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30日上午,汕头大学海洋生物研究所李升康教授为水产学院师生作了题为“外泌体途径在拟穴青蟹先天免疫防御中的初步功能研究”的线上学术报告。我校教师、研究生近90人参与报告会,会议由学院党委书记孔祥会主持。李升康首先指出人类血液中存在细菌菌群,且血液微生物DNA可作为诊断人类疾病的重要指标,且研究发现甲壳动物血淋巴中同样也存在一定比例菌群。随后,他介绍了该课题组建立的甲壳动物血淋巴菌群的计数方法,并提出菌群的多样性指数和菌群总数是判定菌群状态的主要指标。最后,他着重讲解了甲壳动物外泌体的定义、功能、提取方法,以及外泌体介导拟穴青蟹的抗病毒免疫途径及其调控血淋巴菌群稳态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的进展。李升康的报告对于师生科研水平的提升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报告会后,李升康对师生提出的问题给予解答。专家简介:李升康,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广东动物学会理事,广东遗传学会理事,广东省水产学会理事,广东省农业产业体系“海水养殖流行病学”岗位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人,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汕头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汕头大学教代会职代会代表,理学院教学委员会
    2022-05-01
  • 4月30日上午,宁波大学海洋学院李成华研究员为我校师生作了线上学术报告。我校教师、研究生近90人参加报告会,会议由学院党委书记孔祥会主持。李成华以“刺参非典型NLRC4调控灿烂弧菌吞噬的分子机制”为题,首先介绍了模式识别受体(PRRs)在免疫系统激活中发挥的关键作用,NLRs作为胞浆PRRs广泛参与了细胞内病原识别,NLRs识别病原后一方面可以激活信号通路,另一方面可以形成炎症小体介导细胞凋亡。随后,他介绍了动物中NLRs的起源和结构多样性,且NLRs调控炎症小体是抗菌感染的重要途径。最后,他指出刺参NLRC4主要通过NATCH蛋白结构域募集actin,调控F-actin聚合,进一步影响细胞骨架重排并介导病原入胞,随后通过溶酶体途径降解入胞的病原。李成华将自身工作与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紧密结合,拓展了学生的学习和研究思路,提升了对水产动物免疫与病害相关前沿知识的了解。专家简介:李成华,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水产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6-2018),“海洋生物技术与工程”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生命学部学科评审组
    2022-05-01
  • 4月30日下午,应环境学院邀请,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王志伟教授为环境学院师生作了一场题为“强化难降解有机物去除的膜法污水处理理论与技术研究”的线上学术报告。学院相关学科学术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博士生和硕士生80余人通过线上和线下方式聆听了本次报告。报告会由学院党委书记苏现伐主持。王志伟教授主要围绕如何在低耗条件下实现小分子难降解有机物等有毒有害污染物的高效转化与去除,通过构建新型甚至下一代的低/高压多重功能膜材料,深入探究了多污染物共存条件下膜微纳结构与水/污染物分离与转化机制,并阐明了新型膜材料-结构-效能“组学”及其精准化设计与制备理论。最后,他对小分子难降解有机物膜法去除的重要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总结。报告会结束后,王志伟教授就师生提出的膜法污水处理中的膜制备工艺、污染物转化机制以及应用场景方面的相关问题给予了细致的解答。(环境学院 宋跃飞 武大鹏)
    2022-05-01
  • 4月30日,应环境学院邀请,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兰亚乾教授为我校师生作题为“晶态材料人工光合作用催化剂”的线上学术报告。环境学院相关学科学术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参加了本次报告。报告由环境学院副院长曹治国主持。兰亚乾教授指出在人工光合成领域,实现可见光驱动下以水作为牺牲剂的CO2光还原存在的挑战,强调了设计和合成高效光催化剂的重要性。他从三个方面展开,系统介绍了课题组近年来以金属有机框架(MOF)、共价有机框架(COF)以及各种金属团簇为主要对象,设计合成了系列晶态材料CO2光还原催化剂。详细分析了材料晶体结构、能带、界面以及催化中心价态等因素对CO2催化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的影响机制。兰亚乾教授总结了CO2人工光合作用面临的关键瓶颈问题,同时展望了CO2还原技术在耦合制备高附加值有机化学品中的应用前景。报告会结束后兰亚乾教授与学院师生就晶态材料人工光合作用催化剂的制备及相关机制研究问题展开深入讨论与交流。(环境学院 武大鹏)
    2022-05-01
