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有关学院及项目负责人:
根据省教育厅和我校相关文件规定,学校组织专家对各单位申报的项目进行了推荐评审,决定推荐本通知所附30个项目申报本年度省级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现将结果反馈给大家,请各学院及时将本通知转发给各项目负责人,并按照通知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将所有材料交教务处。
一、网络申报方法及时间
此次申报工作使用“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管理系统”完成电子数据的采集和报送。
(一)各项目负责人登陆http://jsjy.haedu.gov.cn/进行注册,申报单位选择“河南师范大学”。
(二)登录后,仔细阅读“申报系统使用说明”,根据系统提示要求,准确填写并在线提交《河南省教育厅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立项申请书》。
申报系统使用说明:项目申评书,必须从系统里下载申评书(2014SFC.doc),填写完整后,在线提交申评书。项目基本信息、项目主持人基本信息、研究成果情况、主要成员信息,请填写完整。
填写申评书,必须启用word宏功能
1) 如果您是Word2000,word XP, word 2003用户
a) 请把Word宏的安全性设为:“中” 。方法: Word菜单->工具->宏->安全性->安全级,设置为“中”
b) 关闭本文档,重新打开,点击“启用宏”按钮,即可开始填写本文档了
2) 如果您是Word2007,Word2010用户,点击word左上角“安全警告”处“选项”中的“启用此内容”),即可开始填写本文档了。
注意:请不要改动申评书中的表格,避免取到的数据不准确!!
(三)本次项目网络申报截止日期为2015年11月10日24点,届时系统将关闭,请各项目组务必在此之前完成网上申报。
二、提交材料
1、《河南省教育厅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立项申请书》(以网络提交的为最终版本)(一式2份),并附电子版一份。
2.相关证明材料:项目主持人和主要参加人员近三年内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主要成果,包括与项目有关方面的获奖证书复印件,正式出版的著作或发表的论文复印件(一式1份,按序装订成册)。
三、材料填写的具体要求
《河南省教育厅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立项申请书》是立项申请、评审、批准的主要依据,必须严格按规定的格式、栏目及所列标题逐项如实、全面填写,如“三、项目实施方案及实施计划”一栏中,“1.具体改革内容、改革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子栏目内容的填写,应逐项分别填写。
1.项目名称:应准确、简明地反映出项目的主要内容和特征,字数(含符号)不超过35个汉字。
2.项目类别:请严格按照学校推荐评审结果(附件1)中项目所对应的项目类别进行填写。请将原项目申请书封面所标注的所属《课题研究立项指南》中的序号删除,分项目负责人和项目成员填写的成果可以不再区分,合并填写即可。
3.申请单位(盖章):申请单位只需填写河南师范大学。
4.《申请书》“一、简表”中项目组:项目组成员一律以附件1中项目成员为准,不得再做变动(标注红色字体的除外)。主要人员签章必须由本人亲笔签字,不能代签。
5.学校已具备的教学改革基础和环境:请参考附件2,各项目可在此基础上,根据项目情况进行完善。
6.经费预算:重点项目经费预算金额填6万元,一般项目经费预算金额填1.6万元。
7.学校推荐意见:请填写“情况属实,同意推荐”,日期为2015年11月9日。
8.《申请书》等书写、打印格式:
(1)《申请书》一律用A4纸,竖装,双面印刷。正文内容所用字型应不小于5号字。
(2)《申请书》需签字、盖章处打印或复印无效。表中各项目均不要另附纸。
(3)《申请书》和《申请书》指定附件两项材料应分别装订,即《申请书》指定附件备齐后应单独合装成册,不要和《申请书》正文表格装订在一起,以便于评审时阅读。其规格大小应与推荐书一致,首页应为附件目录,不要加其他封面。
上报材料要用厚牛皮纸袋装好。每袋限装一项成果的材料,并将《申请书》封面(复印件)贴于袋的正面。
9.所有推荐材料一律不退,请自行留底。
四、提交时间
请各项目组务必于2015年11月11日下午17点前将有关申报材料报送教务处教学工程管理科(文科楼214室),逾期视为自动放弃。
五、其他
请项目负责人认真核对附件1中项目名称及成员信息,为维护评审工作的严肃性、权威性,所有项目成员一律不得再作调整、更换。
联系人:刘葳葳 3326194
电子信箱:liuweiwei@htu.cn
附件:
1、河南师范大学推荐2016年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项目评审结果
2、学校已具备的教学改革基础和环境,学校对项目的支持情况(含有关政策、经费及其使用管理机制、保障条件等,可附有关文件),尚缺少的条件和拟解决的途径。
教务处
2015年11月10日
附件1:
河南师范大学推荐2016年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项目评审结果
序号 | 项目名称 | 项目主持人 | 主要成员 | 推荐类别 | 学院 |
1 | “慕课”时代中学政治课教学创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 杜灵来 | 李洪河 于建东 刘峰 郝武静 郭亚洲 | 重点项目 | 政治与管理学院 |
2 | 教师教育课程大班化混合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以《化学课程与教学论》为例 | 刘玉荣 | 郭玉明 李海艳 郭海明 王菲 刘凤梅 李向辉 | 重点项目 | 化学与化工学院 |
3 | 卓越幼儿教师“三位一体”协同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 段宝霞 | 王小新 李阿芳 朱亚莉 常利芹 邱九凤 崔财艳 季增红 | 重点项目 | 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 |
4 | 河南农村小学“全科教师”教育文化的培植 | 岳新坡 | 岳小永 霍 军 李玉周 尹芳芳 | 重点项目 | 体育学院 |
5 | 强素质重能力的卓越中学化学教师培养研究与实践 | 王海霞 | 郭玉明 郭海明 袁振东 王会宣 袁腾飞 王曼曼 高少华 | 重点项目 | 化学与化工学院 |
6 | 河南高师历史专业教师教育优质课程资源建设与有效利用研究 | 鞠明库 | 李秋芳 韩彩平 张建辉 刘娟 牛琳 刘饶 | 重点项目 | 历史文化学院 |
7 |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培训制度研究-以河南师范大学为例 | 张利远 | 刘葳葳 邱九凤 梁存良 王春丽 刘晓腾 田伟 鲍伟 | 重点项目 | 人事处 |
