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务通知

关于推荐河南省2015年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进行网上申报的通知

发布者:李沛发布时间:2015-06-08浏览次数:1038

各有关学院及项目负责人:

根据省教育厅和我校相关文件规定,学校组织专家对各单位申报的项目进行了推荐评审,决定推荐本通知所附30个项目申报本年度省级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现将结果反馈给大家,请各学院及时将本通知转发给各项目负责人,并按照通知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将所有材料交教务处。

一、网络申报方法及时间

此次申报工作使用“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管理系统”完成电子数据的采集和报送。

(一)各项目负责人登陆http://jsjy.haedu.gov.cn/进行注册,申报单位选择“河南师范大学”。

(二)登录后,仔细阅读“申报系统使用说明”,根据系统提示要求,准确填写并在线提交《河南省教育厅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立项申请书》。

申报系统使用说明:项目申评书,必须从系统里下载申评书2014SFC.doc),填写完整后,在线提交申评书。项目基本信息、项目主持人基本信息、研究成果情况、主要成员信息,请填写完整。

填写申评书,必须启用word宏功能

1) 如果您是Word2000,word XP, word 2003用户

   a) 请把Word宏的安全性设为:” 。方法: Word菜单->工具->->安全性->安全级,设置为

   b) 关闭本文档,重新打开,点击启用宏按钮,即可开始填写本文档了

2) 如果您是Word2007,Word2010用户,点击word左上角安全警告选项中的启用此内容”),即可开始填写本文档了。

注意:请不要改动申评书中的表格,避免取到的数据不准确!!

 

(三)本次项目网络申报截止日期为2015年6月10日上午10点,届时系统将关闭,请各项目组务必在此之前完成网上申报。

二、提交材料

1、《河南省教育厅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立项申请书》(以网络提交的为最终版本)(一式2份),并附电子版一份。

2.相关证明材料:项目主持人和主要参加人员近三年内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主要成果,包括与项目有关方面的获奖证书复印件,正式出版的著作或发表的论文复印件(一式1份,按序装订成册)。

三、材料填写的具体要求

《河南省教育厅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立项申请书》是立项申请、评审、批准的主要依据,必须严格按规定的格式、栏目及所列标题逐项如实、全面填写,如“三、项目实施方案及实施计划”一栏中,“1.具体改革内容、改革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子栏目内容的填写,应逐项分别填写。

1.项目名称:应准确、简明地反映出项目的主要内容和特征,字数(含符号)不超过35个汉字。

2.项目类别:请严格按照学校推荐评审结果(附件1)中项目所对应的项目类别进行填写。

3.申请单位(盖章):申请单位只需填写河南师范大学。

4.《申请书》“一、简表”中项目组:项目组成员一律以附件1中项目成员为准,不得再做变动(标注红色字体的除外)。主要人员签章必须由本人亲笔签字,不能代签。

5.学校已具备的教学改革基础和环境:请参考附件2,各项目可在此基础上,根据项目情况进行完善。

6.经费预算:重点项目经费预算金额填6万元,一般项目经费预算金额填1.6万元。

7.学校推荐意见:请填写“情况属实,同意推荐”,日期为2015年6月9日。

8.《申请书》等书写、打印格式:

(1)《申请书》一律用A4纸,竖装,双面印刷。正文内容所用字型应不小于5号字。

(2)《申请书》需签字、盖章处打印或复印无效。表中各项目均不要另附纸。

(3)《申请书》和《申请书》指定附件两项材料应分别装订,即《申请书》指定附件备齐后应单独合装成册,不要和《申请书》正文表格装订在一起,以便于评审时阅读。其规格大小应与推荐书一致,首页应为附件目录,不要加其他封面。

上报材料要用厚牛皮纸袋装好。每袋限装一项成果的材料,并将《申请书》封面(复印件)贴于袋的正面。

9.所有推荐材料一律不退,请自行留底。

四、提交时间

请各项目组务于2015年6月10日下午18点前将有关申报材料报送教务处教学工程管理科(文科楼214室),逾期视为自动放弃。

五、其他

请项目负责人认真核对附件1中项目名称及成员信息,为维护评审工作的严肃性、权威性,所有项目成员一律不得再作调整、更换。

 

联系人刘葳葳   3326194

电子信箱:liuweiwei@htu.cn

 

附件:(通知正文及附件点这里下载.doc

附件1:河南师范大学推荐2015年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项目评审结果

附件2:学校已具备的教学改革基础和环境,学校对项目的支持情况(含有关政策、经费及其使用管理机制、保障条件等,可附有关文件),尚缺少的条件和拟解决的途径。

 

 

教务处

2015年6月8日


附件1

河南师范大学推荐2015年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项目评审结果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主持人

