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实验室开放日活动让创新药物研究“可知可感”

发布时间:2025-10-27浏览次数:10

在全国高校科普育人的热潮下,如何让前沿科研走出实验室,成为科学传播核心命题。1026日,抗病毒性传染病创新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在河南师范大学科技创新港校区为2025级本科生打造 “破解抗病毒药物的科学密码” 的活动。在近两小时沉浸式体验中,他们既读懂抗病毒药物研发的内在逻辑,也体会到科研思维的严谨,感受到科研探索的温度。

活动用通俗语言解析专业知识。在大型仪器平台,学生们有序穿戴鞋套参观,面对高效液相色谱-质谱仪,科研人员以 “药物质量检测官” 角色解读:前者是成分筛查仪,如放大镜一般辨别有效成分与杂质;后者是分子身份证读取器。

在药物评价与机制解析实验室,科研人员介绍了细胞房的构造、功能及严格的无菌操作规范。细胞实验对洁净环境要求高,污染常致细胞死亡,影响实验可靠性。为此,实验室设定了标准化进入流程:穿戴无菌服、口罩、手套,喷洒75%酒精消毒手部与鞋底,经风淋除尘后方可进入,细胞间内严防飞沫或微粒污染。一次因消毒疏忽导致的污染事故,让团队数周工作归零,深刻印证了“细节决定成败”,也彰显了规范操作对高质量药物研究的重要性。

在药物设计合成实验室,科研人员用“煮特色菜”生动比喻药物中间体的合成过程:化学原料如同油盐酱醋,需在精确控制的“烹饪条件”——如温度、时间与配比下“下锅”,熬制出“半成品中间体”,再经提纯加工成先导化合物。既生动展现了研发过程如烹制新菜般的趣味性,也点出其需精准把控相关参数,同时包容合理试错的科学特性。这一类比既展现了研发的趣味性,也凸显了其对参数精准把控的要求和对合理试错的包容。

此次开放日不仅展示了前沿科研成果、弘扬了科学精神,高度契合高校科普的使命追求,更让2025级本科新生深刻认识到:抗病毒药物研发是一场回应人类健康需求的严谨探索,科研既讲逻辑,也蕴温度。而这种从“遥不可及”到“可感可及”的认知转变,正是科普最珍贵的价值所在。

(抗病毒性传染病创新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   朱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