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1

  • 6月19日下午,应化学化工学院杨林教授的邀请,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梅天胜研究员以“金属有机电化学合成”为题作了一场线上学术报告,报告会在化学北楼N102会议室举行,学院青年骨干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线上线下参与了此次学术报告会。报告中,梅天胜研究员详细介绍了其科研团队融合电化学和金属催化,他们利用过渡金属具有多价态、独特基元反应及其丰富配位模式的特性,使用过渡金属作为分子电催化剂的策略,调控电极和底物之间的电子转移以及反应选择性,发展了电促金属催化模式。该模式突破了传统有机电化学中底物和电极之间直接发生电子转移生成的开壳层活泼中间体导致反应选择性不易控制的固有局限。梅天胜研究员汇报其课题组在金属有机电化学合成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报告结束后,梅天胜研究员和参会师生就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报告人简介:梅天胜,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金属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5年入选“国家千人”青年项目和上海浦江人才计划,2016年获得“Thieme Chemistry Journal Award”,2019年中科院“百人计划”终期评估中获得“优秀”,2020年入选上海
    2022-06-19
  • 6月19日上午,应化学化工学院邀请,云南大学教授邵志会以线上方式作了题为“手性分子精准催化不对称合成”的线上学术报告,报告会在化学北楼S601会议室举行,学院青年骨干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线上线下参与了此次学术报告会。报告中,邵志会从有机小分子催化出发,介绍了其课题组突破手性仲胺催化剂“环状”传统模式,设计发展了新型的“非环仲胺”手性催化剂,实现手性分子的发散性合成。他介绍了炔基亚胺试剂的制备以及在不饱和氨基酸和手性丙炔胺方面的应用,并将发展的合成新方法用于多种吲哚生物碱的高效不对称全合成。报告结束后,邵志会和与会师生就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专家简介邵志会,博士生导师,国家高层次人才,云南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2004年毕业于兰州大学获博士学位,2004/08-2006/03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6/04-2007/07在香港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7/09进入云南大学工作。主要从事催化不对称合成方法学以及天然产物/手性药物催化不对称合成研究。以通讯/共同通讯作者在Nature Chem., Nature Commun.等国际主流化学期刊发表论文60余
    2022-06-19
  • 6月16日,应教育学部邀请,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技术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贾积有教授为我校师生作了题为《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线上学术报告。学部教师,研究生和教育博士等二百余人参加了本次报告。报告由学部副部长朱珂主持。贾积有围绕人工智能与教育的结合、怎么赋能教育等问题展开报告。他简要分析了教育与自然智能、人工智能的辩证关系,并列举了人工智能的具体案例来展开说明。贾积有对一般教学系统进行讲解,详细地介绍了其基本的组成要素及其特征,通过对比常规教学中教师的压力,引出智能教学系统,着重介绍了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包括历史、数学和英语等人工智能教学案例的应用及效果分析。他展望未来,致力于打造服务终身学习的智能普适教育环境,并寄语教师要与时俱进,学会使用各种各样的智能技术协助教学。报告会结束之后,贾积有与参会师生就若干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与交流。专家简介:贾积有,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技术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教育信息化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教育学院(2015)、香港公开大学(2017)客座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9)。北大理学学士、教育学硕
    2022-06-17
  • 6月16日上午,商学院举办线上学术沙龙活动。本次活动邀请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北京师范大学焦豪教授和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川川教授担任论证专家,对学院杨玉珍教授团队的论文进行科学论证与指导。学院骨干教师和部分研究生参加了本次活动。杨玉珍分别对焦豪和张川川进行了介绍。团队成员张雪珂就工作论文的情况进行了简要的汇报。焦豪和张川川就论文各部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指导,并提出了非常具体的建设性修改意见和建议。线下参会的各位老师也都积极发表了各自的建议和看法。杨玉珍在总结中对两位校外专家的指导表达了感谢,强调未来学院将常态化举办学术沙龙活动,期待更多青年博士和广大教师积极参与,交流科研进展,推动学院科研水平再上新台阶。(商学院 海本禄/文 赵潘/图)
