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9日下午,应生命科学学院邀请,中国农业大学马超教授莅临我校,作题为“菊花黄酮合成与生态适应性的遗传学基础”的学术报告。河南省道地药材保育及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骨干教师和学院师生共百余人参加。
报告中马超教授主要介绍了其团队在New Phytologist上发表的题为 “A natural variation of flavone synthase II gene enhances flavone accumulation and confers drought adaptation in chrysanthemum”的研究工作。该研究利用基因组、代谢组及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等组合研究策略,鉴定出一个近期复制的黄酮合酶II基因—CiFNSII-1.2,首次揭示了野生菊花(Chrysanthemum indicum)中黄酮积累与干旱适应性背后的关键自然遗传变异。该研究明确了黄酮合成基因的自然变异如何通过影响酶活性和代谢产物积累,进一步促进植物对干旱环境的适应。这一发现不仅丰富了对黄酮类化合物生态功能的理解,也为未来在药用植物育种、抗旱资源发掘及生态适应性改良提供了新的靶点与理论依据。
报告结束后,与会师生踊跃提问,与马超教授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
专家简介:
马超,中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观赏园艺系教授。主要从事观赏植物成花机制解析与分子设计育种。重点解析光、温调控菊花成花的分子机制;开展重要花卉种类珍稀种质资源的精准鉴定和基因挖掘,研发花卉分子设计育种关键技术,创制突破性花卉新种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十三五”、“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等项目。迄今共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Plant Cell、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New Phytologist等SCI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9篇。
(生命科学学院 王添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