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应我院和河南省水生态毒理与健康防护国际联合实验室的邀请,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胡征宇研究员来我院作题为“我国微藻处理有机畜禽污水的研发进展和愿景”的报告。
胡征宇研究员指出,我国畜禽养殖业规模化发展伴生的有机污水问题日益严峻,传统沼气发酵虽能部分降解污染物,但发酵后残留的氮磷富营养化污水仍需进一步处理。其团队研究发现,将沼气发酵后的污水作为培养基,与特定微藻(如小球藻、栅藻)协同培养,可实现污水高效净化与高附加值藻类生物质生产的双重目标。“微藻不仅能吸收污水中的氮磷等污染物,还能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同时合成蛋白质、油脂、多糖等高价值产物。”胡征宇研究员介绍,经微藻处理的出水可达农田灌溉标准,而收获的藻体可加工为饲料添加剂、生物能源原料或食品成分,形成“污染治理-资源再生-经济效益”的闭环链条。
报告深入探讨微藻技术在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与资源化利用中的创新应用,为绿色循环农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专家简介:
胡征宇,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科学院水生物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2007-2018年)、中国藻类学会理事长、世界湖泊科学委员会常委。长期从事淡水藻类生物技术和藻类系统分类方面的研究工作,师从著名藻类专家饶钦止教授和黎尚豪院士。目前担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跨流域人工调水系统低营养水体中藻类爆发机制与预防技术”项目跟踪组专家和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有限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担任中国科学院孢子植物编辑委员会副主编;作为卷册主编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九五”和“十五”重大项目“生物志编研”中的《中国淡水藻志·绿球藻目》(上下册)和《中国淡水藻志·四胞藻目》的编写。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水环境专项、国家“863”和“973”子专题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130余篇,获得国家专利4项。
(生命科学学院丁卫凯、赵浩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