8 | 基于河南省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研究 | 李洪河 | 许红霞 韩万渠 李晶 魏巍 王淑姣 许丽丽 | 重点项目 | 政治与管理学院 |
9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系教师专业发展的伦理维度研究 | 崔振成 | 宋晔 段宝霞 张家龙 李晓红 周晋阳 童江沨 | 重点项目 | 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 |
10 | 依托于美术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基础美术教育翻转课堂实践教学研究 | 董明慧 | 马靖 滑侨新 王霄 李晓红 周武强 魏晓芳 刘茜 | 重点项目 | 美术学院 |
11 | 国学经典与中学语文课堂的协同 龃龉及优化应对分析 | 刘育霞 | 赵黎波 陈鹏 孟超 都温中 肖琳 | 一般项目 | 文学院 |
12 | 师范院校美术学专业《民间美术》课程与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的适应性研究 | 闫庆来 | 马静 杜旭光 李旸 吴志英 徐小娟 张海勇 苏燕 | 一般项目 | 美术学院 |
13 | 基于Sakai的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学习共同体实施模式研究 | 孙全党 | 马云众 刘颖 千丽霞 段志起 徐久成 孔德宇 | 一般项目 |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
14 | 以职业发展为导向的师范院校体育专业教学改革路径研究 | 郭雯婧 | 彭玉林 李彬彬 曹蕾 赫海涛 张磊 沈雅雯 朱磊 | 一般项目 | 体育学院 |
15 | 基于认知理论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改革实验研究 | 刘国兵 | 姜菲 蒋俊梅 李美艳 李世英 江楠 胡玉亮 | 一般项目 | 外国语学院 |
16 |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 | 王小新 | 安蕾 刘小先 朱双营 张文栓 李海艳 冷鹤丽 张淑敏 | 一般项目 | 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 |
17 | 高师教师教育课程与中学课程教学协同改革模式研究 | 王海琴 | 赵海山 刘峰 郑二红 韩万渠 王肖红 温希路 | 一般项目 | 政治与管理学院 |
18 | 新课程背景下历史学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模式研究 | 李丽霞 | 李秋芳 刘诗帅 李利敏 李改花 | 一般项目 | 历史文化学院 |
19 | 基于河南省外语教师教育的特色资源开发及应用研究 | 李楠 | 娄宝翠 孙海燕 窦育强 高丰书 郝海波 杨爱珍 陆秀萍 | 一般项目 | 外国语学院 |
20 | 面向教师教育研究类课程的混合教学模式改革 | 李小娟 | 叶海智 卜彩丽 梁中锋 高普梅 黄秀红 蒋艳艳 许培杰 | 一般项目 | 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 |
21 | 河南省中学地理教师网络研修现状调查及社区建设研究 | 安传艳 | 孙汀 付强 王万同 王金霞 张毓峰 王香利 方世苏 | 一般项目 | 旅游学院 |
22 | 个人网络学习空间支持教师专业成长的生态模型及进化机制研究与实践 | 朱珂 | 张瑾 梁存良 叶海智 董跃武 郑敏 曹玉秀 | 一般项目 | 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 |
23 | 高校物理学师范专业创新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 彭玉峰 | 秦朝朝 张计才 闫慧娟 侯新杰 刘新选 李小丹 | 一般项目 |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
24 | 河南省中学生物教师培养质量评估标准研究 | 马剑敏 | 靳萍 高春健 齐海瑞 毕瑞杰 | 一般项目 | 生命科学学院 |
25 |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创新素质的培养机制与模式研究 | 刘强 | 刘峰 暴元 周晋阳 赵海山 牛凤荣 | 一般项目 | 政治与管理学院 |
26 | 开放教育资源在音乐教师教育中的应用—以资源共享课《初中音乐教学设计》为例 | 吴佳文 | 李鸣镝 付婕 吉莉 张婕 薛碧云 张丽丹 罗强 | 一般项目 | 音乐舞蹈学院 |
27 | 学分银行制度下中学政治课教师专业养成研究 | 张晓敏 | 魏巍 原晶晶 韩万渠 钱净净 范君元 程惜 贺晶 付盈盈 | 一般项目 | 政治与管理学院 |
28 | 河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教学案例的研制标准研究——以“国培计划”教学学科为例 | 朱亚丽 | 柴新宽 左敬亮 赵先鹤 赵志勇 张存敬 魏银光 张彩霞 | 一般项目 |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
29 | 师范教育改革后高师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研究 | 崔宗超 | 陈鹏 易晓宇 刘静 王艳中 李飞宇 刘珂 | 一般项目 | 文学院 |
30 | 以前沿科技引领高中生物教学 | 张玉茹 | 张建新 李慧 狄桂兰 高春建 王秋香 岳利民 | 一般项目 | 水产学院 |
附件2:
学校已具备的教学改革基础和环境,学校对项目的支持情况(含有关政策、经费及其使用管理机制、保障条件等,可附有关文件),尚缺少的条件和拟解决的途径。
河南师范大学高度重视教育教学工作,注重思想观念的转变,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不断加深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内涵的理解,稳步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形成了先进的办学思想,丰富的教育资源和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实力,通过不断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力度,使教育教学支撑条件和手段得到大幅度的改善,教学工作取得突出成绩,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显著提高。
一、教学改革取得突出成果
