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一级硕士点(071000)简介
河南师范大学生物学科具有90年的办学历史,1985年前是我省唯一的生物学科。本学位授权学科自1982年开始联合招收硕士研究生;1996年植物学、动物学两个二级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开始独立招生;2006年获得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在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水生生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态学10个二级学科同时招生。目前,本学位授权学科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人才培养基地,拥有国家级生命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动物学和遗传学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动物学国家级教学团队、普通生物学国家级双语课程等。经过近百年的建设与发展,本学科点在作物生理生态、植物生理与化学调控、动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动物生长发育调控、细胞癌变与细胞免疫、资源微生物与功能分子、分子遗传学及基因工程、细胞分化调控、污染生态及其修复等方面形成了优势和特色,在国内外相关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近三年共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及地方政府项目317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973项目等46项,科研经费达2794万元,发表论文700余篇。
本学位授权学科有导师73名,其中教授34名、副教授(或高级实验师)39名,有教育部理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国务院学位办农业推广硕士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和河南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1人、省优秀专家2人、河南省杰出创新人才和河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
本学科已毕业硕士研究生中6人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0人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现在读硕士生222名,每年面向全国招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约70名。
一、学科发展特色
(1)理论研究强调“原创性”。
该学科强调理论研究创新,提出了一些原创性、基础性的理论观点。学科带头人徐存拴教授发现了生物应激反应的阈值和细胞消除不可逆变性蛋白的方式,丰富了人们对生物抗性机理的认识;在细胞分化调控研究方面,建立了肝再生模型和多种肝脏疾病大鼠模型,于2008年完成大鼠肝再生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在科学出版社出版肝再生系列专著7部,在国内产生较大影响。学科点从事动植物资源研究的老师们走遍河南的山山水水,在高等动植物资源调查、保护与利用、道地中药材的研发、无脊椎动物尤其是淡水水母和淡水涡虫的资源与分类等作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使学科点成为我国淡水水母和淡水涡虫研究与模式标本保藏中心,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淡水水母的种间分类依据,为国内外同行所接受。应邀参加了《中华大典》、《中国大百科全书》和《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的编写工作。
(2)应用研究强调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李春喜教授围绕小麦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和深加工利用进行研究和攻关,在“小麦精深加工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小麦抗营养因子及其技术研究与应用”等方面获得了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王林嵩教授发明的新型生长调节剂获国家发明专利,并在苹果生产中获得实际应用,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宁黔冀教授在保幼激素拮抗物KK-42在南美白对虾养殖中应用研究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河南省科技进步奖。常重杰教授率领的团队在黄河鲤鱼的种质标准制定和选育、黄河鲶、淇河鲫新品种培育以及大鲵的人工养殖和繁育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居于国内先进地位,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二、学科优势研究方向
经该学科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生物学科在细胞分化调控机制、动植物资源保护利用、性别发育与分化、植物生理生态等方面的研究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五年来,本学科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共16项,国家863、国家攀登计划和973重大课题专项和子课题19项,省重大科研基金项目24项,科研经费达2200万元。发表学术论文共872篇,其中SCI源期刊76篇。6项科研成果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励。出版著作15部。申请和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6项。
该学科现有教授23名(含博导5人),副教授42名,博士48名。4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72%。其中国务院学位办农业推广硕士(渔业)教指委成员、教育部生物科学与生物工程教指委委员、国家模范教师、省优秀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人才、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河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16人。在全国性学术团体任副理事长、理事等4名。
该学科现有专业实验室面积合计22400m2。依托该学科设置的科研机构包括省部共建细胞分化调控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国家级生命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河南省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和河南省生物工程研究应用中心等。拥有DNA测序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流式细胞仪和液相色谱等多种仪器设备,总价值3800余万元。
三、必要性
河南省为我国人口第一大省、农业第一大省,省委省政府也确定把生物产业和生物技术作为河南省五大支柱产业之一予以重点发展,省情省策给生命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作为河南省办学历史最长的生物学科,加强一级学科科研平台建设必将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更便捷的条件,使本学科学术团队的科研潜力得到充分发挥,为河南省实现党中央中部崛起的战略决策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