主要成员

学院

推荐类别

1

中学名师省内访学:基于河南省教师教育类课程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陈广文

王彩琴、董亚杰、梁作振、王金明、吴铮、刘新选

教务处

重点

2

在教师教育中有效实施课例研讨的策略与价值

陈运保

赵旭、王玉静、刘新选、董玉玲、史彦伟、赵东庆、赵亮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重点

3

教师教育信息化及课程整合研究与实践

叶海智

吴忠良、邓敏杰、李海龙、李万里、祁媛、田根宝、李红

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

重点

4

中小学语文教师“国培”的针对性、实效性研究

耿红卫

时花玲、耿红琴、闫记红、刘 宁、刘天瑜、周枫琳、刘萍萍

文学院

重点

5

基于河南省美术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应用与实践

杜旭光

董明慧、吕瑛、马饮川、侯文、 周武强

美术学院

重点

6

中学数学名师培训的研究

左红亮

柴新宽、赵先鹤、左敬亮、 王振平、张彩霞、张存敬   贺文铎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重点

7

基于网络研修的“国培计划”可持续发展研究

李金亭

赵喜亭、王科、高春健、赵三红、段照静、胡加坤

生命科学学院

重点

8

河南省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类课程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马小能

王记录、原瑞琴、刘亚玲、石翠芳、张红涛、郭杰

历史文化学院

重点

9

中小学教师培养、培训、研究与服务四位一体耦合机制研究

罗红艳

苗学杰、唐香玉、马胜宇、胡雄彦、郑灵灵

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

重点

10

师范生物理教学能力训练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杜爱慧

侯新杰、刘玉中、李兴毅、卜彩丽、闫慧娟、胡艳春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重点

11

基于实践导向的历史专业师范生教学设计能力提长研究

牛琳

王记录、马小能、王新年、铁铮、刘娟、牛敏

历史文化学院

一般

12

高中数学“导学自主”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现状与策略研究

李怀军

侯学萍、刘葳葳、陈百华、张永红、王会胜、张存敬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一般

13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戏剧艺术教育的困境及优化策略研究

陈鹏        

丁永祥、陈文勇、冯爱霞、常晓星、陈思

文学院

一般

14

体育教育实习有效性评价及实习基地质量监控研究

霍军

岳新坡、李柳、赵艳玲、杨呈杰、赵露、赵昊丽

体育学院

一般

15

基于网络学习空间平台的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模式研究

刘萍

海本斋、陶宁、刘青、李旸、解瑞云、李鹏、王秀凤

网络中心

一般

16

中小学英语教师职前阶段教学能力提升机制研究

韩菊红

王彩琴、 娄素琴、姜菲、   鲁静、魏广祥

外语学院

一般

17

知识协同视角下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研究

韩万渠

王肖红、王永玉、王阳、李洪河、张晓敏、陈龙、王海琴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一般

18

基础音乐教育新课程改革对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的影响与变革

李佳佳

张珂、任晓琳、蒋将、史阳、张习琴、郭源森、刘燕

音乐学院

一般

19

河南省师范类院校语文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与优化研究

赵黎波

曹书文、原雅丽、申欣欣、 李园园、段诗颖 、赵丽艳

文学院

一般

20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李峰

华沛、刘宇、李海燕、张文瀚、侯立庆

历史文化学院

一般

21

“国培计划"农村初中音乐学科教师培训项目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王东雪

王晓坤、张睿婷、林安春、吕环宇、孙艳、王丽丽、舒平

音乐学院

一般

22

基于豫北地区中学教师群体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研究

陶宁

杨密、赵岩、崔瑞娜、李增敏、任云峰

学术交流中心

一般

23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研究

张恩

王岁花、张新明、王福君、 朱广萍、卢光宝、刘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一般

24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卜彩丽

叶海智、程乔夏、李娜、

李小娟 、乔小红、 徐锦锦   

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

一般

25

日本中小学德育的价值定位及对可借鉴性研究

李晓红

张志强、 崔振成、 罗晓莹、   童江沨、 张雪丽、 杨志全

外语学院

一般

26

“国培计划”河南省农村中学历史教师网络研修运行的困境及其对策

岳红廷

张壬、崔洪健、石翠芳、铁铮、商景芳、翟克杰

历史文化学院

一般

27

《教师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培养一体化模式研究与探索》

白鑫刚

梁存良、朱珂、邓敏杰、李海龙、董良、杨永梅、李瑾

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

一般

28

英国历史学科教师教育制度的经验及其在河南省高师院校的推广应用

张建辉

鞠明库、李秋芳、 任同芹、 祖凤军、刘 娟、刘宏伟

历史文化学院

一般

29

当代我国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培育机制研究

于建东

李洪河、王君健、张云昊、田甜、杨志锋、庄季云、黄璇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一般

30

我省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实效性研究

刘冬梅

徐魁鸿,张斌,韩文燕,张玲,崔明哲,常小新

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

一般


 

