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9日,应环境学院邀请,广州大学博士生导师、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吕来教授为我校师生作题为“双反应中心驱动污染物利用的低能耗水处理技术原理”的线上学术报告。学院相关学科学术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参加了本次报告。报告由学院副院长曹治国主持。吕来教授介绍了经典高级氧化技术用于水污染治理时药剂的投加量及能量利用效率,揭示了当前水处理面临能量投入大、治理成本高的窘况。基于团队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他分步介绍了双反应中心催化体系的研究构建。吕来教授总结了难降解污染物的结构特征,同时充分利用污染水体的自净化作用,创造性地构建了阳离子-π结构催化剂和π-π电子传输通道。通过对双反应中心的构建与改进研究,实现了药剂添加从多到少,从有到无的重大突破。最终实现了以溶解氧驱动水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去除的目标。报告结尾,他回顾、总结了现有污水处理技术的特点,并展望了该类催化材料在低能耗污水处理中的应用前景。报告会结束后,吕来教授与学院师生就催化剂结构设计、活性中心构建、电子传输途径、污水低能处理技术的发展方向等相关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与交流。(环境学院 王未来 彭建彪)
    2022-04-30
  • 4月28日上午,生命科学学院举办2022年第二期“生命科学前沿系列论坛”。本期论坛邀请了北京林业大学张柏林教授、华中农业大学陈翊平教授和南京农业大学董明盛教授担任主讲嘉宾。论坛由学院副院长王海磊和学院骨干教师赵丽丽共同主持,校内外300余名师生通过云端参与。张柏林作了题为“乳杆菌去除多环芳烃类化合物的研究”的学术报告。他介绍了多环芳烃类化合物对人体的危害,详细讲述了乳杆菌去除多环芳烃类化合物的机制、结合位点、影响因素和体内外试验结果等内容。陈翊平作了题为“磁电快速检测新理论及新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研究进展”的学术报告。他介绍了现有食品检测方法的的弊端,分析了磁电快速检测方法相对于传统检测方法的优势,分享了其团队在磁电快速检测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董明盛作了题为“基于群体感应的食品安全新策略”的学术报告,他介绍了细菌之间的群体感应,讲解了群体感应的分子机制及生物学效应,提出了基于细菌群体感应淬灭机制的食品保鲜新策略。本期论坛内容侧重于益生菌和食品安全,三位主讲嘉宾的的报告内容丰富,深入浅出,引人入胜。报告结束后,三位专家就相关问题同与会师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师生们表示受益匪浅。(生命科学
    2022-04-29
  • 4月28日,应环境学院邀请,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刘鸿教授为环境学院师生作题为“水污染控制研究中的数学方法”的线上学术报告。学院相关学科学术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参加了本次报告。报告由环境学院副院长曹治国主持。刘鸿介绍了欧拉幅角公式、傅里叶公式、狄拉克函数等数学方法在不同研究领域所起到的关键作用,通过课题组在光催化、电芬顿等水处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中的实例,介绍如何基于基本的数学原理,建立数学模型来分离不同影响因素对复杂催化过程的影响和作用规律。他发现合理数学模型的构建有助于深入地分析实验数据,确定催化过程动力学、热力学决速步骤,还可对实际应用中催化剂的设计进行合理预测,从而大幅降低材料和设施设计制备中的试错成本。报告结尾,刘鸿介绍了课题组在气体电极实验仪器开发方面的研究工作,总结数学方法在水污染控制中的研究现状、目前存在的关键问题,并展望了该领域研究的发展方向。报告结束后,刘鸿与学院师生就数学方法在水污染处理相关材料设计制备中的应用及相关细节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与交流。(环境学院 武大鹏)
    2022-04-29
  • 4月28日下午,应化学化工学院邀请,苏州大学特聘教授、江苏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严锋来我校进行线上讲学。学术报告会在化学北楼N114报告厅举行,学院领导、青年教师、研究生参加本次报告会。会议由学院教授王键吉主持。严锋作了题为“聚离子液体功能材料”的学术报告。报告主要围绕离子液体聚离子凝胶材料的基础合成以及多功能应用展开。其中涉及聚离子液体准固态电池、离子交换聚合物膜、透气性智能感知仿生皮肤、抗菌聚合物、电致变色器件等,展示了电变色智能窗户走向实际应用取得的初步成果。报告会结束后,就相关问题,严锋教授进行耐心的解答,并对离子液体领域的发展前景发表宝贵意见。(化学化工学院时晓芳)
