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1

  • 5月25日下午,应生命科学学院邀请,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刘徐兵为我校师生作题为“植物-土壤反馈与森林群落物种共存”的线上学术报告,校内外200余名师生通过云端参与。报告由学院副院长王海磊主持。刘徐兵以气候变化和生境破碎化背景下开展物种共存机制研究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意义为切入点,详细讲解了土壤病原菌和菌根真菌在“植物-土壤反馈”机制中的不同作用,分析了不同类型菌根菌丝地下高速网络对幼苗更新的影响,阐释了植物与土壤微生物正负反馈作用下的森林群落物种生态位分化与共存机制。报告结束后,刘徐兵就植物-土壤反馈的纬度格局、物种共存的互补效应与负密度制约作用关系等话题与参会师生展开深入讨论与交流。本次报告观点新颖,深入浅出,对生态领域开展科学研究具有启发性,广大师生受益匪浅。专家简介:刘徐兵,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曼彻斯特大学兼职博导,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英国皇家学会牛顿高级学者,生物多样性演化与保护广东高校重点实验室主任,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PI,中山大学生态学系副主任。刘徐兵教授主要从事森林群落的物种共存和生物多样性领域基础理论研究,近期工作以热带
    2022-05-26
  • 5月24日,应化学化工学院邀请,太原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李立博为我校师生作题为“分子辩识吸附分离材料在石化领域的应用探识”的线上学术报告,报告会在化学北楼N102会议室举行。学院领导、青年骨干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参与此次学术报告会议。会议由原河南师范大学校长王键吉主持。报告从传统MOFs材料到新型多孔MOFs材料的制备、功能化及能源气体分离与纯化。新构建的Fe-O2基团能够与乙烷显示出更强的吸附亲和力,实现吸附乙烷强于乙烯,从而达到选择性脱除乙烯中杂质乙烷的目的。报告结束后,李立博与师生就如何设计新型的、功能化的多空材料等相关问题开展了深入讨论与交流。(化学化工学院过治军)
    2022-05-25
  • 5月24日,应我校化学化工学院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化学系博士生导师牟天成为我校师生作题为“低共熔溶剂:设计、性质和应用”的线上学术报告,报告会在化学北楼N102会议室举行。学院领导、青年骨干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参与此次学术报告会议。会议由原河南师范大学校长王键吉主持。报告从低共熔溶剂的概念起源出发,简单介绍低共熔溶剂的形成原理和方法、其各种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在分离和合成领域的应用。报告结束后,牟天成与师生就如何设计新颖的、功能性的低共熔溶剂等相关问题开展了深入讨论与交流。(化学化工学院过治军)
    2022-05-25
  • 5月24日,应外国语学院邀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全国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院长向明友教授在线上作了题为“简论经济分析语用学”的学术报告。学院300余名师生参会学习。讲座由学院院长刘国兵主持。报告中,向明友教授指出,符号学家Morris最早将语用学理解为研究符号与符号使用者关系的学说。学界多支持将语用学定义为“研究在具体语境中使用语言的学说”,语言的使用应该既包括言语理解也包括言语生成。语用学现有理论多集中在言语理解上,较多关注对意义的研究,对言语生成,尤其是言语生成和理解的互动研究严重不足。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另辟蹊径,创立一个能够同时关照言语生成和理解的语用学研究新体系,并将其命名为经济分析语用学(Econopragmatics),以期统领包括言语生成和理解在内的言语交际行为全过程。报告完成后,向明友教授和参会师生进行互动并答疑解惑。通过此次讲座,学院师生对语言学研究中已存在的经济思想、经济分析方法论在语用学研究中的可行性等问题有了较为清晰的认知,有效拓宽了他们的学术视野,启迪了科学思维。本次讲座是外国语学院开展的
    2022-05-25