  • 4月29日下午,生命科学学院举办2022年第三期“生命科学前沿系列论坛”。本期论坛邀请了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周益林研究员、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刘碧云研究员、四川大学吴永杰副教授担任主讲嘉宾,校内外300余名师生通过云端参与。论坛由学院副院长王海磊主持。周益林作了题为“遥感等新技术在小麦白粉病监测中的应用研究”的学术报告。他从分子检测技术、孢子捕捉技术、遥感技术三个方面对小麦白粉病的监测预警技术体系做了详细讲解,并对低空无人机、航空、卫星等遥感技术在小麦白粉病中的应用进行了全面阐述。刘碧云作了题为“沉水植物化感抑藻效应及其在水生态修复中的应用”的学术报告。她介绍了水生态系统中沉水植物与藻类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背景,阐释了沉水植物抑制蓝藻生长的机理机制,并通过经典案例讲解了沉水植物化感抑藻作用在水生态修复中的具体应用。吴永杰作了题为“西南山地鸟类性分布与多样高海拔适应”的学术报告。他介绍了鸟类对高海拔的适应,分析了影响鸟类多样性分布的因素,并从物种进化、环境等角度阐释了西南山地鸟类对高海拔环境的适应性演化机制。本期论坛内容侧重生态环境,三位主讲嘉宾的报告内容丰富,开阔了广大师生的科研视野
    2022-04-30
  • 4月29日上午,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水生副教授为水产学院师生作了题为“鱼类新型神经肽的发现与功能研究”的线上学术报告。我校教师、研究生近100人聆听报告会,现场座无虚席,会议由学院副院长孟晓林主持。李水生首先将人类与鱼类的内分泌器官进行了详细比较,并介绍了动物神经肽的分子特征、功能特点、重要性以及在实践中的主要应用。随后,他指出鱼类神经肽的研究是从生理学手段、分子克隆手段、全基因组手段和基因敲除手段发展的。最后,李水生着重介绍了该课题组在鱼类kisspeptin、Neurokinin、Spexin等鱼类神经肽的最新研究成果。报告会后,李水生针对在座师生的热烈提问,作了详细解答,取得了良好的学术交流效果,受到了我校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专家简介:李水生,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10毕业于中山大学,师从我国著名的鱼类生理学家林浩然院士。主要从事鱼类生殖和生长发育研究。发现多个调控鱼类生殖与生长的新型内分泌因子,揭示鱼类生殖、生长和摄食调控的新机制。在理解鱼类生殖调控机制的基础上,开展经济鱼类繁育与育种研究。筛选出多个调控石斑鱼性别分化、性逆转和卵巢发育的重要功能基因。目
    2022-04-30
  • 4月29日下午,应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邀请,厦门大学博士生导师夏超教授为学院师生作题为“Rigidity of stable capillary hypersurfaces supported on a horosphere”的学术报告,相关专业教师和研究生参加此次报告。在报告中,夏超教授首先从欧氏空间的等周问题引入了问题的研究背景和相关进展,介绍了空间形式中自由边界超曲面的稳定性和双曲空间中具有支撑平面的毛细超曲面的稳定性问题的相关研究,并分享了他们在研究中的关键点和所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他特别强调,怎样从几何的直观角度寻找合适的实验函数,给出相关的刚性刻画。报告会结束后,夏超同与会师生就关心的相关科研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专家简介:夏超,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闽江学者”特聘教授。2007年本科毕业于四川大学,2012年在德国弗莱堡大学取得博士学位,之后在德国应用数学马普所和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从事过博士后研究,曾入选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获福建省青年科技奖。主要研究领域是微分几何与几何分析,在超曲面几何中的等周型不等式和相关刚性、几何自由边界问题、预定曲率和曲率流、特征值估计
    2022-04-30
  • 4月29日晚,吉林大学张丛皞教授应邀为文学院师生作题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当代性”的线上讲座。学院师生在崇文楼二楼会议室通过腾讯会议参与学习。讲座由学院院长赵黎波主持。讲座伊始,张丛皞以鲜明的问题意识切入,指出“用‘五四’的标准、用现代文学的标准统摄中国当代文学,是否有合理性?是否存在遮蔽?”。随后,他通过梳理中国当代文学大量的文本细节、批评现场的评述、文学史叙述,带领学生重新审视中国当代文学的“当代性”问题。他强调,“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之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文学的潮流性、文化的时代性、审美的时间性和非时间性、媒介技术的共生性上都具有鲜明的“当代性”。中国当代文学史在“时代精神”和“问题语境”中不断生发自身,在当代文学的历史化中形成了自有传统。讲座最后,张丛皞同与会师生就当代文学研究中的文学史观重构、社会主义文艺传统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赵黎波在总结中指出,张老师的学术讲座为我们进行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打开了一个新的视野,让学生对当代文学研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期待更多师生积极参与学院每周举办的高质量学术讲座“卫风讲堂”,紧跟学术前沿,拓展研究路径,提升师生的科研水平。专家简介:张
    2022-04-30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