    2022-04-29
  • 4月28日下午,同济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长聘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启刚应邀在化学北楼N102作了题为“载酶活性高分子水凝胶及生物应用”线上学术交流会,学院相关专业课教师、部分研究生、本科生及线上共400余人参与了本次讲座。讲座由学院副院长李苞主持。高分子水凝胶具有丰富可调的成胶单元、类细胞外基质的生理特性、三维可设计的网络微环境,是新型生物医用材料。受生命体中多酶生物氧化过程的启发,利用生物催化手段来构筑活性高分子水凝胶从而解决生命健康问题。整体研究工作由如下三部分构成:提出酶促生理与界面聚合等温和成胶新方法;探索创伤响应的酶催化体内成胶与再生修复;形成肿瘤微环境响应的酶动力学诊疗新模式。讲座结束后,王启刚和在座及线上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并对相关问题做出了专业细致的解答和深入交流。专家简介:王启刚,同济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长聘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获得2011年青年千人项目和2021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支持。整体研究围绕载酶活性高分子水凝胶材料设计与催化诊疗应用这一主线展开,累计以一作或通讯作者发表Nature, Nat. Commun. (3), Adv. Mater. (6
    2022-04-29
  • 4月28日上午,应化学化工学院邀请,东华大学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武培怡教授在化学北楼N102报告厅作了一场题为“智能软材料前沿”的学术报告。学院领导、青年教师、研究生参加本次报告会。会议由学院副院长李苞主持。武培怡教授针对高分子凝胶材料的电学、力学、光学、和热学等基本科学问题,从分子结构、分子间相互作用到多层次微纳结构对宏观性能的影响关系,结合先进的表征和加工技术,充分挖掘和实现高分子凝胶材料的多功能化和智能化,特别是发展基于高分子凝胶的新型电子/离子材料,应用于仿生皮肤的智能传感、致动、药物输送和能量收集转换。他着重介绍了智能仿生皮肤、水下粘附和传感的相关工作。报告会结束后,武培怡教授就相关问题与学院师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交流。(化学化工学院时晓芳)
    2022-04-29
  • 4月28日下午,应化学化工学院邀请,天津大学讲席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理事刘文广在化学北楼N114报告厅作了一场题为“生物医用水凝胶研究进展”的学术报告。学院领导、青年教师、研究生参加本次报告会。会议由学院副院长李苞主持。报告主要围绕生物医用高分子水凝胶材料的研究展开,刘文广创建了基于侧链氨基酸多重氢键交联的超分子聚合物水凝胶,提出自增稠/自增强3D打印超分子聚合物水凝胶墨水的设计理念。他构建了组织防黏连超软自融合水凝胶和生物防污人工玻璃体,提出构筑水下和湿态环境应用黏合剂的新策略,由此发展了急救用黏合剂、止血剂及心肌补片。报告会结束后,刘文广教授就相关问题与学院师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交流。(化学化工学院 时晓芳)
    2022-04-29
  • 4月27日上午,兰州大学教授于福升应邀为物理学院师生作题为“重味重子物理研究的机遇”的学术报告,学院相关专业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聆听此次报告。目前实验上仅在介子系统发现CP破坏,在重子系统中尚未有CP破坏的确切证据,因此寻找和研究重子CP破坏是当今粒子物理的重要前沿课题。于福升围绕重味重子的物理研究展开报告。他结合重味重子研究的实验和理论现状,指出现在是对重味重子衰变及其CP破坏进行系统研究的最佳时机,介绍了不同方法在重子系统中的最新理论研究进展以及优缺点,并详细介绍了在PQCD因子化方法中对过程的研究,指出光锥分布振幅中twist-4贡献的重要性。报告最后,他展望了重味重子物理领域的挑战和机遇。于福升教授的报告内容丰富,讲解细致认真,加深了与会师生对重味重子研究中的认识,拓宽了研究思路。报告结束后,于福升就与会师生提出的相关问题给予耐心细致地解答,并展开了深入交流与讨论。专家简介:于福升,兰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8年本科毕业于上海大学,2008-2013年就读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并获理学博士学位,2011-2012年于巴黎第十一大学联合培养,2013年至今先后为兰州大学
    2022-04-28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