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5日下午,应生命科学学院邀请,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詹祥江研究员做客“生命之光”前沿讲坛,作题为“Qinghai-Tibet Plateau Adaptation of a Top Predator”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于飞主持,学院师生百余人参加。
詹祥江研究员首先对我国猎隼的分布概况及保护现状进行了清晰而系统的介绍,随后综合运用基因组学、三维基因组学、转录组学等多组学技术,结合形态学数据分析,深入揭示了高原猎隼在遗传层面如何适应低温、低氧及强紫外线等高原胁迫环境的机制,全面阐释了其高原适应的内在成因,并在最后进一步介绍了相关研究成果在猎隼保护实践中的应用情况。
报告结束后,与会师生就猎隼如何适应高海拔环境及物种保护策略等方面提出一系列问题,与詹祥江研究员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次报告显著增进了在场师生对动物高原适应机制的理解,并深化了对我国物种保护实践工作的认识。
专家简介:
詹祥江,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种群和进化遗传学研究组组长,中英生物复杂性研究联合实验室主任,英国Cardiff大学名誉访问教授。主要从事鸟类迁徙、飞行和极端环境物种进化遗传学研究。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等。兼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委员,受邀担任Science Bulletin、Movement Ecology、Heredity、Integrative Zoology等国际期刊编委。迄今为止已经在Nature、Nature Genetics、Nature Communications等科技期刊发表论文85篇,部分成果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年度回顾工作”等。
(生命科学学院 刘森)