    2022-06-17
  • 6月16日,应环境学院邀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潘波教授为我校师生作题为“热解碳材料的反应活性及其环境效应”的线上学术报告。学院相关学科学术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研究生等70余人通过线下和线上方式参加了本期学术报告。报告由学院副院长曹治国主持。潘波以“热解碳材料的反应活性及其环境效应”为题,基于研究团队近年来研究进展,系统讲解了热解碳材料生物炭的表观反应活性和对环境有机污染物的吸附降解机制,介绍了通过对芬顿反应、固相液相反应体系、氧化还原等过程活性中间体的分析,研究了活性碳材料的结构和组成在污染物去除中的贡献,评估了在生物炭应用中潜在的环境效应。最后,潘波综合展望了生物碳在污染物降解、水处理高级氧化系统等领域的应用前景。报告会结束后,潘波与参会师生就生物质碳前驱体的选择标准、环境持久性自由基的界定、自然环境形成生物炭的用途和意义等相关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与交流。(环境学院 张彦灼 武大鹏)
    2022-06-16
  • 6月15日晚,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刘海波教授应邀为文学院师生作题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路径与实践”的线上讲座。讲座在崇文楼二楼会议室通过腾讯会议进行,学院相关负责人、教师代表及本科生代表参加了报告会。报告会由戏剧影视文学教研室主任李钦彤主持。在讲座中,刘海波以“中国电影为什么要走出去?”作为切入点,从分析中国电影的现状出发,引出“中国电影如何走出去”的问题。他围绕中国电影在西方主要电影节上获得承认、中国电影进入西方主流电影市场、中国电影赢得西方主流观众认可和中国电影不仅在西方也要在东方得到传播四个向度,由浅入深地剖析中国电影与西方电影之间真正的较量是文明的较量这一结论。刘海波介绍了中国电影走出去的路径和实践,即华资电影、华人电影、华语电影和华文电影,以《绿皮书》《英雄》《推手》等作品为例,强调了中国电影人需要充分汲取东西方思想文化资源,并加强对生活的思考和文明的沉思。讲座结束后,刘海波就师生提出的问题给予详细的解答。李钦彤对刘海波的分享表示感谢。他表示,刘海波教授对中国电影发展深入研究,讲座内容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内容丰富,为学院师生在电影方面的研究提供新思路、新见解,拓宽学院师生研究
    2022-06-15
  • 6月13日,应环境学院邀请,华北电力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牛军峰教授为我校师生作题为“水中新污染物的物化去除技术”的线上学术报告。学院相关学科学术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等百余人聆听了本次报告。报告由学院副院长曹治国主持。在报告中,牛军峰就国家对新污染物管控的相关政策进行介绍,强调了新污染物的危害及治理难度。他针对应用广、毒性大、难降解的全氟化合物处理技术展开报告。牛军峰基于团队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和工业应用需求,详细介绍了电絮凝技术、电催化氧化技术和吸附技术对水中高、底及痕量全氟化合物的去除效果和作用机制,阐明了不同碳链长度的全氟化合物去除特征。他还针对水中PPCPs电氧化去除技术进行了介绍讲解,阐述了平板式电极和穿透式电极在水污染治理领域的应用,并从能耗及毒理学角度揭示了电化学水污染处理技术的应用前景。报告会结束后,牛军峰与参会师生就水污染治理中技术选取、中间产物测定、毒性评价等相关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与交流。(环境学院 武大鹏 王未来)
    2022-06-14
  • 6月12日上午,应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的邀请,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夏巧玲教授通过线上的形式为本院师生作题为“Finsler manifolds with weighted Ricci curvature bounded below”的学术报告,相关专业教师和研究生参加此次报告。夏巧玲教授介绍了具有加权Ricci曲率有下界的芬斯勒流形整体分析一些最近进展,她报告了测地球的体积增长、特征值、热流等问题的结果。夏巧玲教授报告详细、全面。此次讲座拓宽了青年教师和学生的学术视野。报告会结束后,与会教师和学生就关心的相关科研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专家简介:夏巧玲,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目前主要从事芬斯勒流形上整体分析与拓扑的研究,已发表数十篇学术论文并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朱红梅)
    2022-06-12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