强教
    2021-06-11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