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植物生理学课程建设,强化水分代谢模块的实践教学,推动教学内容与科研前沿、产业实践精准对接,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2025年10月17日,由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海英副教授(主持)和赵喜亭教授带队,伴随着“科教兴国、从我做起;爱我中华,苦练报国本领;农灌所,我们来了”的响亮口号,走进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及其新乡综合试验基地(七里营基地)。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刘战东研究员的热情接待和详细讲解下,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专项课程研修活动。

图1 研修团队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合影
活动伊始,在研究所户外试验田,刘战东研究员冒雨讲解了智慧灌溉系统的全流程——从智慧井堡的水源供给,到“中灌云”平台的智能调控;针对不同作物的精准灌溉模式;多种先进的灌溉技术和设备,包括固定式喷灌、自适应低压滴灌、生态农业循环过滤处理、手摇清洗过滤与雾化微喷灌等技术。让同学们对农业灌溉的智能化发展有了宏观且清晰的认识。

图2 刘战东研究员讲解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首部系统

图3 刘战东研究员讲解精准灌溉技术
随后,师生们参观了基地的智慧灌溉科研展示厅。在巨大的农业灌溉科研模型前,刘战东研究员细致讲解了智慧灌溉系统的整体布局与运行机制,从水源调配到田间灌溉的全流程模拟,先进技术和设备的研发和应用成果,让同学们对农业灌溉领域的前沿技术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为农灌所取得的丰硕科研成果赞叹不已。

图4 刘战东研究员讲解智慧灌溉系统
最后,师生们前往七里营综合试验基地,实地参观了智慧灌溉科技展示园。“地眼”地中渗透仪观测群组的仪器设备引起同学们震撼,这个规模世界之最的设施,通过长期监测水分、水势、水温、盐分等指标,为解析植物根系水分吸收机制、土壤水分运移规律提供了硬核数据支撑。基于该地中渗透仪和多年试验得出的黄淮海小麦-玉米 “需水预测,墒情预演,灌溉预报” 水分管理技术为黄淮海农业生产提供全过程、精准化的土壤墒情变化信息及灌溉需要分析,促进黄准海农业用水的高效、可持续发展。研究所“藏粮于技”“藏粮于地”的发展历程与技术成果展示,让师生们深刻体会到灌溉科技在保障粮食安全、优化植物水分利用中的关键作用。

图5 刘战东研究员讲解“地眼”地中渗透仪观测群组

图6 刘战东研究员讲解大型土壤称重系统
此次研修,不仅让师生们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还拓宽了大家的学术视野,激发了科研兴趣。通过实地参观和专家讲解,师生们既深化了植物水分代谢的理论认知,又亲眼见证了智慧灌溉技术如何破解农业用水难题、助力植物高效利用水分。理论与实践的碰撞,师生们不仅深刻感受到了农业灌溉技术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更激发了大家探索农业科技前沿、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热忱,为培养知农爱农的新型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生命科学学院 刘海英 赵喜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