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1

  • 12月3日上午,应社会事业学院邀请,国家社科基金会评专家、山东大学社会学系林聚任教授线上为我院师生作题为《乡村振兴与城市融合发展》的讲座。讲座由学院副院长海龙主持。林聚任从城乡融合发展对乡村振兴的意义、城乡发展不平衡与城乡融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三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林聚任简要回顾了从“城乡统筹”到“城乡一体”再到“城乡融合”的演变。紧接着,他阐述了城乡发展存在的“极化”现象,指出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根本症结在于城乡二元结构。最后,他认为,城乡融合之路不仅要变革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更要从城乡空间结构关系重组和空间整合进行创新,打破城乡壁垒,激发乡村发展活力。林教授的讲座内容丰富,生动精彩,紧扣学术前沿,令在场师生受益匪浅。会后,林聚任与师生进行了线上交流,并针对师生提出的问题作了耐心细致的解答。(社会事业学院付靖惠)
    2021-12-04
  • 12月2日下午,应我校物理学院邀请,华东师范大学杭超教授应邀为我校师生作题为“Non-Hermitian nonlinearoptics in atomic systems”线上学术报告,物理学院相关专业师生参加了报告会。杭超教授在报告中首先介绍了非厄米在光学隔离器、精密测量和无线传输等前沿应用中的重要进展,然后介绍了他们课题组基于原子系综非厄米非线性光学的系列工作,包括PT对称系统的光孤子、AA局域、Raman-Nath衍射和Talbot衍射等新奇的物理现象。最后讨论了非厄米在非线性光学、量子光学和拓扑光学中的实现方案。报告结束后,杭超教授与我院师生就基于原子系综的非厄米非线性光学在理论和实验方案方面进行了深入讨论与交流。专家简介:杭超,华东师范大学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2002年至2007年,在华东师范师范大学物理系开展对超冷原子系综非线性光学特性的理论研究并获得博士学位。2008年至2011年,在葡萄牙里斯本大学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2012年至2017年任华东师范大学副研究员,2018年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原子系综中非厄米非线性光学相关的理论研
    2021-12-03
  • 12月1日上午,应社会事业学院邀请,教育部社会学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南开大学教授赵万里线上为学院师生作了题为“社会学的学科意识、研究创新和研究规范”的线上学术讲座。学院相关负责人及部分研究生共同参与此次讲座。讲座由副院长孟利艳主持。赵万里从“理解社会学专业”引入,对社会学含义、知识门类、学科门类、社会学任务等方面进行讲述。他指出,社会学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为社会建设作出重大贡献,社会学学习的三个主要过程为描述、解释和预见。随后,他从“学术训练:研究、写作、发表”这一角度,详细介绍社会学学位论文的研究与写作,并从学位论文的性质和特征、学位论文的主要环节对同学们进行论文写作指导。赵万里从学术论文的规范及常见问题出发,强调理论结合实际,帮助同学们更加深入了解论文写作的要领。报告结束后,赵万里同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讲座在参会人员的热烈掌声中结束。(社会事业学院袁舒晴程圆红/文雷景赫/图)
    2021-12-02
  • 12月1日上午,应社会事业学院邀请,国家社科基金会评专家、吉林大学博士生导师田毅鹏教授在崇智楼503室作了题为“社会研究的魅力”的线上学术讲座。学院相关教师、部分研究生和本科生共同聆听本次讲座。讲座由学院教授张长伟主持。田毅鹏以“跟随前人足迹 发现社会研究魅力”为切入点,简要介绍了费孝通对社会学的理论研究,并从大师诞生的背景、费孝通“发现中国”之旅、群学研究传统与形成等三个方面系统地讲解费孝通的心路历程,并以此映照“社会研究的魅力是根本性问题”这一主题。讲座中,田毅鹏就费孝通“关于民国时期对中国社会的理解与思考”进行讲解。他认为,中国旧社会是无序的,是建立在私人关系的基础上,正是中国缺少公共性才引起费孝通对中国社会的批判与思考。同时,田毅鹏结合自身调查中国基层乡村的经历,向同学们简要描述当今中国乡村社会发展状况,说明了行政权与居民自治相结合的必然性,验证了费孝通关于“皇权与绅权”观点的正确性。讲座结束后,田毅鹏与学院师生展开互动交流,就师生所提相关问题进行耐心解答,并盛情邀请学生到吉林大学研究学习。(社会事业学院何守晨 袁舒晴/文胡曦锦/图)
    2021-12-02