近五年来,通过广大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新增国家级卓越人才培育计划项目2项,新增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名列全国地方师范大学第三名,河南省第二名。新增河南省教学成果54项,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22项,二等奖29项。新增河南省教学改革项目147项,其中重点项目39项。
在质量工程评审中,新增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33项。包括: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教学名师2名;国家教学团队2个;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1门;国家规划教材5部;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同时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单位。新增省级质量工程项目79项,包括:省级特色专业、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省级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14个;省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33门;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教学名师3名;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级规划教材14部;河南省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1个,河南省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1个,河南省文化改革发展人才培养基地1个。
二、政策制定全力支持
1、为促进我校的教学研究和改革工作,调动广大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认真实践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的积极性,更好地指导教学及管理,不断推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实施了“优秀教学成果培育工程”。设立教学研究基金,制定了《河南师范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学研究深化教学改革的决定》、《河南师范大学教学研究基金管理条例》、《河南师范大学教学研究基金项目立项评审工作方案》等一系列的配套文件。重点资助在学分制、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等方面的研究和改革,取得了一批效益显著、实践性强、易于推广的标志性教学成果。为加强双语教学课程建设,学校还印发了《河南师范大学关于开展双语教学的暂行规定》,制定一系列鼓励和培养教师积极开展双语教学的制度和措施。
2、根据目前国内外教师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利用我校正在实施的本科专业“3+
三、条件保障坚实有力
1、研究经费保障
(1)学校每年设立教学研究基金50万元,资助广大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开展教学研究和改革。
(2)设立专项基金1000万元,加强专业、课程、师资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初步构建了网络环境下尊重学生学习差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平台。今后几年,学校将继续加大投入,按照师资梯队合理、教材和教学大纲先进、教学参考资料完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科学、教学管理规范有序等要求,分批建设、精心打造300门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等“重点课程”。
(3)学校每年设立20万元教材建设专项基金,重点资助一批有特色、高水平的教材以及能反映学科发展前沿、最新科技成果、不同学术观点的教材和专著的出版。
(4)学校每年投入100万元资助学生开展国家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研究和奖励。为更多学生创造条件进行创新实践能力的训练。
2、实验教学条件保障
我校现有各类实验室18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河南省重点实验室4个,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厅级工程(技术)研究(应用)中心6个,河南省工程实验室3个,计算机实验室35个,微格教学实验室36个以及具有500多台计算机的大学英语网络语言教室。各类实验室及其附属用房面积15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3.39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生均1.15万元人,百名学生用计算机数27.4台。
3、图书资料保障
目前,我校图书馆藏书已达到223.23万册,中外文期刊近5000种。拥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Elsevier全文电子期刊》、《Springer LINK全文电子期刊》等12个中外文数据库。构建了纸质文献与电子文献、实体馆藏与虚拟馆藏相结合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实现业务管理自动化和信息服务网络化。构建了SAN结构的存储访问系统,安装无线网络系统,为读者使用各种电子文献和网络信息资源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4、实习实训等学生创新实验训练基地等教学基础设施保障
学校高度重视校内外实习实训和大学生创新实验训练基地建设,加强校企合作共建,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高校”,成为全国仅有的实施该计划的120所高校之一(全国仅有10所师范大学入围,河南省仅有我校和郑州大学名列其中)。建立了16个校内大学生创新实验基地,200多个教育实习基地和100多个专业实习基地,满足了实践教学的需要。并与国内外126所高校、中原油田等60多家企业建立了横向合作关系,为学生学术交流与实习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