附件2

学校已具备的教学改革基础和环境,学校对项目的支持情况(含有关政策、经费及其使用管理机制、保障条件等,可附有关文件),尚缺少的条件和拟解决的途径。

 

河南师范大学高度重视教育教学工作,注重思想观念的转变,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不断加深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内涵的理解,稳步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形成了先进的办学思想,丰富的教育资源和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实力,通过不断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力度,使教育教学支撑条件和手段得到大幅度的改善,教学工作取得突出成绩,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显著提高。

一、教学改革取得突出成果

近五年来,通过广大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新增国家级卓越人才培育计划项目2项,新增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名列全国地方师范大学第三名,河南省第二名。新增河南省教学成果54项,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22项,二等奖29项。新增河南省教学改革项目147项,其中重点项目39项。

在质量工程评审中,新增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33项。包括: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教学名师2名;国家教学团队2个;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1门;国家规划教材5部;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同时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单位。新增省级质量工程项目79项,包括:省级特色专业、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省级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14个;省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33门;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教学名师3名;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级规划教材14部;河南省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1个,河南省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1个,河南省文化改革发展人才培养基地1个。

二、政策制定全力支持

1、为促进我校的教学研究和改革工作,调动广大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认真实践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的积极性,更好地指导教学及管理,不断推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实施了“优秀教学成果培育工程”。设立教学研究基金,制定了《河南师范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学研究深化教学改革的决定》、《河南师范大学教学研究基金管理条例》、《河南师范大学教学研究基金项目立项评审工作方案》等一系列的配套文件。重点资助在学分制、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等方面的研究和改革,取得了一批效益显著、实践性强、易于推广的标志性教学成果。为加强双语教学课程建设,学校还印发了《河南师范大学关于开展双语教学的暂行规定》,制定一系列鼓励和培养教师积极开展双语教学的制度和措施。

2、根据目前国内外教师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利用我校正在实施的本科专业“3+1分类培养模式改革的有利时机,结合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实际要求,积极推进招生方式、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管理制度的创新,逐步确立“学科教育+教师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加强与基础教育的沟通和联系,构建由我校与省内外100所省级示范性高中组成的“1+100协作共同体,推动定向性传统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向非定向性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过渡,引领和推动我省教师教育和基础教育的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

三、条件保障坚实有力

1、研究经费保障

1)学校每年设立教学研究基金50万元,资助广大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开展教学研究和改革。

2)设立专项基金1000万元,加强专业、课程、师资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初步构建了网络环境下尊重学生学习差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平台。今后几年,学校将继续加大投入,按照师资梯队合理、教材和教学大纲先进、教学参考资料完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科学、教学管理规范有序等要求,分批建设、精心打造300门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等“重点课程”。

3)学校每年设立20万元教材建设专项基金,重点资助一批有特色、高水平的教材以及能反映学科发展前沿、最新科技成果、不同学术观点的教材和专著的出版。

4)学校每年投入100万元资助学生开展国家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研究和奖励。为更多学生创造条件进行创新实践能力的训练。

2、实验教学条件保障

我校现有各类实验室18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河南省重点实验室4个,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厅级工程(技术)研究(应用)中心6个,河南省工程实验室3个,计算机实验室35个,微格教学实验室36个以及具有500多台计算机的大学英语网络语言教室。各类实验室及其附属用房面积15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3.39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生均1.15万元人,百名学生用计算机数27.4台。

3、图书资料保障

目前,我校图书馆藏书已达到223.23万册,中外文期刊近5000种。拥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Elsevier全文电子期刊》、《Springer LINK全文电子期刊》等12个中外文数据库。构建了纸质文献与电子文献、实体馆藏与虚拟馆藏相结合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实现业务管理自动化和信息服务网络化。构建了SAN结构的存储访问系统,安装无线网络系统,为读者使用各种电子文献和网络信息资源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4、实习实训等学生创新实验训练基地等教学基础设施保障

学校高度重视校内外实习实训和大学生创新实验训练基地建设,加强校企合作共建,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高校”,成为全国仅有的实施该计划的120所高校之一(全国仅有10所师范大学入围,河南省仅有我校和郑州大学名列其中)。建立了16个校内大学生创新实验基地,200多个教育实习基地和100多个专业实习基地,满足了实践教学的需要。并与国内外126所高校、中原油田等60多家企业建立了横向合作关系,为学生学术交流与实习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