  • 5月21日,应我校化学化工学院邀请,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黄有教授为我校师生作题为“有机膦催化的联烯酸酯的环化反应”的线上学术报告,报告会在东区实训楼1511会议室举行。学院领导、青年骨干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参与此次学术报告会议。会议由有机所所长范学森教授主持。黄有教授针对一些重要多环化合物合成所面临的挑战,以绿色化学的理念为指导,通过设计结构独特的双官能团有机膦催化剂,发展了一系列有机膦催化联烯酸酯环化的新反应,为具有重要用途的结构新颖的多环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了绿色、高效、快速的新方法。黄有教授与全员师生就如何设计结构新颖的双官能团化有机磷催化剂等相关问题开展深入讨论与交流。(化学化工学院 徐园双)
    2022-05-25
  • 5月22日下午,应化学化工学院邀请,国家杰青、清华大学化学系李艳梅教授以线上方式作了题为“糖肽的合成及其免疫学性质研究”的专题报告,相关专业教师和研究生参加了此次报告。报告中,李艳梅教授首先介绍了目前肿瘤免疫治疗的手段,随后,基于肿瘤表面特异性糖修饰和蛋白骨架的特点,介绍了课题组设计、合成和筛选出的一系列具有较好免疫原性的糖肽表位,并进一步采用不同化学策略提高其免疫原性,为相关肿瘤疫苗的研发打下了基础。报告结束后,李艳梅教授和与会师生就有关问题进入了深入交流。(化学化工学院张 琰)专家简介:李艳梅,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致理书院院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重大科学计划(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987年在清华大学获学士学位,1989、1992年分别在同校获硕士与博士学位。1993 - 1998年清华大学副教授。1996 - 1997年在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有机化学所从事博士后工作。1998-现在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化学生物学、多肽化学和有机磷化学等方面的研究,目前的研究兴趣集中于退行性疾病发病机制及抑制剂设
    2022-05-25
  • 5月22日下午,应化学化工学院邀请,国家青年拔尖人才、北京理工大学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黄佳琦教授以线上方式作了题为“高比能锂硫电池固液界面调控策略研究”的专题报告,相关专业教师和研究生参加了此次报告。报告中,黄佳琦教授介绍了高比能电池系统的应用前景,以及锂硫电池新的机遇与挑战。随后通过锂硫电池正极硫转化和金属锂富集的界面行为两方面详细介绍了课题组的相关工作,为金属锂电池的未来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报告结束后,黄佳琦教授和与会师生就有关问题进入了深入交流。(化学化工学院 张 琰)专家简介:黄佳琦,北京理工大学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教授,国家青年拔尖人才。2007年及2012年分别于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获工学学士及博士学位。2016年入职北京理工大学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独立开展教学研究工作。主要面向高比能、高安全、长寿命的锂硫及金属锂等新体系电池应用需求,开展其中界面电化学转化机制,界面关键能源材料等相关研究。在Angew. Chem. Int. Ed., J. Am. Chem. Soc., Adv. Mater., Adv. Funct. Mater., Sci. Bull.等期刊发表研究工作10
    2022-05-25
  • 5月23日,应环境学院邀请,澳大利亚格利菲斯大学清洁环境与能源中心博士生导师、新能源研发领军人才张山青教授,为环境学院师生作题为“Advanced Sensing Designs for Intelligent and In-situ Water Quality Monitoring”的线上学术报告。报告由环境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曹治国主持,学院相关研究领域教师及研究生70余人通过线上线下方式聆听了报告。张山青教授基于团队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同与会师生分享了自行研发设计的多款智能原位水质监测设备,详细介绍了设计原理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这些便携式快速水质监测设备不仅获得了多项国际专利,而且在中国多地得到广泛应用。报告结束后,张山青教授就关于水质监测设备设计思路和原理方面的技术问题,以及如何有效进行科学技术转化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解答。同时,就如何兼顾培养学生所需的基础研究和产业化技术转化研究之间的矛盾,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环境学院 刘海津 武大鹏)
    2022-05-25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