  • 12月1日上午,应我校物理学院邀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教授江俊应邀为我校师生作题为“分子光谱与材料构效关系的机器学习研究”线上学术报告,物理学院相关师生参加报告会。江俊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发展人工智能与量子化学计算结合的理论方法,一方面挖掘出与谱学观测相关的化学描述符,在保持量子化学精度的前提下大幅度提升光谱计算的效率,实现蛋白质分子光谱、催化剂表面分子光谱的高效模拟;另一方面借助机器学习破解大量科学数据背后的谱学规律,建立光谱响应信号、化学结构特征、分子与材料性质之间的构效关系,以拓展光谱的应用范围乃至推动从光谱信号到材料结构和性能指标的自动化反演。报告会结束后,江俊教授与学院教师以及学生就以人工智能与量子化学计算结合的研究方法展开深入讨论与交流。专家简介:江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入选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中科院“机器科学家”青年团队负责人。从事理论与计算化学研究,发展融合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的量子化学方法,研究在多个物理化学应用领域中的实际问题(能源催化、功能材料、光化学等)。发表SCI论文150余篇,主持开发6个计算软件包在国内外研究机构和产业应用。获2015年中国化学会
    2021-12-02
  • 2021年秋季学期,我校图书馆联合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中国知网举办了2021年“研究生科研素养提升”系列公益讲座。此次系列讲座在知网在线教学服务平台和B站双平台同步直播,邀请了包括清华大学陈常青教授、中国传媒大学任孟山教授、北京林业大学张宇清教授、北京交通大学华国伟教授、上海财经大学陆蓉教授在内的12位专家学者,主要围绕科研思维培养、科研工具使用、学术研究方法、论文写作与发表、学术规范与心理健康五个方面对研究生进行科研素养培训。本次系列公益讲座面向全校研究生直播授课,旨在全面提升研究生的科研素养与能力,有效强化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意识,助力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广大师生对本次课程体系的设置、专家的讲解内容、授课风格等方面给予了高度评价,不少研究生表示此次系列讲座弥补了研究阶段的学习盲区,提升了研究能力和研究方法的多样化。据统计,全校报名参与学习共有2950人,通过登录此次学习平台,我校研究生共阅读文献6595篇,做笔记4816篇,新建588个学习专题,在个人学习界面上传文献3715篇,收藏文献3382篇。(图书馆 郑 爽胡卫玲)
    2021-12-01
  • 11月30日下午,应我校社会事业学院邀请,教育部社会学类教指委委员、杭州师范大学教授王小章在崇智楼503室作了题为“社会主要矛盾、共同富裕和社会建设”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学院副院长陈妍娇主持。王小章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展开讲述,并结合大量实例说明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内涵。针对目前存在的社会主要矛盾,他提出自己的见解。谈及共同富裕和社会建设的相互联系时,他强调,经济建设的关键是效率,社会建设的关键是公平。社会建设有两个方面的重大意义,一是直接关系经济发展成果的共享,二是有效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讲座结束后,王小章与在场师生进行了交流互动,并就相关问题进行了专业解答。(社会事业学院张盼盼张梦园)
    2021-12-01
  • 11月29日上午,外国语学院开展法语专业出国留学指导讲座。本次讲座特邀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董海进行指导,外国语学院相关负责人及教师代表、学院各年级法语专业学生参加。讲座开始,董海介绍了新时代、新形势下国内法语专业学科发展现状,从当前中法教育合作现状和国际化办学内涵建设为切入点,勉励学生厚植家国情怀,积极参与中法人文交流机制建设。并指出加强学生国际化培养是下一步的教学重点,学生在校期间做足知识储备,抓住发展机遇,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刘国兵指出,“3+3”合作项目是法语专业学生在本土文化环境中巩固专业素养、培养国际视野的重要平台,法语专业学生不仅要了解法国的风土人情和概况,更要精进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素养。包晓光鼓励学生要趁势而为、顺势而起,提醒同学们树立远大目标,提前做好职业规划,积极迎接挑战,不负青春韶华。最后,会议在师生的热情互动中结束。本次讲座使学生对出国留学有了更为清晰全面的认识,坚定了外院学子迎接机遇和挑战的决心,为学院进行专业人才培养和学生职业规划提供了新思路。(外国语学院 尹艺青 王瑞敏/文 李子晴/图)
    2021-11-30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